◎文/北京醫(yī)院耳鼻喉科 張秋穎
我們在診室中經常會遇到患者特別焦急地詢問:“醫(yī)生,我本來聽力還挺好,睡了一覺起來就感覺聽不見了,到底是怎么回事兒???”今天我就和大家談一談耳鼻喉科常見的急癥之一——突發(fā)性耳聾。
突發(fā)性耳聾(簡稱突聾),從字面上來理解是指突然出現的聽力下降,它可以在幾分鐘之內發(fā)生,也有可能在幾小時或者在3天以內發(fā)生,這種聽力下降通常發(fā)生在一側耳朵,極少數出現雙耳聽力下降,起病迅速而且找不到確切的原因。
臨床上引起耳聾的原因很多,有些人是突然受到巨大聲音刺激,比如燃放煙花爆竹時或在非常嘈雜的環(huán)境里,突然就聽不清聲音了,這種是爆震性耳聾,是由于受到特別強烈的聲音刺激導致的,屬于噪聲性耳聾的范疇;有些人是服用了某些藥物后,如氨基糖苷類、抗腫瘤制劑、水楊酸類等藥物,引起聽力下降,這屬于藥物中毒性耳聾;還有些老年人隨著年齡的增長出現雙耳聽力的逐漸下降,這是老年性耳聾。以上這些疾病都不屬于突聾。
突聾一般有幾大癥狀,最常見的是突然聽不到聲音。其次,有一半甚至一半以上的人會伴隨著耳鳴。有的患者最初不一定是感覺到聽力下降,而是感覺到耳鳴、頭暈,甚至會出現天旋地轉的感覺,嚴重的會有惡心、嘔吐,無法正?;顒?。還有一些其他的伴隨癥狀,如耳朵發(fā)悶,感覺像塞了棉花,聽聲音覺得很遙遠等。
由于突聾的病因不明,主要推測其發(fā)病機制是由內耳的血液供給障礙引起。在內耳里有一條非常細的迷路動脈,它是專門為內耳供血的血管,這條動脈進入耳朵后,沒有側支循環(huán),就像樹枝到達末梢沒有分支一樣,因此迷路動脈要是出現痙攣或者栓塞,導致內耳的耳蝸(負責聽力)和前庭(保持平衡)血液供應不足或者徹底阻斷,就會影響內耳的功能,進而出現聽力下降、耳鳴、眩暈等癥狀。由于這條動脈非常細,目前的檢測手段,如CT、磁共振、血管超聲等都不能明確診斷血流受阻的部位。
如果出現聽力下降、耳鳴、眩暈等癥狀,應該盡快、盡快、盡快去醫(yī)院就診(重要的事情說三遍)!有些人會說,不就是上火了嗎?可能過幾天就好了!的確有些輕微的突聾,不通過治療可能也會恢復,但是大部分突聾須干預治療。從突聾的發(fā)病機制上來看,可能是迷路動脈的痙攣、栓塞,使得內耳供血不足,在短時間內及時疏通血流,保障供血,內耳的功能還能恢復;如果超過一定時間,內耳的組織結構就會喪失功能,治療起來就會很困難了。
醫(yī)生首先會檢查患者外耳道、鼓膜等是否存在病變,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做聽力學檢查。目前臨床主要行純音測聽檢查,要讓患者戴上耳機,耳機里會傳來不同頻率段的純音,通過檢查從而判斷患者的聽力下降情況。結合臨床癥狀、查體和這項檢查結果,基本上就能診斷是不是突聾了。但臨床上還有一種疾病的癥狀很容易與突聾相混淆,那就是聽神經瘤,大概占突發(fā)聽力下降的1%,一般通過影像學檢查就可以區(qū)分。是不是每個有聽力下降、耳鳴等癥狀的人都要拍CT、磁共振呢?這個問題在臨床上存在著爭議。我們在臨床上,并不建議每個患者都做影像學檢查。因為聽神經瘤發(fā)病率很低,而且檢查周期長,突聾是個突發(fā)性疾病,不及時處理容易耽誤病情。
目前多采用綜合治療的方法,開始治療的時間與預后有一定的關系,因此應該在發(fā)病后7~10天內盡早治療。
目前改善內耳微循環(huán)藥物和糖皮質激素對突發(fā)性耳聾的治療行之有效。激素治療首先建議全身給藥,局部給藥可作為補救性治療或者用于全身使用激素禁忌證的患者,包括鼓室內注射或耳后注射。對于有高血壓、糖尿病等病史的患者,在密切監(jiān)控血壓、血糖變化的情況下,可以考慮全身酌情使用糖皮質激素或者局部給藥。同時予以營養(yǎng)神經藥物配合治療。高壓氧的療效尚有爭議,如果常規(guī)治療效果不佳,可考慮作為補救性措施。此外,注意休息、避免精神緊張、積極治療原發(fā)疾病如高血壓、糖尿病等對突聾的恢復也很重要。有些患者發(fā)病后往往情緒非常低落,休息不好,容易失眠,這很不利于聽力的恢復。所以,要調整好心態(tài),積極尋求正確的治療辦法,才能盡快恢復內耳的血流。
我們在接診患者時都會詢問最近是否有什么原因可能會引起突然聽不見,大部分患者會說自己之前有過感冒、生氣、著急、熬夜、加班或過度飲酒等不良事件的發(fā)生,之后就突然聽不到聲音了。因此,首先要加強鍛煉,增強體質,避免感冒,預防病毒感染;其次,平時要注意勞逸結合,保持身心愉悅;再者,保持均衡飲食,多吃新鮮蔬果,減少煙、酒、咖啡等帶來的刺激。除此之外,患有糖尿病、高血壓、高脂血癥或動脈粥樣硬化的人群,患突聾的幾率也相對高一點,有基礎疾病的人群要控制好血壓、血糖和血脂等危險因素,避免這些因素導致內耳血管的損傷引起突聾。
對于已經患突發(fā)性耳聾并且治療后聽力恢復不好的患者,除上述建議外,還應特別注意保護另一側聽力好的耳朵,避免接觸噪聲、耳毒性藥物,預防耳外傷和耳部的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