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雷
(運城學院數(shù)學與信息技術學院,運城044000)
隨著我國高等教育的日益普及和不斷深入,本科生的培養(yǎng)質量逐漸成為衡量一所高校辦學質量的重要標準[1]。為了進一步提高教學效果,許多地方高校開始轉型提質,提出了高素質應用型人才的培養(yǎng)目標。為了切實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復旦大學張學新教授將傳統(tǒng)的講授式教學與討論式教學進行有機結合,提出了對分課堂教學模式[2]。在教師講授的基礎上,讓學生進行自主內化吸收,獨立分析并解決問題,最后再以課堂討論的形式進行交流、共享、探討[3]。該教學模式不但可以發(fā)揮傳統(tǒng)的講授式課堂的特點,而且可以充分發(fā)揮學生學習思考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使教師的“講”與學生的“學和思”有機結合,切實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可以有效提升課堂教學效果。
《C 語言程序設計》是本科階段一門重要的通識教育課程,其主要目的是通過程序的編寫及運行,培養(yǎng)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以及嚴謹?shù)目茖W素養(yǎng),使學生可以獨立分析、解決學習生活中遇到的實際問題的能力,培養(yǎng)計算機思維,讓計算機成為日常生活中解決問題的有力工具,提高學生的計算機應用能力,為后續(xù)專業(yè)課程的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4]。然而,在很多《C 語言程序設計》課程的教學中,仍然采用傳統(tǒng)的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這與本課程的教學目標相違背。因此,將對分課堂應用于《C 語言程序設計》課程的教學過程中,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
目前,在《C 語言程序設計》的教學過程中,主要存在的問題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仍然采用“多媒體教學+課堂程序演示+編程實驗”的傳統(tǒng)教學模式。這種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以教師講授為主,教師在課堂上講授每節(jié)課的基礎知識、重點、難點、語法規(guī)則、算法分析、程序編寫等內容,學生只是被動地接受知識,不能很好地參與到教學過程中,不能有效地發(fā)揮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2)由于轉型提質的需要,導致課時減少。目前,很多地方高校為了提高本科培養(yǎng)質量,提出了轉型提質的新要求。在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方案的修訂過程中,為了能夠進一步開闊學生的視野,擴充學生的知識面,需要增加課程的種類和數(shù)量,因此,《C 語言程序設計》課程的課時需要壓縮。在此情況下,如果仍然采用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則面臨課時不夠、內容講解不完等問題,這與轉型提質的本質相違背。
(3)教學案例多數(shù)只是為了講解某個知識點而設計,不具有很好的應用性。教學過程中所使用的案例,多數(shù)只是為了講解某個知識點而設計,沒有很好的延展性。通過案例的講解,學生雖然可以理解掌握相關知識點,但不能很好地利用其解決學習生活中遇到的實際問題,這與應用型人才的培養(yǎng)目標相違背。
(4)課程考核不能客觀反映學生的學習應用過程。在學期末的課程考核中,仍然采用傳統(tǒng)的期末考核方式,而《C 語言程序設計》是一門應用性較強的課程,單一的考核方式不能有效反映學生真實的學習過程,課程成績也不具有良好的區(qū)分度。
針對在《C 語言程序設計》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利用對分課堂將講授式課堂和討論式課堂有機結合、充分發(fā)揮學生自主學習的特點,將其應用于《C 語言程序設計》的教學過程中,有效提高學生的參與課堂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提高學生獨立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有效提高教學效果。
每次課共2 小節(jié),第1 次課的第1 小節(jié)課主要進行課程介紹和對分課堂相關內容介紹,主要包括課程性質、課程目標、學時學分、考核方案,以及對分課堂的主要特點、應用過程、注意事項等內容。第2 小節(jié)課開始講解課程第1 章的主要內容,并預留2-3 分鐘布置學生課后內化吸收的主要內容。課后,學生自主進行內化吸收,自主學習并獨立分析和解決問題。從第2次課開始,第1 小節(jié)課學生進行組內討論交流和集體交流,教師進行引導和流程控制,第2 小節(jié)課教師講授新的知識。在最后1 次課,第1 小節(jié)課仍然進行組內討論交流和集體交流,第2 小節(jié)課教師進行課程總結。課程總體安排如圖1 所示。
傳統(tǒng)的《C 語言程序設計》教學過程主要由“多媒體教學+課堂程序演示+編程實驗”三部分構成,其中以教師講授為主,側重于算法思想、算法原理、運行過程、語法規(guī)則、注意事項等的介紹,教師將整個程序的實現(xiàn)過程和細節(jié)都一一講解,學生只是被動地接受,不能根據(jù)自己的所思所想有效參與到這個過程中去,不能有效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根據(jù)對分課堂“講授+內化吸收+討論”的教學過程,將該課程的主要內容進行重構。
圖1 課程安排
將教學內容碎片化,對每章教學內容進行區(qū)分和梳理,確定需要教師詳細講授的內容以及需要學生自主內化吸收的內容。首先,根據(jù)教學目標,對每節(jié)課知識點進行重點難點區(qū)分,分析知識點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確定講授知識點和內化吸收知識點。然后,根據(jù)講授知識點,設計相應教學案例,通過案例的講授,學生不僅可以理解相應知識點,而且還可以為內化吸收知識點的理解奠定基礎。根據(jù)內化吸收知識點,設計相應的討論案例,通過該案例的分析、思考、交流、討論,學生可以對知識點在實際生活中的具體應用有更深入的理解,具體過程如圖2 所示。例如,對于循環(huán)結構程序設計的教學內容,講授知識點主要包括:循環(huán)概念;while 語句格式及執(zhí)行過程;do while 語句格式及執(zhí)行過程;for 語句格式及執(zhí)行過程。設計的教學案例包括:屏幕輸出10 次“I love programming!”;計算1 到100的累加和;1 到100 之間偶數(shù)之和;輸出所有的水仙花數(shù)等。內化吸收知識點主要包括:循環(huán)語句與分支語句的嵌套;計數(shù)式循環(huán)程序的實現(xiàn);標記式循環(huán)程序的實現(xiàn)等。設計的討論案例主要包括:判斷輸入的整數(shù)是否是完全數(shù);輸入10 名學生的成績,計算平均分,并統(tǒng)計不及格人數(shù);統(tǒng)計輸入的英文句子中包括的大寫字母、小寫字母、數(shù)字字符的個數(shù);輸出1000 以內所有的完全數(shù)。
圖2 教學內容重構
在傳統(tǒng)的《C 語言程序設計》教學過程中,教師是課堂的主導者,學生在課堂中沒有參與感,只是被動的接受者,學生的學習熱情不高。在對分課堂中,設置了以學生為主的討論環(huán)節(jié)。課堂討論可以使學生參與到課堂教學活動中,增加學生與學生之間、學生與教師之間的溝通與交流,使教師和學生在教學過程中都能發(fā)揮作用。因此,根據(jù)對分課堂特點,課堂討論主要包括幾個方面:
(1)學生分組。根據(jù)學生性格、學習能力、語言表達能力等,3 到4 人為一組進行分組,并確定小組長,負責收集每次討論的話題,組織課堂小組討論。通過分組,形成良好的學習氛圍和討論環(huán)境,使組內成員各司其職,充分表達各自的觀點,通過充分的交流和討論,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有效提高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2)討論形式。課堂討論環(huán)節(jié)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小組內部討論,小組成員互相交流各自的學習體會和觀點,達成共識,形成小組討論意見;第二階段是將各小組的討論結果進行全班集體對話、交流,對于共性的問題可以通過與教師的溝通討論,獲得解決。
(3)教師角色。教師要對討論的過程進行監(jiān)督和把控,進行有效地引導,使組內討論和集體討論有步驟地進行,引導學生圍繞課程內容及設定的教學目標,開展一系列討論,并得出有效的討論結果,避免散漫、沉悶、跑題等效率低下的討論。
在《C 語言程序設計》教學過程中,經(jīng)常采用期末考試這一單一考核方式,導致學生在課堂上不學習,期末臨近考試開始突擊學習,死記硬背程序,以求達到考試通過的目的,顯然與課程的教學目標相違背。因此,基于對分課堂的特點,本門課程主要采用過程性考核。學生期末成績由幾部分構成:
(1)內化吸收學習筆記成績。內化吸收學習筆記主要包括:學生在一周的時間內自主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查閱的相關資料、問題的解決方法、準備的課堂討論問題等。
(2)課堂討論參與情況成績。課堂討論考核以小組為單位,小組成員之間根據(jù)平時課堂討論的參與情況,對每個人進行打分,最后取均值。
(3)期末考試成績。期末考試成績主要是期末考試中學生的原始卷面成績。
為以上3 部分成績設置不同的權重,課程最終成績由這3 部分成績分別乘以相應的權重求和得到。學生獲得的最終成績可以客觀地反映學生在整個學習過程中的表現(xiàn),讓成績也“按勞分配”,避免學生“臨時抱佛腳”,有效地對學習過程進行監(jiān)控,促使學生腳踏實地、循序漸進。
(1)在正式實施教學過程之前,應提前對C 語言程序設計的相關知識點進行篩選、整理、分類,形成初步的講授知識點庫和內化吸收知識點庫。然后組織有相關經(jīng)驗的教師進行反復討論論證,確保知識點的劃分更加科學合理,有利于教學過程的正常實施。
(2)精心設計教學案例和討論案例,構建面向應用的案例庫,使案例不僅要體現(xiàn)蘊含的知識點,而且能夠反映學生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實際問題。同時需要注意教學案例和討論案例之間的區(qū)別與聯(lián)系,教學案例側重于基本語法和算法,并對討論案例有一定的鋪墊作用。而討論案例則是教學案例的升級版,既包括對基本語法和算法的鞏固,又包括對相關問題的深入思考。
(3)在課堂討論環(huán)節(jié),教師要注意對討論氛圍的掌控。教師需要對課堂討論進行全程全局監(jiān)控,必要時進行適當?shù)囊龑?,形成良好的學習氛圍和討論環(huán)境,既不能使討論氛圍枯燥乏味,又不能使之過于喧嘩吵鬧,背離討論的初衷。
在以培養(yǎng)高素質的應用型人才為目標的大背景下,《C 語言程序設計》作為高等院校的一門通識必修課程,在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方案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其主要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的計算機素養(yǎng),使其能夠利用計算機解決學習生活中遇到的實際問題,提高學生獨立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將對分課堂引入《C 語言程序設計》的教學過程中,一方面,可以通過“講授+內化吸收+討論”的過程切實提高教學效果;另一方面,在具體實施的過程中,也可以潛移默化地提高學生的軟實力,包括語言表達能力、邏輯分析能力、組織能力、溝通能力等,為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尊定基礎。下一步研究考慮將雨課堂融入到教學過程中,進一步提高課堂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