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俊華 劉盼盼
2018年8月21日至22日,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習近平總書記在會上強調:“要推進國際傳播能力建設,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向世界展現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1]在當今中外經貿緊密合作的背景下,我們要積極創(chuàng)新文化傳播方式,完善國際傳播工作格局,提升中華文化的國際影響力。
一、新時代創(chuàng)新對外文化傳播的重要性及主要內容
首先是明確對外傳播的重要意義。中國當前的發(fā)展正處于快速上升期和深刻轉型期,有木秀于林的驕傲,也有風必摧之的煩惱;有長風破浪的自信,也有不進則退的憂患。目前,中國的GDP總量躍居世界第二,正以每年近7%的增長速度追趕美國的經濟總量。隨著中國GDP總量的增長和世界經濟地位的提高,中國的政治影響力和軍事實力也在不斷增強。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在發(fā)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弘揚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社會主義生態(tài)文明、應對國際局勢和處理國際事務等方面體現出的高超能力,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過去,我們更多的是“多做少說”“只做不說”的韜光養(yǎng)晦,今天,正走近世界舞臺中央的中國有責任也有能力向世界宣介自己的主張、弘揚自己的價值、講好自己的故事。
西方世界對中國的發(fā)展有關注也有猜疑。一段時間以來,一些西方國家對中國的崛起采取懷疑態(tài)度,“中國威脅論”“中國強硬論”“中國傲慢論”“中國掠奪論”“中國不負責任論”“中國搭便車論”“中國崩潰論”等論調不絕于耳,對中國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態(tài)文明建設的偏見更是屢見不鮮。尤其是對于中國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和“人類命運共同體”更是進行了誤讀。有國外媒體把中國的“一帶一路”倡議誤認為中國在搞“地緣政治”、謀求“全球霸權”。之所以如此,有文化差異的因素,也有意識形態(tài)的較量。出現輿論雜音、噪音的地方,正是對外傳播應該著重用力之處。從國際輿論格局看,西方話語仍居強勢地位,西方四大通訊社(美聯社、路透社、法新社、合眾國際社)占據世界新聞發(fā)稿量的絕大部分份額,西方國家在傳播觀念、傳播手段上也在不斷升級換代。[2]借助互聯網,西方傳媒不斷對輿論格局進行重構。他們期望通過不受國家主權約束的信息自由流動,直接與他國網民對話,以影響其價值觀念和行為方式。在國際傳播中,要改變這種西強我弱的局面,迫切需要增強主動發(fā)聲的意識。
其次是創(chuàng)新新時代對外傳播的內容。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5000多年的燦爛文明史和社會主義中國發(fā)展的光輝歷程,為人類文明進步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把中華優(yōu)秀文化推向世界,使其在世界面前“活起來”“熱起來”,既是一個擁有5000多年文明史的民族向世界自我呈現的必然,也是一個和平發(fā)展的大國在經濟全球化時代應當擔負的責任。在對外文化傳播中,要充分利用中華傳統(tǒng)文化這一優(yōu)勢,把諸如唐裝、瓷器等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特色要素應用到現代文化傳播之中,展現中國文化的內涵和特點,讓世界透過這些文化了解中國,在這方面,《人民日報》海外版取得了顯著成效。比如,在國內媒體中首創(chuàng)“中華節(jié)慶”系列專題,每期4個整版,古今貫通,圖文并茂,匯政治、經濟、文化于一體;“中國戲曲”系列不僅品戲說“腕兒”,同時介紹東方文化和美學特征。這樣整體性的呈現,充滿文化的磁性、人文的關懷、人性的力量,有著很強的吸引力、感召力。
在對外宣傳中國發(fā)展變化方面,可以結合中國近現代歷史的發(fā)展進行對比宣傳。近代中國在屈辱中被動地打開國門。在很長一段時間里,國外媒體報道中的中國形象大多是灰暗、落后乃至愚昧的。經過中華人民共和國近70年的奮起直追、改革開放40年的跨越式發(fā)展,中國的發(fā)展變化令人震撼。在對外傳播中,變化是需要把握的主旋律。在新的傳播條件和傳播格局下,信息流動已經無法被人為阻隔。這不僅讓我們講述一個真實中國成為可能,也讓受眾了解一個多元中國的愿望變成現實。當前,中國的發(fā)展變化舉世矚目,我們不僅是中國道路的成功探索者,也是世界經濟的新引擎。我們應該在面向全球的客觀報道中傳播中國價值,用世界眼光來衡量、審視中國,不諱言發(fā)展中的矛盾和問題,讓國外受眾了解一個全面多元的中國,推動中國更好地走向世界、融入世界。
二、創(chuàng)新網絡傳播方式,積極發(fā)揮廣播電影電視作用,加強中華文化的宣傳效果
文化傳播學理論強調,文化傳播渠道主要有文學渠道、藝術渠道、宗教渠道以及科技渠道四個方面,其中,文學藝術渠道包括詩歌、散文、小說、電影、戲劇、網絡。加強中國對外傳播效果,應創(chuàng)新中華文化的網絡傳播方式,依托科技手段,深入推進媒體融合戰(zhàn)略,主流媒體積極發(fā)展多樣化的傳播渠道,微博、微信和QQ等社交平臺積極開拓更多的海外用戶,形成主流媒體和社交媒體對外傳播的合力,多形式、立體式和多載體向世界各國傳播中國文化,讓廣大民眾看到真實的中國,了解中國的悠久歷史與當代精神。
首先,應注重“微傳播”,從“微視角”切入,用敘事手法來增強傳播效果,從而達到“以小事件透視大時代,以小人物折射大變化,以小故事揭示大趨勢”的效果。在微傳播方面,截至2017年3月,《人民日報》Facebook賬號關注數3374.3萬,Twitter賬號關注數305萬。新華社Facebook賬號關注數1672.1萬,Twitter賬號關注數801萬。中國強調生態(tài)文明,注重對環(huán)境保護的政策和典型案例的介紹,引起了美國網友的高度關注和評價。當前,要注意挖掘中國品牌和產品在“走出去”過程中的鮮活故事,尤其是中國企業(yè)促進國外經濟發(fā)展的典型案例,用西方媒體常用的“講故事”的方式彰顯中國企業(yè)的責任擔當。
其次,在影視媒體的文化傳播過程中,充分利用中華文化這一優(yōu)勢,向世界各國展播融匯中華文化的優(yōu)秀電影、電視,展現中國文化的內涵和特點。當前,首先是要翻譯好中國的影視劇產品,通過影視劇讓更多的外國人了解中國的價值理念、傳統(tǒng)文化。如電影《孔子》以人物為線索,講述了孔子治理中都、夾谷盟會、墮三都失敗、問道老子、被迫出走、流亡衛(wèi)國、會見南子、陳蔡絕糧、齊魯決戰(zhàn)、歸國等故事。該片全英文字幕,2010年2月~2011年11月,先后在韓國、新加坡、英國、俄羅斯和日本放映,全面詮釋了儒家文化,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輸出做出了積極的貢獻。2015年10月28日,由中央電視臺、山東省委宣傳部、英國雄獅公司推出的中英聯合攝制紀錄片《孔子》國際版,在北京舉行了影片首播新聞發(fā)布會,向世界展示了中國乃至世界歷史上最偉大的思想家之一——孔子的生命歷程、思想體系以及其對后世的深遠影響。
加強與國外電影、電視制作合作,推動有關中國文化的電影、電視對外傳播。比如,1997年美國迪士尼公司將中國古代花木蘭的故事改編為動畫電影,為美國贏得了高額的票房利潤。2008年上演的電影《功夫之王》則向外國人傳播了中國的武俠文化。
三、高質量建設孔子學院,蓬勃開展文化交流,增強中華文化的影響力
首先,加強孔子學院的高質量建設??鬃訉W院以孔子的“和為貴”“和而不同”思想為理念,通過給其他國家的漢語愛好者提供正規(guī)的漢語教育,增進各國人民對中國文化的了解,發(fā)展中國與世界各國的友好關系,加強中國與世界各國的文化交流與合作??鬃訉W院充分利用自身優(yōu)勢,開展豐富多彩的教學和文化活動,逐步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辦學模式,成為各國漢語愛好者學習漢語言文化、了解中國的重要場所,受到當地社會各界的熱烈歡迎。當前,應充分利用孔子學院這一平臺,加強中外人文交流,擴大孔子學院在傳播中華文化方面的影響力。應優(yōu)化孔子學院布局,主動服務中外人文交流,完善申辦標準,健全管理體系,探索靈活性、多樣化辦學模式,大力支持各國大中小學開展?jié)h語教學;應拓展辦學功能,提高辦學質量;深化教師、教材、教學法“三教”改革,建立統(tǒng)一規(guī)范的漢語國際教育標準和核心課程體系,健全孔子學院整體運行評價體系、辦學質量標準體系,加強評估和督導,大幅提高辦學質量和水平;創(chuàng)新品牌項目,促進人文交流。
其次,加強舉辦“文化活動周”“文化節(jié)”等活動對外交流。2018年8月2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工作5周年會上指出:“應堅持對話協(xié)商、交流互鑒,推動沿線國家加強政治互信、經濟互融、人文互通,推動教育、科技、文化、考古等領域交流。”可通過舉辦形式多樣、題材豐富的文化周、文化年活動,促進中華文化的傳播?!拔幕辍薄拔幕堋薄拔幕?jié)”活動的蓬勃開展,在傳播中華文化的同時,能增進中外互信,增加文化產業(yè)貿易往來,向國際社會展示中國的民族文化和價值觀念,讓不同國家的民眾認識真正的中國,從而在國際社會中樹立起中國和平大國的良好形象,創(chuàng)造良好的國際文化環(huán)境和國際政治環(huán)境。
參考文獻:
[1]張洋.習近平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強調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更好完成新形勢下宣傳思想工作使命任務王滬寧主持[N].人民日報,2018年8月23日第1版.
[2]楊振武.把握對外傳播的時代新要求[N].人民日報,2015年7月1日第7版.
[3]白瀛,王小鵬.史詩電影《孔子》上演[EB/OL].新華網,2010年1月22日.
作? 者:杜俊華,西安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與現代中國
社會變遷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
劉盼盼,西安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2018級碩
士研究生
責任編輯:粟 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