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琴棋書畫”歷來被視為文人雅士修身養(yǎng)性的必由之徑。古琴其音色中正平和、清微淡遠(yuǎn),被譽(yù)為“圣人治世之音,君子修身之物”,位列諸藝之首。
傳說,古琴為伏羲所創(chuàng)。伏羲為天帝,有一次巡視天地時,看到一只鳳凰棲息在梧桐樹上,鳴叫引來百鳥朝拜,便命人把此樹伐了,截成三段仔細(xì)敲打。上段聲音清,下段聲音濁,只有中段清濁相宜。于是,他將這段木料放入流水中,浸泡七十二天,取出晾干后,制成古琴。
漢代琴家恒譚在《新論·琴道》中曾記載:“昔神農(nóng)氏繼伏羲而王天下,上觀法於天,下取法於地,近取諸身,遠(yuǎn)取諸物,於是始削桐為琴,繩絲為弦以通神明之德,合天地之和蔫?!?/p>
古琴不僅僅是一件樂器,更是一件載道之器,它承載著中國幾千年的歷史文化,在中國文化禮樂思想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和作用。
一張古琴,包含了中國古代先賢對“天人合一”的理解和樸實(shí)的哲學(xué)觀。從形制上來說,琴體長三尺六寸五分,仿周天三百六十五度,一年三百六十五天;琴頭寬六寸,象征東南、西北、上下六個方向,也就是六合;琴尾寬四寸,象征春夏秋冬四季;琴面突起的硬木叫岳山,代表高山;琴弦代表流水;琴面渾圓,琴底平正,代表天地陰陽,天圓地方;琴有上下,借指天地間氣息的往來,渾然天成;琴原是五弦,與金、木、水、火、土五行相合,后文王、武王各加一弦,一文一武,暗合君臣之間恩德,后稱文武七弦琴。
琴的面板采用較軟的梧桐制成,代表天空,又代表陽;面板上有用來標(biāo)記音位的十三個圓點(diǎn),稱之為“徽”,代表著一年十二個月加一個閏月;底板用較硬的梓木,代表大地,又代表陰;底板上的兩個音孔,名為“龍池”“鳳沼”,代表江海;面板與底板緊密連接,代表著陰陽相合。可以說琴所蘊(yùn)含的文化意義已經(jīng)超越了樂器本身,不僅正身正心,而且具有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社會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