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麗云
劉永坦,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哈爾濱工業(yè)大學教授,1991年和2015年兩次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他是黑龍江省唯一一位兩院院士,是我國著名的雷達與信號處理技術專家,同時也是對海探測新體制雷達理論與技術的奠基人和引領者。
40年來,劉永坦領導和培育的創(chuàng)新團隊率先在國內(nèi)開展了新體制雷達研究,技術成果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成功實現(xiàn)工程應用,在保衛(wèi)祖國海疆中發(fā)揮著強大作用。
2019年1月8日,在人民大會堂,劉永坦接過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證書的那一刻,他想的更多的是,他是在替整個團隊領取這個獎項。他說:“我只是一名普通的教師和科技工作者,在黨和國家的支持下,做成了點事。這事離開團隊的力量是絕對無法做到的。榮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是一種無上的光榮,這份殊榮不僅僅屬于我個人,更屬于我們的團隊,屬于這個偉大時代所有愛國奉獻的知識分子?!?/p>
隨著國家最高科技獎的頒發(fā),一段鮮為人知的艱難科研攻關歷程終于為人所知。40年來,劉永坦心無旁騖,一生執(zhí)著一件事,無論世事如何滄桑,始終致力于新體制雷達事業(yè)的發(fā)展,為我國海岸線筑起一道堅固的“海防長城”。
“我家是在‘南京大屠殺之前逃離南京的,如果晚一點我們都沒了。”劉永坦淡然的冷幽默中飽含著對國家命運的深切關注。1936年,劉永坦出生在南京一個溫馨的書香門第。然而,生逢亂世,出生不到一年,他就隨家人開始了顛沛流離的逃難生涯。
飽受10多年流離之苦的劉永坦自懂事起就對國難深有體會?!半m然那時候小,但那種苦深深印在腦海里?!廊ピf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矣肋h不會忘記在昏暗的菜油燈下做完作業(yè)后,聆聽母親用慈祥動人的聲音誦讀詩詞和講解家國大義時的激情?!眲⒂捞购茉缇烷_始讀史書、誦詩文、勤思考,培養(yǎng)出了很強的求知欲和愛國心。父親常常告訴劉永坦,科學可以救國,可以振興中華。自強、強國的夢想從小就在他的心里深深扎下了根。這種在唐詩宋詞里熏陶出的家國情懷,此后伴隨劉永坦科研攻關一生。
13歲那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更讓他堅定了刻苦學習、科技興國的信念。
1953年,劉永坦考入哈爾濱工業(yè)大學。經(jīng)過一年預科、兩年本科學習,成績優(yōu)異的劉永坦作為預備師資之一,被學校派往清華大學進修無線電技術。1958年,劉永坦回到哈工大參與組建無線電工程系。這年夏天,他走上哈工大講臺,正式成為高校青年教師,成為向科學進軍的科技工作者。
1979年6月,劉永坦走出國門開始異域求學。他進修所在的英國伯明翰大學電子工程系,擁有豐富的文獻資料和先進的試驗設備,聚集著一大批雷達技術的知名專家和學者——劉永坦的合作教授謝爾曼就是其中之一。劉永坦的勤奮、刻苦和才華贏得了謝爾曼的信賴和賞識。謝爾曼開始讓他幫著帶博士生,并讓他參與到重大科研項目“民用海態(tài)遙感信號處理機”的研制工作中。
經(jīng)歷無數(shù)個日日夜夜的設計—試驗—失敗—總結—再試驗……一年多以后,劉永坦順利完成了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信號處理機研制工作。謝爾曼評價說:“劉永坦獨立完成的工程系統(tǒng)是一個最有實用價值、工程上很完善的設備,其科研成果無論在理論上還是實踐上都很重要。他的貢獻是具有獨創(chuàng)性的?!边M修期間,伯明翰大學授予劉永坦“名譽研究員”稱號。
通過這次難得的科研任務,劉永坦對雷達有了全新的認識。傳統(tǒng)的雷達雖然有“千里眼”之稱,但也有“看”不到的地方。世界上少數(shù)發(fā)達國家開始致力于新體制雷達的研究,從而使“千里眼”練就“火眼金睛”的本領。
“中國必須要發(fā)展這樣的雷達!這就是我要做的!”一個堅定的目標就此在劉永坦心中萌芽、誕生。1981年金秋,懷揣開創(chuàng)中國新體制雷達之路的宏愿,進修結束后的劉永坦立刻起程回國。
帶著夢想和信念,留學歸來的劉永坦?jié)M腔赤誠地開始向哈工大、向國家有關部門宣講他的“雷達故事”,但很多人不信,當時“新體制雷達”還只是一個概念,國外也沒有做成?!懊绹龀鰜砹藛幔坑隽藛??”這是劉永坦被回問最多的話。
游說立項在1982年初春有了轉機,劉永坦向當時的航天工業(yè)部預研部門領導詳實介紹了發(fā)達國家新體制雷達發(fā)展的動態(tài),并暢談了自己的大膽設想。預研部門當場拍板支持。隨后,劉永坦著手進行細致的策劃和準備。
經(jīng)過10個月的連續(xù)奮戰(zhàn),一份20多萬字的《新體制雷達的總體方案論證報告》誕生了。1983年夏,原航天工業(yè)部科技委員會召開整整4天的方案評審會,最后與會專家們一致表決通過這份報告。
這是一場填補國內(nèi)空白、從零起步的具有開拓性的攻堅戰(zhàn)。面對幾十年可能默默無聞甚至失敗的風險,劉永坦率領團隊成員義無反顧地踏上了前無古人的創(chuàng)新之路。經(jīng)過800多個日日夜夜的努力、數(shù)千次實驗、數(shù)萬個測試數(shù)據(jù)的獲取,劉永坦主持的航天部預研項目“新體制雷達關鍵技術及方案論證”獲得豐碩成果,在新體制理論體系和關鍵技術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
1986年7月,航天工業(yè)部在哈工大舉行了新體制雷達關鍵技術成果鑒定會。50多位專家一致認為:“哈爾濱工業(yè)大學用兩年多時間在技術攻關中取得重大進展,掌握了新體制雷達主要關鍵技術,某些單項技術已進入國際國內(nèi)先進行列。已具備進一步完善雷達系統(tǒng)設計并建立實驗站的條件。”從此,新體制雷達從預研項目被列為國家科技應用與基礎研究項目。
按常人邏輯,劉永坦和他的團隊已經(jīng)完成了預研使命,完全可以結題報獎了,但他認為僅僅“紙上談兵”是不夠的,需要進一步建立有實際意義的雷達實驗站,用于理論和關鍵技術的驗證。1986年,劉永坦開始主持“新體制雷達研究”。
雷達研制試驗現(xiàn)場都是荒無人煙之地,劉永坦團隊常常在條件惡劣的試驗現(xiàn)場一干就是幾個月,臨到春節(jié)前一兩天才能回家與親人團聚。有志者,事竟成。這群優(yōu)秀的科技工作者頂風冒雪,日曬雨淋,終于在1989年建成了中國第一個新體制雷達站,成功研制出我國第一部對海新體制實驗雷達。
1990年4月3日,對于團隊所有人來說都是一個難忘的日子。這一天,劉永坦團隊首次完成了我國對海面艦船目標的遠距離探測實驗,取得重大突破。當目標出現(xiàn)在屏幕上時,團隊成員們都流下了激動的淚水,那淚水背后有成功的喜悅,有8年來不為外人知曉的艱辛。
1990年10月,國家多個部門聯(lián)合舉行的鑒定會宣布:“新體制雷達研究成果達到國際先進水平?!?991年,該項目榮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
研究成果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有人勸說見好就收吧。劉永坦不僅沒有停下,而且選擇了一條更加難走的路——聯(lián)合國內(nèi)優(yōu)勢科研力量組建一個更大的團隊,走一條產(chǎn)學研結合之路。這一次,他知道不止需要8年。
回憶起從實驗場地轉戰(zhàn)到實際應用場地的歲月,團隊成員都唏噓不已:很多理論、技術上的難點和空白仍然需要去解決、去填補,再加上地域環(huán)境的差異,實際工作中又產(chǎn)生了許多新的問題和困難。
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歷經(jīng)10余年的艱辛努力和刻苦攻關,劉永坦和他的團隊又一次圓滿完成了任務,2011年成功研制出我國具有全天時、全天候、遠距離探測能力的新體制雷達。
哈工大副校長韓杰才院士說:“劉永坦團隊研制的新體制雷達實現(xiàn)了關鍵技術自主可控,不向國外封鎖低頭,不懼卡脖子,靠不服輸?shù)膭蓬^通過完全自主創(chuàng)新,技術成果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劉永坦團隊敢于碰硬,敢于啃硬骨頭,40年堅持圍繞一個方向一個領域,取得成就,獲得兩項科技進步一等獎,這種價值導向和科研精神傳承非常寶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