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桂紅
(南寧市第二人民醫(yī)院五象醫(yī)院,廣西 南寧 30219
現(xiàn)階段隨著婦科手術開展,臨床疾病得到有效治療,但手術實施過程中造成患者宮頸周圍環(huán)境破壞。造成周邊正常生理結構破壞,包括子宮主韌帶、子宮骶韌帶,膀胱直腸下推進一步改變盆底整體結構以及生理狀況,造成神經(jīng)損傷,血管功能障礙,進一步導致盆腔臟器器官脫垂,陰道松弛,使患者正常性生活遭到影響,從而使患者整體生活質量水平受到影響[1]。臨床相關研究表明[2],對上述人群有針對性采取盆底肌功能鍛煉,能積極預防功能障礙性疾病。但上述技術是否起效取決于鍛煉行為正確性、堅持性,受臨床多種因素影響,患者整體依從性偏低,影響到盆底肌功能恢復。本文對臨床2017年6月~2018年6月期間收入子宮切除患者采取盆底肌訓練預適應護理效果進行以下探究,現(xiàn)報道如下。
納入我院2017年6月~2018年6月期間收入子宮切除術患者總計40例,依據(jù)隨機數(shù)字排列表法等分為兩組,各20例,納入標準:①本次試驗納入對象經(jīng)過我院病理學、影像學診斷確診;②納入對象依從性高,能積極配合臨床醫(yī)護人員參與治療;③經(jīng)過患者、家屬同意后自愿參與本次研究;④年齡≥18歲。排除標準:①有心臟病和心臟起搏器植入史;②存在精神異常、抑郁癥患者;③有神經(jīng)肌肉病變患者。對照組中經(jīng)產婦12例,未產婦8例,年齡27~60歲,平均(32.5±4.5)歲,觀察組中經(jīng)產婦14例,未產婦6例,年齡26~59歲,平均(31.8±4.8)歲,兩組一般資料差異無意義(P>0.05)。
對照組納入對象采取常規(guī)護理,術前護理人員應采取全程護理措施干預,遵照醫(yī)囑有針對性采取心理護理、術后病情觀察、飲食和后續(xù)體位干預等。觀察組則在上述基礎上聯(lián)合盆底肌訓練預適應護理,具體如下:①開展之前,護理人員可每周將人員召集起來,反復多次向患者傳達訓練盆底肌肉相關知識、作用,對本次開展主要闡述內容包括:女性患者盆底肌肉結構、作用,盆底肌肉減退機制、癥狀及后續(xù)影響因素。開展實施前讓患者詳細了解術后盆底肌康復相關知識,為術后盆底肌康復順利開展打下基礎。②指導患者排空膀胱,并協(xié)助采取站立、仰臥、坐位等姿勢,指導患者緩慢收縮會陰部位,應維持15~30 s后緩慢放松,上述訓練應反復訓練10次,后交替會陰肌肉快速縮放訓練,反復訓練次數(shù)維持10次,每次持續(xù)時間總計10 min,每日2組。協(xié)助患者取左側臥位,指導患者雙側膝關節(jié)位置屈曲呈現(xiàn)攏狀,將患者軀體、腳掌維持在直線水平,將脊椎、骨盆位于中立位置,當患者吸氣過程中可緩慢旋轉右髖關節(jié),旋轉度數(shù)依據(jù)自身身體狀況穩(wěn)定,并維持5~10 s緩慢還原關節(jié)部位,每次連續(xù)15次左右,后換為右側并采取相同運動訓練15次,每組1次,共計每日2次。左側訓練位將左腿伸直并維持自身骨盆位于穩(wěn)定度,吸氣維持3~5 s,同時呼氣緩慢還原,反復訓練10次,后換為右側執(zhí)行同樣訓練,共計10次為1組,每次訓練2組。
可采用我院自制術后盆底肌訓練正確性依從性調查問卷[3],分值評定范圍為0~10分,當分值越高表明患者盆底肌訓練正確性越高,對完全不依從至完全依從分值計數(shù)可為0~2分,分值越高,患者依從性越高。術后并對患者盆底肌肉進行測量,由同一醫(yī)師開展,測量包括陰道收縮持續(xù)時間、陰道靜息壓、陰道收縮壓。
經(jīng)過臨床干預后,觀察組盆底肌肉訓練正確性、依從性評分高于對照組,兩組差異有意義(P<0.05),詳見表1。
經(jīng)過臨床干預后,觀察組陰道持續(xù)收縮時間、陰道靜息壓、陰道收縮壓高于對照組,兩組差異有意義(P<0.05),詳見表2。
表1 兩組護理干預后盆底肌肉訓練正確性、依從性評分比較(n=20,分)(x±s)
表2 兩組干預后盆底功能比較(n=20)(±s)
表2 兩組干預后盆底功能比較(n=20)(±s)
組別 陰道持續(xù)收縮時間(s) 陰道靜息壓(cmH2O) 陰道收縮壓(cmH2O)觀察組 4.25±0.78 28.41±3.45 28.48±1.48對照組 3.45±0.68 23.45±3.64 24.56±2.41 t 3.457 4.423 6.199 P 0.001 0.000 0.000
現(xiàn)階段社會進程發(fā)展速度不斷加快,生活水平隨之提高,對患者健康生活要求逐年增高,女性婦科健康問題受到關注[4]。現(xiàn)階段對臨床接受子宮切除手術患者,因手術因素多數(shù)患者存在盆底肌功能障礙,由于該類癥狀進程以漸進性為主,病程緩慢且發(fā)病隱蔽,早期患者癥狀不明顯,后期會逐漸影響到其他正常臟器器官功能,其中最為常見為排尿困難、陰道松弛、便秘、器官脫垂等。因此,針對上述患者,采取有效盆底功能鍛煉,能積極改善患者術后盆底肌肌力恢復,進一步提高術后生活質量,降低不良預后發(fā)生。但臨床多數(shù)患者因對盆底功能知曉程度偏低,因此,臨床實際開展過程中,患者總體依從性、正確率較低,影響到正常盆底功能恢復。
本文研究表明,對臨床子宮切除術術前患者有針對性開展盆底肌訓練預適應護理,能進一步提高臨床依從性、正確性,與對照組比較,P<0.05。早期開展過程中,護理人員通過有效盆底肌功能訓練知識宣傳,患者對后期康復知識掌握程度得到明顯提高,同時患者可知曉上述訓練操作對疾病預后重要程度,能進一步提高正確率、依從性。從本文表2得出,通過盆底肌訓練預適應護理干預,患者整體盆底功能恢復狀況得到明顯改善,與對照組比較,P<0.05。術后護理人員依據(jù)患者自身狀況,合理采取有效護理措施全面實施干預,并協(xié)助患者進行盆底肌功能訓練開展,能進一步改善術后疼痛感及其不良情緒,術后有針對性通過對恥骨、尾骨及其肌肉群為主盆底肌肉群自主性開展收縮鍛煉,可增強盆底肌肉張力,增強尿道阻力,能加強控尿,有效預防壓力性尿失禁、陰道前后壁膨出發(fā)生,進一步提高患者生活質量。
綜上所述,對子宮切除術患者采取有效盆底肌訓練預適應護理措施干預,術后可改善患者盆底功能,進一步提高依從性、正確率,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