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朝紅
【摘要】翻轉課堂是近年來興起的嶄新的教學模式,研究文章眾多。本文在簡要梳理翻轉課堂大致研究方向的基礎上,發(fā)現高職通識類課程翻轉課堂研究多為應用研究,且成果較少:有研究者提出通識類翻轉課堂的三階段輪,有研究者從某門具體課程出發(fā),提出通識類課程翻轉課堂的具體實踐方案。最后筆者提出高職通識類課程翻轉課堂研究的意義和應用價值。
【關鍵詞】翻轉課堂 教學模式 高職教育 通識類課程
【課題】本文系北京經濟管理職業(yè)學院院級科研課題《高職通識類課程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研究》(課題編號18YBA05)階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中圖分類號】G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03-0037-02
一、翻轉課堂介紹
翻轉課堂是進入21世紀后隨著互聯網的發(fā)展和普及迅速興起的一種嶄新的教學模式。這種教學模式利用豐富的信息化資源,把課堂由課內延伸到課外:課前,學生通過閱讀和觀看各類信息化資源,完成對教學內容的自學;節(jié)省下來的課上時間,師生共同討論、答疑、提升,加深對學習內容的理解和把握。整個過程中,學生是學習的主角、課堂的主角,教師成為組織者和指導者。
與傳統教學的教學模式相比,翻轉課堂可謂優(yōu)點眾多:創(chuàng)設了學生自主學習的氛圍;所有學生都參與到學習中;因病或其他原因缺課的學生不會落下功課;教師和學生的互動大大增加;課上學習更有針對性;教學內容以信息化的方式被保存,可隨時查閱和修正;個性化學習的實現。正是因為這些優(yōu)勢,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在短短十余年間在我國諸多基礎教育和高等院校推廣開來,大批研究文章也隨之出現。
二、大致研究方向
近五年來,翻轉課堂教學模式成為我國各類高校教學研究領域的研究主題之一,根據中國知網對“翻轉課堂”關鍵字的搜索結果,共有研究該種教學模式的期刊論文和碩博論文五萬余篇,其熱度可見一斑。研究方向大致三大方面:
1.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理論研究
此類研究側重從理論角度探究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的起源、發(fā)展、實質和特征等,旨在準確厘清和定位這種創(chuàng)新型教學模式。大多數研究者認為,翻轉課堂教學模式是對傳統教學模式的顛覆,是教學模式的革命。它利用豐富的信息化資源,讓學生逐漸成為學習的主角。因此翻轉課堂教學模式是未來教學模式改革的主要方向之一。
2.翻轉課堂應用研究
一種新型教學模式的出現,離不開廣大教師的教學實踐。自2011年前后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向全球教育界傳播開來,我國各類高校和各類中學就開始了翻轉課堂的應用研究。既有從學校性質、類別角度出發(fā),較為宏觀地探究翻轉課堂的應用,如《翻轉課堂在高職院校中的應用和思考》,也有從某一門具體課程出發(fā),探討翻轉課堂在本門課程用的應用問題,如《高職英語課堂中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研究》、《基于微課的高職商務禮儀課程翻轉課堂教學設計》等。此類論文數量較多,占到研究總量的60-70%。這些研究從操作層面提出了翻轉課堂應用過程中方式方法、經驗教訓,對一線教師有一定的指導和幫助作用。
3.翻轉課堂與其他教學模式、手段的比較研究
既有完全對立的比較,如翻轉課堂教學模式與傳統課堂教學模式的比較;也有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的比較,如慕課、微課和翻轉課堂教學的比較,任務驅動教學模式與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的異同比較等。這類研究往往通過2-3種教學模式、手段進行比較,客觀展現翻轉課堂教學的優(yōu)勢、存在問題及改進方案等。
三、高職通識類課程翻轉課堂研究
在眾多高職類公共基礎類課程的翻轉課堂應用研究中,高職英語課程的研究文章最多,英語課程和通識類課程同屬高職文科類公共基礎課程,故此類研究成果對通識類課程有一定借鑒作用。但畢竟學科不同,英語類課程專業(yè)性強,而通識類課程普適性強。課題組經過梳理發(fā)現,眾多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的應用研究論文中,關于高職通識類課程翻轉課堂的研究論文僅有四十余篇,較有代表性的有兩篇:一是系湖南長沙民政職業(yè)技術學院黃冠群老師的《論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在高職通識教育課程的應用》;一是浙江商業(yè)職業(yè)學院史偉老師的《基于翻轉課堂教學理念的高職語文課程改革探索》。
黃老師的研究較為宏觀,他針對高職學生特點,根據高職通識課程的教學目標,提出翻轉課堂的三階段:在通識課堂準備階段,教師應制作6-8分鐘的知識點視頻,并基于通識課程特點,知識點應與當前社會息息相關,而不是一些陳舊的知識點,以最大限度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在課堂活動階段,應創(chuàng)造條件讓學生應用課前所學,例如讓學生創(chuàng)建內容、獨立解決問題、探究式活動、基于項目的學習等,這充分發(fā)揮了高職學生活潑活動、實踐能力較強的特點;在課程考核階段,鑒于高職院校中普遍存在的“通識類課程學分好混”的錯誤認識,提出通識課程的考核應以寫作小論文、分析當前熱點問題、做有關傳統文化的調查等為主,充分展現高職學生個性思維和獨立思考能力。
從某種意義上可以說黃老師的研究填補了高職通識課課程翻轉課堂研究領域的空白,對廣大高職通識課教師的翻轉課堂教學有一定的引導作用。但是他對翻轉課堂教學中最重要的環(huán)節(jié)課堂師生互動、生生互動還缺乏必要的研究;而考核環(huán)節(jié)也一不小心重回傳統課堂的學期末終結性考核方式,與課前學習環(huán)節(jié)和課堂互動環(huán)節(jié)出現了教育理念上的差異,是有待改進之處。
史偉老師的研究則從《高職語文》這門具體課程出發(fā),提出在該門課程中應用翻轉課堂模式的具體操作方案:在課前準備環(huán)節(jié),教師應為學生準備好豐富的學習資源,眾多形式的資料中,他尤為注重微視頻資料,他為每個微視頻學習資源附上了任務要求和輔助資源,包括學習任務清單、學習資源利用手冊、微博公告欄目和擴展資源鏈接等,從而充分保證學生課前自主學習的有效性;在課上互動環(huán)節(jié),史老師提出應根據學生能力和興趣愛好合理分組,然后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討論、搶答、評價等互動交流,在團體協作的氛圍中,充分調動每個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可以看出史老師的研究是對黃老師研究的展開和補充,為高職通識類課程翻轉課堂提供了一定的操作方案,實用性較強,對高職通識教育的一線教師們有具體的借鑒作用。
四、高職通識類課程翻轉課堂研究的意義和應用價值
1.填補研究空白
縱觀高職教育科研領域,有關通識類課程翻轉課堂教學的研究數量較少,且處于剛剛起步的階段,亟需要一大批業(yè)務能力強、信息化教學水平較高的人文類教師投入到該研究領域來,開展此類研究工作,共同開創(chuàng)、支撐高職通識課程翻轉課堂教學這個新興的研究領域。
2.推動通識類課程作用的發(fā)揮
設置通識類課程旨在培養(yǎng)和提高高職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然而傳統的課程講授式教學模式壓抑了學生的思維,養(yǎng)成了學生的思維惰性,導致通識類課程并沒有實現預期要求。而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幫助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促使思維活躍;課前自主學習增加了學習時長,課上的學習互動拓展了學習的廣度、深度,從而使通識類課程教學真正起到了提高學生人文素養(yǎng)的作用。
3.提供課改經驗和教訓
高等職業(yè)教育是中國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本課題的研究成果預計可在我國各類高職院校的同類課堂教學起到參考、借鑒和指導作用,具有較高的應用價值。
參考文獻:
[1]黃冠群.論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在高職通識教育課程的應用[J].才智.2015(17)
[2]張壽松,徐輝.通識教育課程建設的問題與建議[J].課程·教材·教法.2005(01)
[3]顧興強.高校通識教育課程實施的過程管理研究[J].寧波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2(03)
[4]蘇麗紅.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優(yōu)化高職課堂教學探析[J].知識經濟.2014(24)
[5]史偉,朱曉峰.基于翻轉課堂教學理念的《高職語文》課堂改革探索[J].教育教學論壇.2016(3)
[6]張霞.以職業(yè)素養(yǎng)為核心的高職語文翻轉課堂教學模式設計[J].淮北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