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英 楊敏
課程是學校教學的基礎,課程建設是學校教學基本建設的重要內容之一。加強課程建設是有效落實教學計劃、提高教學水平和人才培養(yǎng)質量的重要保證。當前,學校課程一般由國家課程、地方課程、校本課程三方面構成。三個方面中,校本課程是最靈活、最具活力的課程。它對提升學生綜合素質、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破解唯分數論弊端具有重要作用,但校本課程的開發(fā)與建設考驗管理水平與教師素養(yǎng),是一項具有挑戰(zhàn)性的工作。
武漢市江漢區(qū)衛(wèi)星村小學開發(fā)的“樂行”系列校本課程,既注重情感態(tài)度和學習興趣的培養(yǎng),又注意引導學生悅納自我、融入社會,真正起到了全面提升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目的。
教育是以培養(yǎng)人為主要方式的人類再生產活動,學校是實施教育活動的專門機構。作為人類再生產活動的專門機構,學校提供的產品既不是學生,也不是服務,而是適合學生發(fā)展的課程。因此,學校工作的著力點是圍繞人的成長和發(fā)展對課程下功夫。
一、基于辦學理念的“樂行課程”構架
圍繞“以書為友,樂學踐行”辦學理念,學校著力打造“樂行課程”,努力實現“全面發(fā)展,學有所長”的辦學目標。
“樂”是學校課程設計與實施的核心要素之一,突出表現為“樂學”“學樂”兩種情感態(tài)度,“樂學”代表著意愿與興致,“學樂”代表著過程的愉悅輕松?!靶小庇袃蓪雍x:一是肯定與悅納,即引導學習者在課程學習中發(fā)現最好的自我;二是視野與格局,它催生著學習方式的變革,即引導學習者從書本走向社會,從課內走向課外,讓學不僅僅發(fā)生在課堂上。“樂行課程”建設,我們突出兩個關鍵動作:首先,把兒童放在課程的中央,關注兒童學習的需求與興奮點;其次,讓學生體驗各種經歷,并由此將知識以及其他的各種可能轉化為自身經驗,實現自身的細微變化。
圍繞辦學理念和樂行課程內涵,學校著力構建最適宜學生發(fā)展的文化體系和課程體系。我們不斷理清各級各類課程實施目標與學校培養(yǎng)目標之間的關系,按照課程的屬性與功能將“樂學”課程分為基礎型、發(fā)展型、豐富型、專長型四類。基礎型指語文、數學、英語、科學等國家課程,以及學校自主開發(fā)的“以讀促雅、以讀養(yǎng)心、以讀煉志、以讀踐行”的德育課程;豐富型包括繪、韻、智、美、創(chuàng)、動六大領域的樂行選修課程,以及美食節(jié)、體育節(jié)、科技節(jié)、讀書節(jié)等校園主題日課程;發(fā)展型主要包括“群讀類學”閱讀課程、“數學好玩”實踐課程和跨學科綜合性課程;專長型指體藝類專長課程。
二、基于學生多元發(fā)展的“樂行課程”實踐
1.基礎性課程
這類課程強調學生基本素質的形成和發(fā)展,是全體學生必修的課程。
在落實此類課程的過程中,學校注重學生德行的培養(yǎng),將“以書導行”德育系列課程融入其中,使學科教育與習慣養(yǎng)成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主題體驗活動等融為一體。例如:在實施“以讀促雅”課程中,我們關注細節(jié),從生活的點滴入手,開展“文明如廁”守則十條、廁所用紙的合理使用、校園里的合理分貝等教育活動;在“以讀煉志”課程中,學校組織開展為期一周的“學軍姿,學禮儀、立志向”軍訓體驗活動,引導學生保持良好的坐立行走姿勢以及團結協作的集體精神;在“以讀養(yǎng)心”課程中,學校每周安排兩位教師利用大課間時間講述“小故事大道理”,用故事開啟學生智慧,涵養(yǎng)學生心靈;在“以讀踐行”課程中,學校倡導學生走出校園,讀社會這本大書,僅本學期,我們就分年級組織了“黃鶴樓詩詞課堂”“地鐵博物館”“地鐵文化角”“節(jié)水科技館”“江漢關博物館“等活動。
2.豐富型課程
這類課程以培育學生主體意識、完善學生認知結構、提高學生自我規(guī)劃和自主選擇能力為宗旨,著眼于培養(yǎng)和發(fā)展學生興趣愛好,開發(fā)學生潛能,促進學生個性發(fā)展和學校辦學特色的形成,具有一定的開放性。
學校從兩個維度構建豐富型課程:一是限定性課程,主要由學校特色文化活動與班團隊活動、自我服務與公益勞動等活動組成。如“我動手、我創(chuàng)新”科技風暴中,開展剪出最長的紙條、像火箭那樣驅動賽車、撲克牌搭高等比賽;“我個性,我發(fā)展”藝術展示中,開展節(jié)奏過山車、我行我秀、十二生肖鬧元宵創(chuàng)意燈籠和迎新年手繪團扇等比賽;“做美食、品美味”校園美食節(jié)中,邀請商業(yè)學院的廚師教學生做澄面、餃子、壽司,讓學生享受勞動的甜美滋味。二是自主型課程。這類課程從主體性、多元性、開放性、生成性、合作性出發(fā),以動態(tài)發(fā)展、立體多元、個性選擇的方式給師生提供學習成長的舞臺。每學期開學第一周,學生會拿到一張?zhí)厣n程選修單,并自主選課。4年時間中,課程設置如滾雪球般不斷豐富,最終形成了涉及“繪”“韻”“智”“美”“創(chuàng)”“動”六大領域、近五十種課程的“樂行”選修菜單。僅在“樂繪變美”中,我們就嘗試開發(fā)了“創(chuàng)意輕粘土”“石頭畫”“自主墻壁畫”“馬勺飛天”“手繪團扇”“輪胎畫”“漏印版畫”“氣球與名畫”“燈泡酒瓶DIY”“美術館的畫”等14種系列課程。一張普通的白紙、一塊不起眼的石頭、一個廢棄的燈泡,甚至是一塊廢舊的蛋托,學生都能賦予其新的意義與內涵。這樣的課程讓學生領悟到平常的事物換個角度、添些色彩、變個造型都能幻化成美的道理。
3.發(fā)展性課程
這是引導學生運用研究性學習方式,發(fā)現和提出問題、探究和解決問題的課程。這類課程以學科整合與延伸為基礎,結合校園主題日活動而展開。
學校將語文學科與“經典誦讀”校本課程,以及“群讀類學”研究進行整合,通過校園讀書節(jié)將讀書活動推向高潮。在語文與經典誦讀校本課程整合中,我們重點做了以下嘗試:教學目標上,變面面俱到為一課一得;教學資源上,變一篇文本為多篇文本;教材處理上,變單打獨斗為教學統整,即用問題將群文橫向聯系起來進行比較閱讀,根據教學目標整體設計有價值的問題;教學策略上,變單一性閱讀為對比性閱讀;教學方式上,變教師引著學為學生自主建構。這種整合讓教師更清晰地認識到校本課程與語文教學及學科育人的關系,形成整體的、結構化的課程觀。
其次,將數學學科與綜合實踐活動相結合。一是將數學游戲與思維、數學知識應用、數學閱讀等內容納入綜合實踐學習范疇。二是通過規(guī)范與梳理,將綜合實踐課程整合成國家課程中的綜合實踐部分和校園數學節(jié)兩大部分。不同的內容有不同的價值追求:國家課程中的綜合實踐部分以實踐為主,著重引導學生大膽嘗試,積累經驗。校園數學節(jié)中的“大家玩數學”以游戲為主,著重引導學生追求挑戰(zhàn),感受成就;“大家讀數學”以閱讀為主,著重引導學生沉淀思考,儲蓄力量;“大家秀數學”以表達為主,著重引導學生內化理解,提升自信。
每年的校園數學節(jié)活動是學生展示聰明智慧的舞臺。“大家玩數學”以中國傳統智力游戲為核心,介紹七巧板、益智圖、華容道、九連環(huán)、孔明鎖等益智玩具的由來和發(fā)展,讓學生在玩的過程中體會到每一個游戲都蘊含著一段歷史、一種智慧、一種傳承。“大家秀數學”根據年段特點設計豐富的數學實踐活動,引導學生動手動腦,或制作漂亮的鐘面、精美的年歷,或自編數學兒歌,或寫數學小日記、數學小論文等?!按蠹易x數學”,教師量身訂制閱讀單,從“提高閱讀能力、鞏固數學概念、生活中的數學”三個角度幫助學生尋找閱讀路徑,提升閱讀效果。
2018年,學校開設了主題式跨學科綜合課程。在“美麗中國”主題式課程學習中,我們以山西作為研學對象,以“三晉印記——晉情晉趣晉掌柜”為核心開展系列研學活動:晉情篇——賞風景名勝,品人文歷史。主要通過平遙文廟、壺口瀑布、平遙古城等景點,引導學生誦讀三字經,背誦黃河組詩,了解平遙古城的歷史淵源、軍事作用,以及甕城命名、關門打狗、甕中捉鱉等關于甕城的小故事。晉趣篇——知風俗民情,習傳統特色。主要了解煤炭的形成及煤炭與人類生活的息息相關;了解釀醋的流程及醋的作用,并學會調制醋飲品;了解平遙剪紙,學習簡單的紋樣制作及剪紙方法;了解蒲劇,練習畫臉譜;了解山西皮影,練習用刮畫紙勾勒人物形象。晉掌柜——曉晉商歷史,做金融達人。通過了解晉商文化的發(fā)展歷史,認識錢票、銀兩兌換等,并學習做家庭一日開銷記錄。這樣的課程建立了各學科與主題的關聯性,讓學生立體了解了研學的城市。
4.專長型課程
這類課程主要為文體方面有特長的學生而開設。
作為武漢市管樂基地學校,學校與大雅樂盟聯合開設的長笛、黑管、薩克斯等專長型課程已堅持了多年,近百名學生從中受益。目前,學校有20多名學生熟練掌握了長笛的演奏技能,達到四級及以上水平。
2017年初,學校成立軟式棒球隊,首批招募了近80名學員。學校聘請國家級專業(yè)運動員擔任教練,為學生提供專業(yè)指導。2018年,學校又開設了足球課程。在學校已聘請專職足球教練員的基礎上,江漢區(qū)教育局體衛(wèi)藝站又派遣外教對學校足球隊進行專項指導。如今,足球隊員們已踢得有模有樣了。
課程變了,教師才能變,學生才能變,學校才能變。在課程建設的過程中,這樣的一段話始終縈繞在我們心中:教育不能一蹴而就,小學教育僅僅是奠基工程,無論有多么高深的教育思想與教育信念,我們能做到的只能是在6至12歲的孩子心中埋下一顆成長的種子。
(作者單位:武漢市江漢區(qū)衛(wèi)星村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