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彩燕
(廣州醫(y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yī)院 廣東 廣州 510260)
登革熱為急性傳染病的一種,由登革病毒感染所引起,病毒可經埃及伊蚊叮咬傳播。登革熱患者發(fā)病后,往往可見高熱、頭痛、肌肉及骨關節(jié)劇烈疼痛癥狀。需立即給予治療,并予以妥善的護理,方可促進病情康復,降低患者的死亡率。本文于本院2017年1月—12月收治的登革熱患者中,隨機選取60例作為樣本,分析了疾病的臨床特征,闡述了患者的護理方法,觀察了護理效果,報告如下。
將患者隨機分為兩組,觀察組性別:男/女=9/21,年齡(46.95±20.45)歲。對照組性別:男/女=10/20,年齡(46.97±20.56)歲。兩組患者均已確診為登革熱,且具有可比性(P>0.05)。
對照組給予常規(guī)護理,以給藥、病情觀察、隔離,護理人員需根據自身的經驗,對患者進行護理。觀察組在常規(guī)護理的基礎上,以循證思維為基礎,通過知網、萬方等數據庫查找相關文獻,將自身的護理經驗與文獻證據相結合,制定全面的護理干預計劃,實施綜合護理干預,通過改善隔離的方式及鼓勵患者家屬加入到治療中來,使患者獲得良好的社會心理支持,減少焦慮的發(fā)生,促進康復。應通過物理降溫的方式,緩解高熱癥狀。在此基礎上,加強對患者的出血護理、心理護理以及健康教育,避免病情加重,增強患者的治療信心,提高患者的自我護理能力及疾病預防意識,提高治療有效率。此外,護理人員同樣需加強對患者的胃腸道護理及皮膚護理,緩解腹瀉及皮疹等癥狀。
采用SPSS20.0軟件處理數據,計數及計量資料分別采用χ2及t檢驗,以(%)及(均數±標準差)表示,P<0.05為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兩組患者臨床癥狀、實驗室檢查結果對比無顯著差異(P>0.05),見表1。
表1 患者的臨床特征對比 [n(%)]
觀察組康復有效率96.67%、并發(fā)癥發(fā)生率3.33%、住院時間(5.85±0.20)d,與對照組相比差異顯著(P<0.05),詳見表2。
表2 患者的護理效果對比
本文通過對兩組患者臨床特征的分析發(fā)現,患者癥狀(高熱、疼痛等)、實驗室檢查結果(白細胞、肝功能指標等)對比,無顯著差異(P>0.05)。與常規(guī)護理方法相比,以循證思維為基礎所實施的綜合護理干預具有護理措施全面、護理方法科學性強的特點,具體護理方法及其優(yōu)勢如下:(1)隔離:護理人員應采用含氯消毒液消毒患者的病房物品,2次/d。應定時采用紫外線消毒空氣,1次/h[1]。應將患者安排在裝有紗門紗窗的病房中,并予掛蚊帳,安裝滅蚊器并保持24h運作,配置滅蚊拍,定期進行滅蚊行動,避免感染范圍擴大。(2)物理降溫:當患者入院后,發(fā)熱時護理人員可給予物理降溫。為了預防出血,應避免采用酒精、退熱劑降溫[2]。必要時給予藥物降溫。(3)出血護理:皮膚出血為登革熱患者的主要癥狀之一,發(fā)現出血后,護理人員需立即幫助患者清理出血位置,使皮膚保持干燥[3]。(4)心理護理:登革熱患者多伴有嚴重的焦慮、抑郁及恐懼情緒,對病情的康復不利。護理人員應加強對患者的心理護理,通過鼓勵、安慰等方式,增強患者的治療信心,促進病情康復。(5)健康教育:護理人員應加強對患者的健康教育,告知患者登革熱的發(fā)病機制、傳染機制、治療方法以及預后情況,提高患者的自我護理能力,增強患者的預防意識,提高疾病治療有效率。(6)胃腸道護理:登革熱患者多伴有腹瀉,護理人員應嚴密監(jiān)測患者的糞便性狀、次數,積極預防脫水。為避免加重腹瀉,不得給予患者辛辣刺激類食物食用。(7)皮疹護理:護理人員應每日采用溫水擦拭皮膚,保持皮膚清潔。伴瘙癢者,應囑患者避免搔抓,預防感染。皮膚結痂者,應囑患者使其自行脫落。本文研究發(fā)現,實施綜合護理干預后,本組患者康復有效率96.67%、并發(fā)癥發(fā)生率3.33%、住院時間(5.85±0.20)d。與采用常規(guī)方法護理相比,優(yōu)勢顯著(P<0.05)。
綜上所述,登革熱患者臨床癥狀以高熱、疼痛、胃腸道癥狀及出血為主,實驗室檢查可見白細胞、血小板、肝功能指標異常。臨床應通過物理降溫、出血護理、健康教育方式實施綜合護理干預,促進病情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