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謙
每當我聽到:“池塘邊的榕樹上,知了在聲聲地叫著夏天,操場邊的秋千上,只有蝴蝶兒停在上面,黑板上老師的粉筆,還在拼命唧唧喳喳寫個不停,等待著下課,等待著放學,等待游戲的童年……”的歌曲,便想起了我的童年,想起童年時與小朋友在一起打“紙包”的經(jīng)歷……
我的童年是在魯中地區(qū)一個偏僻農(nóng)村度過的,那里的山山水水給我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印象。記憶中,家人每天上坡以后,我們小朋友們在農(nóng)家小院里,玩的游戲莫過于過家家、彈溜溜球、跳皮筋、扔方格等等,當然最吸引我們的當屬于打“紙包”了?!凹埌?,在我們那里又叫“元寶”“紙牌”,有些地方也叫“紙豆腐”,還有些地方叫“紙三角”。其實就是用紙張折疊成厚薄不同的正方形或三角形紙包而已。不過,打紙包可是個力氣活,打的時候,要兩腿分開,胳膊掄圓,口中運氣,才能打出全身力氣。勝負取決于兩個因素:一個是紙包本身的質(zhì)料,另一個就是打紙包的技巧。疊紙包一般說來紙張越硬越厚就越好,最普通的是報紙、作業(yè)本紙、書紙;再好一點的是書皮紙,雜志的封皮、插頁、牛皮紙等。打紙包的規(guī)則很簡單,雙方先猜拳,輸者先把自己的紙包正面朝上置于地面,另一人用自己的紙包往上摔(打),可以摔到任何地方——對手的紙包上或旁邊,目的就是把它弄翻個兒,即為贏。自然對方的紙包也就歸勝利者所有。
小時候,因為家庭經(jīng)濟拮據(jù)的緣故,我的紙包只好四處搜集紙張,自己動手完成。曾經(jīng)有幾次,我把父親從單位帶回來的廢舊書紙,偷偷拿出來,在沒有人的僻靜處,一個人坐在地上,撕成一頁一頁,然后將紙張摞起來交叉對折,小心翼翼地疊成“紙包”,看著一本書,經(jīng)過自己的辛勤勞作,不一會兒工夫,變成了厚厚一摞紙包,成就感頓時油然而生,為了防止被家人發(fā)現(xiàn),我把它悄悄地藏在書包的底部……在童年的歲月里,正是這一個個大小不一的“紙包”,成了我兒時最好的玩具,伴我度過了人生最美好的時光。每天放學后,我像放飛的小鳥,唱著不知名的歌兒,蹦蹦跳跳把書包往家中一放,約上剛子、狗蛋、晉城等小朋友,便來到農(nóng)業(yè)社的社場里,從口袋里掏出自己的“紙包”,開始了比賽活動。正常情況下,我們兩人一組,其他人圍觀。好在我技術(shù)高超,每次都能贏很多,而我的小伙伴們運氣就不大好了,幾乎每次都輸個精光,有時候一看不行,他們趕緊回家拿大紙包,無非是想把丟失的損失奪回來而已……當然,兩個人打紙包,也有遇到勢均力敵的時候,為了贏得勝利,我會用機敏的眼睛先看風向,因為順風可以增加力量。然后再瞧地形,因為突起的地皮上紙包會翹起一角,此時只要把紙包砸進縫里,將對方紙包掀翻在地,就能獲勝。當然最有趣的是,小朋友們使用的大紙包和小紙包進行對決,大紙包一般是用報紙或者包裝紙疊成,有蒲扇般大小,當雙手舉過頭頂再砸下去,猶如牛魔王揮舞著芭蕉扇呼呼生風,而小紙包與之對比,簡直是小巫見大巫,不僅遜色很多而且讓對方看不到眼里。不過,別看大紙包龐然大物不可一世,其實只要地形有利,有意把小紙包放在陡坡上,待大紙包失手時,就借助地理優(yōu)勢,用小紙包對著大紙包斜翹的一角橫掃過去,竟也能將大紙包砸翻在地。這時圍觀的人都會歡呼雀躍,而勝利者更是洋洋自得,因為一個大紙包要抵十幾個小紙包呢!為了增加擊打的力度,我有時候就朝紙包夾層塞進硬紙板,再后來塞進油氈紙。作為制勝的法寶,只要不被對方發(fā)現(xiàn),這種打法總是勝多敗少。童年時,或許是玩紙包過分癡迷的緣故,每次幾乎都忘記了吃飯,等到暮色時分星光點點,在母親的呼喊聲中,我們才戀戀不舍的走向回家的路程……
大概是進入上個世紀八十年代以后,打紙包游戲在我們農(nóng)村逐漸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種圓形的硬紙片,上面印著精美的圖案,小朋友們玩起來依舊樂此不?!,F(xiàn)在每每回憶起那段打紙包的經(jīng)歷,始終感覺到童年的快樂與美好,我知道童年的游戲已經(jīng)成為自己一道永駐心田的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