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奎
(山東省臨沂市羅莊區(qū)黃山鎮(zhèn)衛(wèi)生院,山東臨沂 276133)
深靜脈血栓指的是患者的血液因高凝狀態(tài)、靜脈壁損傷、 血流緩慢等原因非正常凝結(jié)在深靜脈內(nèi),其是一種下肢靜脈回流障礙性疾病,若患者沒有得到及時的處理,會發(fā)展成為血栓形成后遺癥,患者患上肺栓塞等嚴重并發(fā)癥的風險高,會影響患者的身體健康及生活質(zhì)量[1]。 臨床多使用抗凝、溶栓等西醫(yī)治療方法治療此病,雖有一定的效果,但患者的不良反應(yīng)發(fā)生率高,會影響療效。 中醫(yī)認為邪侵脈絡(luò)、郁滯化熱、血熱壅盛是形成血栓的主要原因,因此治療深靜脈血栓的原則是清熱、涼血、散瘀[2]。 該次該院以2018 年2月—至2019 年3 月為研究段, 在西藥基礎(chǔ)上給予部分患者清營瀉熱化瘀湯,取得滿意療效,具體如下。
從該院收治的早期深靜脈血栓形成患者中選取78 例進行該次研究(已取得醫(yī)院倫理委員會的批準),醫(yī)師告知患者治療方法并讓其自行選擇,選擇西藥治療的39 例患者為對照組,使用西藥+清營瀉熱化瘀湯治療的39 例患者為觀察組。 對照組有男20 例,女19例;年齡22~74 歲,平均年齡(45.50±4.53)歲;發(fā)病部位:左下肢17 例,右下肢14 例,雙下肢8 例;病程3~28 d,平均病程(12.42±2.34)d。 觀察組有男19 例,女20 例;年齡23~76 歲,平均年齡(45.87±4.23)歲;發(fā)病部位:左下肢17 例,右下肢15 例,雙下肢7 例;病程3~26 d,平均病程(12.21±2.56)d。 兩組患者的發(fā)病部位等臨床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可比性高。
納入標準: 患者均符合WHO 制定的深靜脈血栓西醫(yī)診斷標準及《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診斷及療效標準(2015 年修訂稿)》的中醫(yī)診斷標準,并經(jīng)CT 等確診;患者的年齡不低于18 歲;患者及家屬均同意參與研究;患者的臨床分期為早期;患者無藥物過敏史。
排除標準:患者已經(jīng)出現(xiàn)肺栓塞等并發(fā)癥;惡性腫瘤患者;精神疾病患者;妊娠期、哺乳期婦女;有出血傾向患者;凝血功能障礙患者;肝腎功能不全患者。
對照組患者接受西藥治療:將10~20 萬U 尿激酶注射液(國藥準字H44020647)加入至250 mL 葡萄糖溶液中,行靜脈滴注,2 次/d;皮下注射5 000 U 低分子肝素鈣注射液(國藥準字H20060190)1 次/d;口服阿司匹林腸溶片(國藥準字H14021593),1 片/d,1 次/d。治療2 周。
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chǔ)上使用清營瀉熱化瘀湯,藥方組成為:芒硝6 g,甘草9 g,生大黃12 g,赤芍、紫草各15 g,益母草、水牛角片各30 g,將以上藥材加至200 mL 清水中浸泡30 min,后加入800 mL 清水進行煎煮,取汁200 mL,1 劑/d,分早晚2 次口服。 治療2周。
在治療前及治療2 周后記錄并比較兩組患者的血液流變學指標,包括全血低切黏黏度(PV)、血療前及治療2 周后, 測量并比較其患肢髕周、 髕下15 cm周徑。
使用SPSS 20.0 統(tǒng)計學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處理,以(±s)表示計量資料,使用t檢驗,若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治療前, 觀察組患者的WBLSV、PV、PAR、FIB 分別為 (12.30±2.34)mPa·s、(2.31±0.34)mPa·s、(66.89±7.45)%、(5.64±1.42)g/L, 對 照 組 以 上 指 標 分 別 為(12.25 ±2.68)mPa·s、 (2.30 ±0.34)mPa·s、 (65.21 ±7.15)%、(5.60±1.51)g/L,兩組相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t=0.04、、0.05、0.38、0.05,P>0.05); 治 療 后 觀察 組WBLSV、PV、PAR、FIB 分別為(9.22±0.54)mPa·s、(1.68±0.20)mPa·s、(54.71±3.41)%、(3.10±0.36)g/L, 對照組分 別 為 (10.86 ±0.60)mPa·s、 (1.98 ±0.30)mPa·s、(60.25±3.24)%、(4.15±0.40)g/L,兩組相比,t 值分別為5.04、2.43、2.73、4.84,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治療前,觀察組的患肢髕周、髕下15cm 周徑分別為(37.86±4.53)、(35.43±3.86)cm,對照組分別為(37.41±4.12)、(35.62±3.25)cm,兩組相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t=0.17、0.08,P>0.05); 治療后兩組指標均有改善,觀察組的患肢髕周、髕下15 cm 周徑分別為(33.11±0.67)、(31.02±0.47)cm,對照組分別為(35.17±1.25)、(33.45±1.48)cm, 兩組相比,t值分別為4.84、7.18,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早期深靜脈血栓形成患者的患肢部位會出現(xiàn)明顯的腫脹,若患者沒有得到及時的治療,血栓則會脫落,容易引起肺栓塞等嚴重并發(fā)癥。 引起患者發(fā)生早期深靜脈血栓形成的主要原因是患者血液流變學異常,主要表現(xiàn)為患者血液處于高凝狀態(tài)、靜脈血管壁損傷、靜脈血流緩慢,導致下肢局部缺氧、缺血,組織壞死[3]。 因此,臨床治療早期深靜脈血栓形成主要通過抗凝、溶栓等方法再通血栓。 該次該院給予對照組患者抗凝、溶栓等西藥治療,雖取得了一定的療效,但是效果未達理想狀態(tài),原因是抗凝治療不能在短時間內(nèi)將血栓消除,患者有可能發(fā)生深靜脈血栓形成后綜合征,而溶栓治療會給患者增加肺栓塞、出血的風險,患者需要接受其他對癥治療,會降低治療效果,短時間內(nèi)不能有效降低血液的粘稠性[4]。 中醫(yī)治療早期深靜脈血栓形成歷史悠久,認為其屬于“股腫”“脈痹”等范疇,患者因多種原因使脾失健運,水濕阻于脈絡(luò),久而郁化為熱,濕熱相結(jié),致使此病發(fā)生[5]。 因此,中醫(yī)治療早期深靜脈血栓的原則是清熱化瘀。 該次該院在西醫(yī)治療的基礎(chǔ)上給予觀察組患者清營瀉熱化瘀湯治療,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觀察組患者治療后的WBLSV、PV、PAR、FIB 水平均低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出現(xiàn)上述結(jié)果的原因在于:湯劑中的芒硝可以瀉下、清熱、軟堅;生大黃瀉實熱、破積滯、行瘀血;赤芍清熱涼血、散瘀止痛;紫草涼血、活血,主用于血熱毒盛;益母草活血調(diào)經(jīng)、利水消腫有抗血小板聚集、凝集的作用;水牛角片涼血解毒,治熱病頭痛,壯熱神昏等癥甘草解毒、祛瘀、止痛、解痙,同時可以補脾益氣、調(diào)和諸藥[6-7]。 因此,以上藥方合為清營瀉熱化瘀湯,可以涼血、活血、散舊瘀,降低患者血液的粘稠度,又能防止生成新瘀,可以改善循環(huán)[8]。 中藥藥性溫和,加上甘草調(diào)和諸藥的作用,患者發(fā)生并發(fā)癥的風險較低,不會影響治療效果。 使用中西醫(yī)結(jié)合的方法治療早期深靜脈血栓,中醫(yī)為基礎(chǔ),西醫(yī)為主導,可以全方位為患者進行綜合性的治療,通過內(nèi)外調(diào)理,可以使各自的藥理作用發(fā)揮至最大[9],因此,觀察組患者治療后的血液流變學指標均好于對照組。 在該次研究中,觀察組患者治療后的患肢髕周、髕下15 cm 周徑均小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說明觀察組患者下肢的消腫效果好于對照組。 與陸崢洪[10]等人的研究結(jié)果一致,在其報道中,治療后觀察組(n=30,使用西藥+清營瀉熱化瘀湯治療)的髕周、髕下15 cm 周徑分別為(34.49±3.55)cm、(32.77±3.04)cm,對照組(n=30,使用西藥治療)分別為(35.51±3.55)cm、(33.58±3.18)cm,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出現(xiàn)上述情況的原因在于: 觀察組患者通過中西醫(yī)結(jié)合的方法治療, 血液流變學在短時間內(nèi)得到最大程度的改善,WBLSV、PV、PAR、FIB 水平降低明顯, 表示其血液粘稠度明顯降低,瘀血消散,下肢腫脹程度顯著縮小。
綜上所述,給予早期深靜脈血栓患者清營瀉熱化瘀湯治療,可以在短期內(nèi)有效改善患者的血液流變學,降低患肢的血液粘稠度,加快血液流速,可以有效消除瘀血,改善患肢腫脹等情況,值得臨床進一步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