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雪華
(龍巖市第一幼兒園,福建龍巖 364000)
早期閱讀是指提供圖畫書等與視覺刺激有關的材料,讓幼兒在觀察、思維、想象等基礎上對材料內(nèi)容進行初步理解和語言表達,發(fā)表自己的觀點見解,傾聽成人講述的閱讀理解活動。早期閱讀不同于成人閱讀,它的作用并不在于讓幼兒通過閱讀獲得多少知識,而在于培養(yǎng)幼兒對于閱讀的興趣,幫助幼兒形成一些基本的閱讀理解能力。因此,《3-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明確提出了“培養(yǎng)幼兒閱讀理解能力”的目標。華東師范大學周兢教授指出,《3-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目標中的“培養(yǎng)幼兒閱讀理解能力”,包含了“通過觀察圖畫細節(jié),初步理解圖畫書中人物的心理與情感,對圖畫書所蘊含的某個深層次概念能夠獲得初步認知,他們也將使用口語或者其他方式流暢地表達自己對閱讀內(nèi)容的理解?!盵1]由此可見,在以圖畫書為主的早期閱讀活動中,幼兒對作品中人物的情感體驗,能增強幼兒對作品內(nèi)容的理解認知,促進幼兒用多種方式表達作品。但是,在幼兒早期閱讀活動實踐中,教師的引導往往出現(xiàn)重“理解掌握故事內(nèi)容”,輕“作品情感體驗”的現(xiàn)象,無法實現(xiàn)《3-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能隨著作品的展開產(chǎn)生喜悅、擔憂等相應的情緒反應,體會作品所表達的情緒情感”的要求。[2]那么,如何以幼兒情感體驗促進其閱讀理解能力的提升?文章提出在早期閱讀活動中的觀察、交流、表達等環(huán)節(jié)中有機融合幼兒的情感體驗,激發(fā)幼兒閱讀興趣,引發(fā)幼兒深層次思考,引導幼兒多形式表達作品,以提升幼兒的閱讀理解能力。
閱讀興趣是提升幼兒閱讀理解能力的前提條件,具有持久的興趣幼兒才能專注地理解閱讀作品。幼兒對自身喜愛的圖畫書具有更強烈的興趣,選擇圖畫書常常是因為喜歡這本書中的某個角色帶給他某種情感體驗,如:善良的角色帶給幼兒感動、丑陋的形象帶給幼兒厭惡,美好的結局帶給幼兒舒暢、爭斗的情節(jié)帶給幼兒緊張。這些生動的情感體驗能有效地激發(fā)幼兒的閱讀興趣。教師要引導幼兒對畫面進行深入觀察,從畫面中人物的形象、表情、動作、情節(jié)變化中獲得自己的情感體驗,從而觸發(fā)幼兒的好奇心、探究心理使幼兒進入到故事情境中,幼兒閱讀興趣高漲,有時甚至會產(chǎn)生百讀不厭的效果。
如在大班閱讀活動《媽媽摘的葡萄》中,教師通過“小狐貍為什么嗚嗚大哭?它可能遇到了什么事”“狐貍媽媽找到葡萄后,是怎么走路的”“狐貍媽媽在回家的過程中在想些什么”“你是從哪里看出來媽媽為什么要停下來”等問題引導幼兒通過觀察畫面,體驗小狐貍餓肚子難受的感覺、狐貍媽媽為了愛寶寶不辭辛苦的溫馨。當觀察到狐貍媽媽為了救寶寶遇難,緊張又傷感的情感體驗使幼兒對閱讀活動的興趣到達高潮階段。又如在大班閱讀活動《幸福的大桌子》引導幼兒對比觀察圖畫書中兔奶奶的回憶中孩子們都在家時的場景以及兔奶奶獨自一人趴在桌子上想念孩子的畫面,形成幸福與孤單寂寞的兩種強烈對比的情感體驗,這種對比強烈的情感碰撞,讓幼兒更加理解兔奶奶心里向往的和家人在一起的幸福,對圖畫書的興趣更加濃厚。
幼兒閱讀理解能力的提升離不開對作品的思考。憑借閱讀活動,通過采用適當?shù)慕涣?,教師引導幼兒將圖畫書中的情感體驗遷移到自己身上,從自己的角度對圖畫書進行更深層次的思考,并鼓勵幼兒輕松、愉快地講出來,以得到更豐富的知識經(jīng)驗,實現(xiàn)閱讀理解能力的提升。最基礎的交流是問題引導,如中班閱讀活動《收集東、收集西》中,教師請幼兒說說“圖畫書中媽媽收集的都是什么呢?為什么媽媽會收集這么多寶寶的東西?”“你的媽媽收集了你的什么東西?為什么呢?”幼兒自然地將圖畫書中媽媽對寶寶的愛遷移到自己媽媽對自己的愛中,引發(fā)了幼兒“媽媽是怎么愛我的?”思考和交流,最后知道了所有的媽媽都收集了很多東西,都想把很多的愛給自己孩子,這就是母愛。這種交流簡單形象,通過情感體驗的遷移使幼兒對抽象的“母愛”產(chǎn)生了具體的認識,體會到作品所表達的愛的情緒情感。又如在小班閱讀活動《小蛇散步》中,善良樂于助人的小蛇深受幼兒所愛,教師詢問幼兒“小蛇累了,你想怎么幫助它?”幼兒認為自己可以教小蛇學游泳、裝輪子、買拖車,這樣可以減輕小蛇的負擔,在交流中幼兒感受了書本中“互助互愛”的內(nèi)涵,也收獲了圖畫書內(nèi)沒有的知識。
每個幼兒對同樣的圖畫書有著不同的理解,幼兒與眾不同的見解只要是正能量的,教師都要欣賞和鼓勵。如在大班閱讀活動《去年的樹》中,幼兒有的體驗到誠信的情感、有的體會到朋友之間的友情、有的體會到樹木的獻身精神……因此,在交流中,教師需要營造一個自由開放的氛圍,善于根據(jù)圖畫書的內(nèi)容設置發(fā)散性的問題,引導幼兒將圖畫書中的情感體驗轉(zhuǎn)移到自己的生活體驗中,根據(jù)自己的知識經(jīng)驗從的不同角度、不同層次自由地思考,發(fā)展幼兒的閱讀理解能力,也給幼兒營造輕松愉快的心理氛圍。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提出“引導幼兒接觸優(yōu)秀的兒童文學作品,使之感受語言的豐富和優(yōu)美,并通過多種活動幫助幼兒加深對作品的體驗和理解”[3]。在觀察、交流之后,還可開展圖畫書的情景表演、實踐活動、繪畫創(chuàng)作、續(xù)編故事等多種形式的活動,教師可引導幼兒用動作、語言、神態(tài)、線條、舞蹈等多種形式等表達自己對圖畫書內(nèi)容的理解及情感體驗,用動態(tài)的活動演繹靜態(tài)的圖畫書。幼兒在活潑、有趣的氛圍中表演、實踐、創(chuàng)作,把自己當成故事的主人翁,演繹對故事的認知和體驗,進一步加深了對圖畫書內(nèi)容的理解。如在中班閱讀活動《逃家小兔》中開展“我的小寶貝”情景表演,教師先逐個摸全班幼兒的頭說,我的寶貝是你、是你……摸一遍下來幼兒體會到老師把自己當成寶貝,都很開心、很感動。接著情景表演延伸到幼兒之間,幼兒和他的好朋友的“抱一抱”,幼兒一邊說“你是我的寶貝”,一邊三三兩兩抱在一起,氛圍十分地和諧、愉快、感人,使幼兒深深地體會到故事書中愛的溫馨。又如正值龍巖長汀發(fā)洪水事件時,在大班閱讀活動《彩虹色的花》之后,幼兒產(chǎn)生了效仿中主人公幫助別人的想法,開展了“手拉手、傳愛心”義賣實踐活動,將義賣籌措的善款交到災民手里,將自己從圖畫書中獲得的助人為樂的情感體驗,展現(xiàn)在實踐活動中,以實際行動詮釋了圖畫書的內(nèi)涵,在理解—實踐的過程中,思想得到了升華。幼兒還可以通過繪畫、故事續(xù)編等活動表達自己從圖畫書中獲得的情感體驗,在多感官參與的畫畫、說說過程中,調(diào)動自己所有的知識經(jīng)驗、動手能力來表現(xiàn)、創(chuàng)新圖畫書的內(nèi)涵,使閱讀活動變得鮮活、精彩起來,無形之中幼兒的閱讀理解進一步提升。
如上所述,幼兒早期閱讀是一個充滿情感的過程,也是一個以心靈體驗理解作品的過程。在早期閱讀活動的過程中,教師若能巧妙地以情感體驗為途徑,將閱讀與幼兒的生活、知識經(jīng)驗無縫對接,讓幼兒自己帶著興趣去思考問題,去表達體會,則能拉近圖畫書和幼兒間的距離,有效地提升幼兒的閱讀理解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