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寶江
芬蘭自2014年開始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并于2016年8月開始在全國實施新的《國家核心課程大綱》。芬蘭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通常以十年為一個周期,緊跟時代、指向未來,確保受教育者得到全面發(fā)展,適應社會發(fā)展趨勢的最新需求。課程改革凸顯全面增強學生能力的導向,培養(yǎng)學生面向21世紀生活、工作、學習的基本技能。
一、改革面對的關鍵問題
每一輪課程改革方案都必然地指向未來,體現(xiàn)出一定的前瞻性。課程規(guī)劃要思考培養(yǎng)什么樣的人,思考學生要為適應未來社會發(fā)展需要掌握哪些新技能。
1.教育在未來的價值功能
教育不僅傳授知識,更要育人心性和品德,培養(yǎng)學生獨立的人格、判斷能力和思維品質,掌握必要的生存技能。教育首先是為受教育者一生服務的,幫助受教育者懂得應負的責任,增加對生活的感受力。教育本身意味著一個靈魂去喚醒另一個靈魂,喚醒其深藏于心靈深處的某些特質,發(fā)展作為智能核心的思維能力。
2.學校文化與課程的變革
學生受教育的來源包括家庭、社區(qū)和學校,學校是接受系統(tǒng)教育的專門場域,對學生產(chǎn)生全面而深刻的影響。為了達到上述教育目的,學校應思考建立怎樣的校園文化,因地制宜地開設哪些具體課程門類,通過哪些路徑和方式方法實施課程,需要哪些配套的教學輔助工具和設施,如何評價課程育人效果。
3.教師和地方市政人員的培訓
國家核心課程、本地課程,歸根到底要依靠并通過學校的工作團隊來具體落實,教師和地方市政人員的素質和業(yè)務水平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國家教育理念和意志的落實情況。對學校教師和地方市政工作人員進行相應的技能培訓,指導和支持教師和地方市政人員提高教育工作成效,是課程改革中很重要的工作環(huán)節(jié)和內容。
二、課程體系規(guī)劃
1.共同的教育愿景
充分尊重學生的天性,是芬蘭教育的首要準則。芬蘭注重促進兒童個性的良好發(fā)展,充分尊重兒童的興趣與需要,努力調動學生學習的動力,激發(fā)學生自主、主動發(fā)展的愿望。為此,學校的課程設置、活動設計、評價、教育方法等都充分認識、尊重并遵循學生的心理特點和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保護學生的好奇心、自由想象力和獨立思考的精神。
2.堅守本國傳統(tǒng)
全球化教育潮流強調閱讀、寫作、數(shù)學和自然科學等知識和技能,但芬蘭并沒有盲目跟風,依然保持著本國的教育理念和傳統(tǒng)。政府為學校教育營造寬松的環(huán)境,注重學生全面發(fā)展、寬口徑的深入學習,采用彈性責任,形成信任文化,賦予學生個性、道德品質、創(chuàng)造性、知識和技能以同樣的價值。強調公平一直是芬蘭人的理念,數(shù)十年的教育變革始終堅持教育平等的原則,所有人都平等地享有接受高質量教育及培訓的權利。無論種族、年齡、財富及出身,所有的公民擁有取得相同教育的機會。
3.抵制全球教育標準化
追求教育品質、效率、教育機會均等,技術思維和技術理性興起,技術作為工具成為教育的一部分并迅速提升其影響力,這些全球化教育變革特質在部分國家得到不同程度的體現(xiàn)。盡管芬蘭教育在OECD組織的PISA測試中整體成績搶眼,但是芬蘭的國家教育政策導向卻對此表現(xiàn)出謹慎態(tài)度,并以本國傳統(tǒng)的價值理念和教育體制消解或對抗全球教育標準化的趨勢,由學校自主選擇教科書和教學方法,校本課程靈活寬松,堅持為學生提供良好的成長環(huán)境和平臺。
4.課程融合設計
芬蘭《國家核心課程大綱》中增加了“基于現(xiàn)象(主題)的教學”(見圖1),要求學校嘗試打破學科之間的壁壘,圍繞學生感興趣的某一現(xiàn)象或主題調配師資進行教學,結合不同學科的知識和技能設置跨學科的個性化課程,增加不同學科之間的對話,了解不同學科之間的相互依存關系,培養(yǎng)學生的橫向貫通應用能力。新的核心課程大綱要求每個學校每年選擇一個不同的跨學科主題,總體設計全校年度主題式學習教學活動規(guī)劃,并提交給當?shù)亟逃姓块T。學生每年參與至少一個基于現(xiàn)象的項目,從不同學科的角度對同一主題進行研究。
5.課程設置凸顯彈性
芬蘭國家教育委員會規(guī)定了義務教育的核心課程18門,其中健康教育是2004年新加入的核心課程科目。國家核心大綱包括目標內容和不同科目的要求、學生評估的原則、特殊需求教育、學生福利和相應的教育指導,同時規(guī)定了創(chuàng)設優(yōu)良學習環(huán)境的原則、工作方法及學習概念的內容。國家核心大綱為各地本土化操作、多樣性發(fā)展提供了空間,教育提供者可以在大綱指導下編制自己的教育大綱。國家提供宏觀的教學目標和內容框架,保證地方、學校、教師和學生有一定的自主權,地方政府對學校進行一定的指導。各地自行決定每個年級的學科目標和內容,同時考慮當?shù)氐恼n時分配,即各年級和各學科分配到的課時數(shù)量。地方市政、學校和教師有權根據(jù)實際情況選擇課程設置、教材、課時等,制定本校的校本課程并自主安排教學,家長和學生也有權利自主選擇要修的科目(見圖2)。芬蘭這種課程的彈性化設置可以保障相關各方的更多選擇權,使地方需求得到了尊重和落實,客觀上也利于特色課程、學校特色乃至特色學校的建設和發(fā)展。
三、課程變革推進路徑
為了增強教育的競爭力,適應社會的不斷發(fā)展,芬蘭自2012年起,開始了新一輪的教育體制改革。教育局邀請了全境300名骨干教師、校長共同參與了國家核心課程的制訂,充分說明這一輪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是一個自上而下導向的過程。全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在此過程中(2012—2014年)貫穿并堅持公平、公正的理念。
2014年,地方教育部門、大學研究者、學區(qū)行政長官、校長和教師代表共同商定地方教育目標、課時分布、教學資源分配等,地方教師制訂本地課程。地方教育改革由各地方教師作為核心力量來推動。2015年3月,芬蘭國家教育委員會正式發(fā)布了強調“寓教于樂”和學習興趣培養(yǎng)的《國家核心課程大綱》。2016年8月,芬蘭開始實施新大綱,1~6年級首先使用;2017至2019年,7~9年級依次進入,分別開始實施新大綱,循序漸進地推進各個年級的課程改革。2012—2019年,芬蘭經(jīng)歷了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完整過程。
1.2012—2016年國家課程開發(fā)過程
芬蘭政府于2012年夏季發(fā)布了關于國家目標和基礎教育教學時間分配的法令(422/2012);秋季編制了國家通用準則,并對準則開展了第一次討論。2013年春季,學科課程計劃開始制定,根據(jù)討論意見繼續(xù)編制通用準則。2013年秋季,針對學前教育部分開展第二次討論。2014年春季,根據(jù)討論意見繼續(xù)編制通用準則,秋季征求意見,核心課程定稿,年底前確定核心課程。2015年春季至2016年秋季,完成對學校員工的培訓,并支持本地課程開發(fā)。2016年秋季,開始在芬蘭全境實行新課程。
基礎教育國家核心課程按年級列出核心學科的目標和關鍵內容。核心課程由此分別制定針對1~2年級、3~6年級和7~9年級的總體目標,并規(guī)定各年級需涵蓋哪些關鍵內容。
2.2012—2016年本地課程開發(fā)過程
探索新法案的本地改革與合作的籌備工作;家長、學生和其他合作方參與本地反饋過程的組織和啟動;評估本地情況,與其他教育層面建立合作關系,組織專業(yè)課程開發(fā);完成本地課程編制的準備工作,制定課程編制預算;繼續(xù)評估本地情況,組織本地和學校的課程開發(fā)工作,本地專業(yè)課程開發(fā)啟動,討論國家準則;確定本地和學校的課程工作安排;編制本地課程;2016年8月1日前通過本地課程,根據(jù)新課程開始教學。
教育提供者負責本地課程的編制和開發(fā)。課程包含基礎教育、指導、評估和支持學習、指導咨詢和學生福利、家庭和學校之間的合作以及其他活動的實施和組織的決定。本地課程從當?shù)亟嵌妊a充和強調目標、指導活動的政策、關鍵內容以及與核心課程指定的教育組織相關的其他內容。在編制課程時,教育提供者會考慮學生的需求、本地特色以及自我評估和努力的結果。由此,學生的需求和學習環(huán)境的特征能夠以適合學科和教學的方式指導教學目標。此外,特定年級的目標和內容規(guī)定能夠幫助學生了解從一個年級到下一個年級的學習預期進度。
3.高中課程改革
2017—2018年,同時開展了高中階段課程改革?!秶液诵恼n程大綱》規(guī)定高中教育持續(xù)3年,學生可以選擇在2~4年內完成學業(yè)。高中推行模塊化教育,不受課程年限的限制,每個課程結束會有對應的測評。學生可以根據(jù)自己的學習計劃來選擇,達到相應的必修和選修的課程數(shù)并通過測評即可獲得高中畢業(yè)證書。由國家教育委員會制定高中各學科學習目標、授課安排及要達到的結果,每所學校須準備本土化的教學大綱(見圖3)。學生既可以學習綜合教育的內容,也可以接受職業(yè)教育課程的培訓。
(責任編輯 郭向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