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 澤,楊薈穎
(重慶市水利電力建筑勘測設計研究院,重慶 400002)
項目區(qū)域位于四川省南充市江心洲,嘉陵江橫穿而過,西靠順慶區(qū),東靠高坪區(qū)。區(qū)域內包含跨江大橋——上中壩大橋,以及江東中路、濱江中路與市區(qū)相聯系。南充江心洲主要位于南充市中心和嘉陵江流域內,欲將其打造成為嘉陵江綜合保護開發(fā)的“引爆點”和南充的“城市會客廳”,體現南充市城市中心“綠肺”功能。
擬建項目為上中壩島,嘉陵江自北東向南西流經工程區(qū),上中壩島順江方向長約1600m,寬550m,地面高程262~272m,相對高差10m,地貌單元屬嘉陵江水系Ⅰ級Ⅱ級階地。
根據現場工程地質測繪,場地各巖土層按成因、物質組分及性狀不同從上至下劃分3個巖土層,各層特征及分布如下。
雜色土,河堤人工堆積體,或兩岸人工建筑物,主要由碎石、塊石、回填土等組成。推測厚度2~10m。
粉砂土,雜色,灰褐色,主要分布于上中壩島上部,稍濕,較松散,推測厚度3~5m。
砂卵礫石,灰色為主,夾雜色,飽和,稍-中密,局部密實;卵石含量達70%~80%,呈渾圓狀,成分以灰?guī)r、砂巖為主,粒徑一般6~18cm,偶含20cm以上的漂石;孔隙中充填少量黏性土、砂土及礫石。推測厚度4~6m。
紫紅色泥巖夾紫灰色、灰白色中厚層狀長石砂巖,薄層夾中厚層狀構造,泥質膠結。工程區(qū)表層均為第四系覆蓋,未見基巖出露。
上中壩島處嘉陵江Ⅰ級階地或河漫灘帶。主要存在以下地質問題。
粉砂土和砂礫石層結構松散,抗沖刷能力差,在洪水沖刷作用下,地基常被沖刷掏空,失去穩(wěn)定,造成堤防破損、傾斜、崩塌、決口,這是該堤防破壞的根本原因。因此,建議對擬興建的防洪墻墻基應落在最大沖刷深度之下,并采取防沖刷處理措施。
粉砂土較松散,滲透系數1×10-3cm/s,屬中等透水層。砂礫石層結構松散,滲透性強,滲透系數為i×10-2cm/s,屬強透水層。河堤護岸基礎全部落在粉砂土或砂礫石層之上,如果對護岸基礎進行防滲處理,投資較大,經濟效益不高。根據設計“穩(wěn)定河勢,防沖不防淹”的指導原則,護岸基礎滲漏問題可不進行處理。
粉砂土和砂卵石結構松散,孔隙率較大,其承載力較低,建議對其進行工程處理后,再作為基礎持力層。
工程段岸坡多為粉砂土坡,現經多年洪水沖刷,多處出現垮塌,水土流失嚴重。急需對其生態(tài)系統(tǒng)進行修復與重建。
城市化暗含著濕地的喪失,美國農業(yè)部曾有調查顯示這一現象已占調查流域的96%,占整個濕地損失的58%。我國改革開放以來,沿海濕地的損失也已高達50%以上。地處西部的南充市,隨著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和嘉陵江全江渠道化開發(fā),濕地喪失非常嚴重[7]。南充市政府在1997—2010年的土地利用總體規(guī)劃中曾預計,南充嘉陵江沿岸灘涂、葦地總面積,將由1996年的1.32×104hm2減少為2010年的1.02×104hm2。而2004年南充市林業(yè)局對沿江兩岸的濕地清查結果表明,濱江濕地的總面積實際只有5000hm2,濱江濕地面積損失已高達62.1%,損失速度遠遠高于預期。保護嘉陵江,保護濱江濕地非常重要。
自然下滲:通過地面坡道使水排入植物水泡內,通過水泡內的植物、微生物凈化處理。當水泡內的水超過標準水位達到出水管時雨水排出,此時的水較為潔凈,可以用于再利用或流入建中循環(huán)。
對上中壩島整體進行駁岸護岸處理。采用格賓網+格賓鎮(zhèn)腳/擋墻+拋石駁岸的柔性透水做法,充分利用場地資源,對現狀江岸存在的大量拋石段,進行整合,沿原地面線做自然式的拋石駁岸。由于岸坡多為粉砂土坡,現經多年洪水沖刷,多處出現垮塌,因此選用的護坡材料要生態(tài)且具有抗沖刷性。
格賓護坡具整體性和柔性,既能夠有水流動力牽拽,又能夠適應地基沉降變形;在不降低使用功效的同時,有利于自然植被的生長、改善生態(tài)和景觀;基礎處理簡單、施工方便,材料費雖高,工程總費用卻不高、甚至比傳統(tǒng)漿砌石或干砌石護坡更經濟。
因此,擬建項目采用格賓鎮(zhèn)腳護腳+格賓網護岸。
(1)定位合理。針對不同的地形、植被等自然特色劃分為4個主要景觀段落。按照各段落的自然特征,分別與周邊發(fā)展規(guī)劃相結合,打造特色桑蠶園、綠色天地、停車場和風情演繹臺四個主要景觀分區(qū)。
(2)品質提升。利用南充的文化特色以及嘉陵江的景觀資源,積極拓展城市的開放空間;豐富市民休閑活動的類型,適應各年齡段的需要;創(chuàng)建生產性特色景觀,使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更為融洽;完善旅游服務基礎設施,打造獨特城市名片。
根據洪水位要求劃分出安全級別不同的區(qū)域。項目場地內常水位262.5m,上中壩洲頭水位分別為常年水位、2年一遇水位、5年一遇水位、10年一遇水位和20年一遇水位。
(1)一級親水步道:設置在常年水位以上,環(huán)繞整個上中壩島,可到達各個主要場所。
(2)桑園棧道:設置在2年一遇水位之上,縱橫交錯于密林之中。
(3)二級親水步道:即環(huán)形自行車道。設置在5年一遇或10年一遇水位以上,環(huán)繞整個上中壩島,可到達各個主要場所。
(4)風情演繹臺:設置在20年一遇水位之上,供人們登高眺遠,觀看整個江景。
上中壩島護岸長度為3.53km。鎮(zhèn)腳采用4m×4m格賓鎮(zhèn)腳,埋深4m,基礎置于中密實砂卵石之上。根據青居水庫正常蓄水位高程262.50m,設置鎮(zhèn)腳頂高程為263.00m,為一級親水馬道,長3531.93m,寬度為4~30m,鎮(zhèn)腳內側為景觀鋪裝。鎮(zhèn)腳以上為斜坡護岸。二級親水馬道(環(huán)形自行車道)沿現狀地面線布置,高程為268.00~271.00m,相應于5年一遇的水面高程,長3010m,寬度為5~7.5m。由于上中壩島常年受洪水沖刷較嚴重,同時考慮到耐久性和生態(tài)景觀,因此斜坡間采用300厚格賓植草護坡。為了避免對濕地恢復區(qū)的打擾,在一、二級馬道間布置了1處下河梯步,寬5m。[1]
島上規(guī)劃了特色桑蠶園、綠色天地、停車場和風情演繹臺。如圖1所示。
圖1 上中壩濕地公園效果圖
桑蠶園面積為2.03萬m2是以現狀桑樹為景觀特色,給提供人們野外親子游的場所。綠色天地面積為0.31萬m2是用當地植物打造的夏令營區(qū),給人們提供露營的場所。風情演繹廳面積為3.65萬m2是文化演繹場所,加強人們的交往,豐富場地中人們的視野。停車場面積為4.13萬m2是供當地居民以及慕名而來游客停車。
特色桑蠶園、綠色天地、停車場均根據現狀地面線高程規(guī)整砌筑,高程分別為270、271、270m,風情演繹廳由看臺和舞臺組成,看臺的高程為268~272m,舞臺高程為268m。為了連通各個規(guī)劃點,沿現狀地面線構建1條長為760m,寬為5m,高程為270~271m的景觀道路。因為島上洪水沖擊嚴重,考慮到耐久性和生態(tài)性,采用土石混合料夯實回填,采用格賓路基護面。
在島上生態(tài)濕地區(qū)打造了4個泡塘植物區(qū)??偯娣e約4萬m2,如圖2所示。
圖2 塘泡效果圖
生態(tài)塘又稱穩(wěn)定塘,主要依靠自然生物凈化功能使雨水得到凈化的生物處理技術。雨水在塘內緩慢地流動,較長時間的貯留,通過在水流中存活的微生物的代謝活動,包括水生植物在內的多種生物的綜合作用使污染物降解,雨水得以凈化。生態(tài)塘處理系統(tǒng)已在許多國家得到廣泛應用,具有投資少、運行費用低、運行管理簡單等優(yōu)點。在生態(tài)塘處理系統(tǒng)中種植多種水生植物形成復雜的生態(tài)系統(tǒng),同時塘泡、水生植物具有良好的環(huán)境效益。
濕地塘泡的底部構造從面層至基層為:種植土300mm厚、土工膜厚0.5mm、碎石層500mm厚,濕地塘泡在斷面上呈一定高差分布,最后一級濕地塘泡末端處設200的管涵,末端設置閘閥,同時滿足濕地泡塘在正常蓄水期間將多余水量排至下游。
在嘉陵江內河沿原地面線布置了1條戲水步道,高程為263.0~265.0m,寬8m,長216.2m。在枯水期可設置臨時通行設施將其與上中壩島和左岸已建堤防相連已便市民通行。
對上中壩左岸已建丁壩400m進行加固。在枯水期可設置臨時通行設施將其與上中壩島相連已便市民通行。
本工程植物主要分布在3個區(qū)域,根據不同場地特色進行設計,詳見表1。
表1 植物總表
桑蠶園植物區(qū)配置:整個區(qū)域被桑樹所包圍,打造一個屬于西南地區(qū)的桑蠶文化區(qū)。
生態(tài)濕地植物區(qū):主要做補充和豐富植物品種的工作。在現有駁岸植被的基礎上補充、豐富部分景觀效果較好的植物,能夠在將來帶來更好的生態(tài)駁岸體驗。重點突出豐水期與枯水期景觀效果對比,選擇豐水期、枯水期特色俱佳的植物品種。
泡泡植物區(qū):以草本植物為主,部分場地片植。該區(qū)域分為3部分種植,第一部分為水泡,種植起到凈化為主的植物。第二部分為花泡,種植起到觀賞為主的植物。第三部分為稻泡,種植起到為鳥提供食物的植物。
本項目實施對保障上中壩島河段城市濱江帶安全、改善消落區(qū)生態(tài)環(huán)境、提升濱江形象景觀、拓展公共空間、構建城市“綠肺”、減少水土流失等方面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