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鳳秋
摘要:識字是閱讀與寫作的基礎(chǔ),識字教學是低年級語文教學的重點和難點。為了有效地解決識字教學這一難點與重點,語文教師在識字教學中要遵循大語文觀,尋找規(guī)律:先通過誦讀學生的姓名入手,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再建立貼字本,為學生創(chuàng)建識字大舞臺;同時,注重教給學生識字的方法,使學生在識字中體驗快樂,從而自覺識字,有效識字,擴大詞匯量,提高教學效率。
關(guān)鍵詞:小學低年段;識字教學;教學策略
語言學研究成果表明:一個人的識字量與其語文能力成正比。為了提高識字教學效率,語文教師在教學中要注重教給學生識字的方法,讓每一個學生都能自主、快樂地學習,高效識字,順利地完成識字任務(wù)。
一、識字,從誦讀姓名開始
生活中處處蘊藏著識字的資源,學生姓名便是其一。一開學,筆者便把學生姓名編成兒歌,帶領(lǐng)學生誦讀,由此拉開識字的序幕。
剛接手一個一年級的班時,筆者就把全班學生的名字制成卡片。第一節(jié)課,就拿著“王、鳴、若”等卡片去引導學生識字。學生剛上一年級,彼此不是很熟悉,回應(yīng)的聲音不是很大,但幾位名字中含有這幾個字的學生顯然已經(jīng)興奮起來,他們都爭著說自己的名字中有這些字。然后筆者繼續(xù)舉出幾個字,學生的熱情被調(diào)動起來,爭先恐后地讀起來,還不時地左顧右盼尋找這些伙伴。最后,教師拿出全班同學的姓名卡,發(fā)給每個學生,一起來玩讀名字的游戲。
領(lǐng)到自己的姓名卡,學生迫不及待地讀起來,讀完自己的,再認認同學的,相互交流中,學生體驗著識字的快樂。課后,筆者把學生姓名打印出來,每人一份,貼在課本上,有空就帶領(lǐng)大家一起讀。課后,學生還經(jīng)常圍繞在一起,尋找自己或同伴的名字。生字認讀過程,也成了學生結(jié)識伙伴、促進交流的過程。
用學生的姓名作為識字教學資源,拉近了識字與學生生活的距離,也大大提高了學生的識字效率。之后,筆者還把校園環(huán)境、教室環(huán)境、家居擺設(shè)等作為識字的材料,進一步擴大識字的范圍。生活中處處有教學資源,需要教師善于發(fā)掘和利用。
二、創(chuàng)建貼字本,展現(xiàn)識字大舞臺
從認識同班同學的名字開始,學生都體驗到了識字的快樂和作用。接著,教師引領(lǐng)學生進一步走入漢字王國,教學生制作貼字本,繼續(xù)在識字王國里遨游。
(一)隨心所欲地剪貼,激發(fā)學生識字的興趣,培養(yǎng)學生主動識字的欲望
學生進入一年級后,最急切的就是想識字。抓住學生的這一心理特點,從學生入學的第一天起,筆者就爭取家長的支持,幫助每個學生建立一個貼字本,要求學生每天晚上回家,把當天在課外認識的字(詞)剪下來(一年級學生不會寫),貼在貼字本上,也可以請家長幫忙把學生認識的生字寫到一張紙上,讓學生自己剪下來,粘貼到“貼字本”上。這樣,學生把自己從商標、報紙、宣傳畫報上,從同學、家長的名字中認識的字都貼到本子上。在剪貼的過程中,學生加深了記憶,提高了興趣,培養(yǎng)了動手能力,也激發(fā)了主動識字的欲望。
(二)有目的地剪貼,教給學生識字方法,培養(yǎng)學生獨立識字的能力
隨著學生識字習慣的養(yǎng)成與識字量的增加,從一年級下學期開始,筆者又引導學生進行有的放矢的剪貼。在課堂教學中教給學生識字的方法,課外利用課堂上學到的方法進行歸類識字。比如學習二年級上冊《秋天的圖畫》一課中的“波浪”一詞后,教師引導學生搜集、認識、剪貼帶“氵”的字;學習《植物媽媽有辦法》中的“蹦、跳”之后,教師讓學生積累、粘貼帶有“足”的字……
貼字本的建立是基礎(chǔ),運用是關(guān)鍵。為了運用好貼字本,筆者創(chuàng)設(shè)了多種交流形式,為學生識字搭建平臺,激發(fā)興趣。競賽不但能調(diào)動學生練字的積極性,還能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競爭意識、同學之間互相合作的集體意識。
1.貼字本星級制度
每次檢查貼字本時,筆者都讓學生把貼、寫的字展示出來,并給出相應(yīng)紅星。一個單元進行一次小結(jié)性評比,8顆紅星以上的學生拿到一朵小紅花,學期末評出星級作業(yè),并給予獎勵。
2.小組競賽
每星期的匯報課上,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識字比賽,獲勝的小組每人得到一個“小動物”。
3.個人競賽
每個月評比一次“識字大王”。學生感受到識字帶來的快樂,自然就對識字充滿興趣,能自主地學習,充分地投入到識字活動中去。
(三)從字到句,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當學生課外識字量增加后,要求學生把自己所認識的字貼成句子或者短文,這樣由字到句、再由句到短文,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貼字本的使用不僅加大了學生的識字量,提高了他們的識字能力,而且發(fā)展了他們的語言素養(yǎng)。其一,學生在搜尋字詞的過程中,培養(yǎng)了初步的獲取知識的能力;其二,學生在交流展示、匯報、比賽識字與識字方法的過程上,鍛煉了口語交際能力;其三,學生在識字過程中,廣泛利用了校內(nèi)外的教育資源,拓寬了學習空間。這讓筆者真切地感受到,使用貼字本這項著眼于識字的小小活動,體現(xiàn)在學生身上的收益是多方面的。
三、授之以漁,教給學生多種識字、記字方法
教的目的是為了不用教。做事只憑興趣是不夠的,所以,在適當?shù)臅r候,教師還得教給學生識字的方法。
(一)在比較中識字
許多教師都有這樣的體會:平時總有一些學生把“哪”和“那”相混淆。如在選詞填空時,寫成“村子里(那)來這么多新房子?”教師可運用比較的方法進行教學。首先比較字音:“哪”讀nu,“那”讀na,然后比較字形:“哪”比“那”多了一個“口”。最后是從字義上幫助學生理解。在句子中表示疑問的用“哪”,指較遠的地方或事物用“那”。如:“你從哪兒來?”“我到那邊去。”這樣學生就會區(qū)別“哪”和“那”了。
(二)“求異同”巧識字
學生之所以寫別字,是因為這些字有相似之處。筆者采用“求異識記法”識記生字。如區(qū)別同音字“飄”和“漂”,跟“風”有關(guān)的用“飄”,如“飄揚”,跟“水”有關(guān)的用“漂”,如“漂洗”?!邦w”和“棵”讀音相同,形相近,都是量詞,很容易誤用,區(qū)別它們要從字義上去理解。
(三)編順口溜巧識字
有些字的字形非常相似,使人難以辨認。如學生總是把“己、已、巳”混淆,在組詞和造句時還鬧出不少笑話。把自己的“己”寫成“已”。把已經(jīng)的“已”寫成“巳”。為了幫助學生記憶、辨認,筆者編了順口溜:開口“己”(ji),自己的“己”;半口“已”(yI),已經(jīng)的“已”;閉口“巳”(si),巳時的“巳”。
(四)做動作記生字
“走”字的撇捺就像人在行走中的左右腳?!拔琛本拖袼膫€人在跳天鵝舞,最長的一橫就像伸展的手臂,下面像提起的右腳和站立的左腳。
(五)編字謎猜生字
學生對猜字非常感興趣。教師可以根據(jù)他們的興趣愛好,在識字教學中把一些字編成謎語,讓學生通過猜謎語記生字。如學習“贏”字,可編成“亡口月貝凡”;學習“閃”,編成“門里面有個人”;學習“雷”,編成“大雨落到田上”;學習“全”,編成“大王頭上有個人”;學習“塵”,編成“小小的土”;學習“坐”,編成“兩個人坐在土上”….
(六)巧用外部特征糾正“青蛙”
在平時的教學中,有些學生經(jīng)常把“青蛙”寫成“蜻蛙”。在識字中幾次糾正,效果不佳,為此筆者想了一個巧妙的辦法。首先把“青蛙”(“青”字用綠粉筆)寫在黑板上,然后啟發(fā)學生,用青蛙的外部特征來說一句話,幫助自己記住字形。學生經(jīng)過交流,做出回答:“青蛙寬嘴巴,白肚皮,綠衣裳,所以‘青蛙的‘青就是青綠的青”。這樣,學生在書寫“青蛙”時就會想起“綠衣裳,就不會寫成“蜻蛙”了。
(七)聽故事巧識字
學生喜歡聽故事,在識字教學中教師力求把一個個抽象的漢字演繹成一個個生動的小故事,讓學生通過聽故事記住生字。如在學習“渴”和“喝”的時候,教師給學生講了一個有趣的故事:一天,小明和姐姐還有幾個小朋友去山上玩,正當他們玩得開心時,小明口干了想喝水,于是便說:“水,你在哪里?”原來小明把準備的水壺忘在家里了,口渴了才想起。于是,姐姐送了一瓶水給小明,小明張開嘴就喝。姐姐見狀就順口說:“口渴了就找水,喝水時就張嘴。”聽了這個故事以后,學生就牢牢地記住了“渴”和“喝”了。
“人生識字聰明始”,識字教學要靈活應(yīng)用識字方法,讓學生經(jīng)常交流識字經(jīng)驗,促使學生掌握更多的識字方法。希望筆者的這些探索和嘗試,能幫助學生啟迪思維,激發(fā)想象,調(diào)動情感,真切地體驗到語文的魅力和學習的樂趣。給學生一個空間,讓他們自己識字往前走;給學生一個條件,讓他們自己識字去鍛煉;給學生一些時間,讓他們自己去安排,自己去打開漢字王國的寶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