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光之 ,周文利
(安徽建筑大學建筑與規(guī)劃學院,安徽 合肥 230601)
古村落是人類經過長期適用自然、利用自然逐漸形成的聚居地,它記錄著人類生產生活的點點滴滴,承載著鄉(xiāng)土中國千百年的歷史記憶,一個地方古民居建筑的消亡,也就意味著地域歷史文化的消亡[1]。為了讓這千百年來積聚的財富不在風吹日曬中消逝,黃山市政府在2009年印發(fā)了有關古民居保護利用的通知《黃山市“百村千幢”古民居保護利用實施方案》(以下簡稱“百村千幢”工程)。
本文通過對徽州傳統(tǒng)民居的實地走訪測繪調研,通過居住者進行對話,了解居住者的心理感受,通過對古民居的內部空間、外部空間以及建筑本身的觀察,闡述傳統(tǒng)民居的現(xiàn)狀及問題,提出對古民居的更新策略,以證實古民居修復保護的意義。
“一生癡絕處,無夢到徽州”道出了古往今來多少游人對徽州的向往。徽州遺留了大量的古建筑,其中古民居是最具代表性的古建筑,但通過調研走訪發(fā)現(xiàn),有許多古民居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壞,保存現(xiàn)狀堪憂。
隨著時代變遷,人們生活品質的提升,大量古民居的功能布局都表現(xiàn)出一個問題:滿足不了現(xiàn)代人的需求。
以昌溪古村為例,大量居民表示他們寧愿住在新建筑內,也不喜住在古民居內,因為古民居的功能達不到他們的日常生活需求,例如,古民居內的衛(wèi)生間是露天的,廚房內是泥砌的灶臺,空調沒法安裝等問題。圖1是昌溪吳柏華住宅平面圖,從圖中可以看出,住戶按照自己的需求對功能布局進行改進。圖2是昌溪吳良壽宅和吳仲謀宅,他們已經搬離古建筑住進新建筑中,徒留古建筑自生自滅。
圖1 昌溪吳柏華住宅平面圖
圖2 昌溪古鎮(zhèn)民居室內現(xiàn)狀圖(自攝)
徽州傳統(tǒng)民居非常注重場所精神的營造,擁有良好的居住環(huán)境是民居建筑所追逐的,加之徽州自然地理條件優(yōu)厚,到徽州除了看山看水就是看古民居。圖2中的古民居現(xiàn)狀照片可以看出,房間通風不順、光線暗,冬天室內潮濕陰冷,夏天室內潮濕悶熱,加之古民居建筑的主要材料木材很容易發(fā)霉導致許多現(xiàn)代設備都無法安裝等問題,使民居的居住質量明顯下降。
徽州地區(qū)林木資源豐富,在徽州的建筑中,木結構作為主要的支撐結構,但木材極易引發(fā)火災,雖經過防潮技術處理,也禁不住長年累月的潮氣侵蝕,所以木材很難長時間保存。
因徽州古建筑受相關政策的保護,外貌是不準隨意改變的,所以其主要更新方式需遵從“修舊如舊”的原則。這樣既可以達到更新的目的,又可以做到對傳統(tǒng)民居的歷史肌理的保護[2]。
功能布局的更新是將原有的形式整改成適應現(xiàn)代生活模式的形式,在功能更新時盡量保留原有的空間和秩序,采用提高空間的利用率來達到既可節(jié)約成本又可更新功能的作用,居住功能的置換是最簡單的更新策略,在保持傳統(tǒng)民居基本結構的基礎上將建筑內部空間進行調換以達到滿足新的居住功能需求[3]。
2 .1 .1 功能置換
功能置換是根據(jù)新環(huán)境,采用更新、植入等方法賦予舊空間新的功能,以滿足現(xiàn)代生活需求的同時又能延續(xù)舊建筑的歷史文化價值。在徽州古建筑中,廳堂即是徽州民居的起居室,也是民居家庭中的主要祭祀場所,隨著祭祀功能的淡化,現(xiàn)代化的“起居室”主要功能則是待客、聚餐的場所,廳堂的陳設以及格局并無太大變化,只是將廳堂功能與其他功能置換。
2 .1 .2 空間重組
徽州傳統(tǒng)民居以磚木結構為主,有“墻倒屋不塌”的說法,可以通過“推墻留結構”的做法,將空間進行“擴大重組”,以滿足居住者使用要求。還可以通過拆除建筑中心靠天井處的樓板,以達到擴大天井,采光通風的作用。
徽州傳統(tǒng)民居中的天井起到調節(jié)氣流、光線的作用,五福民居是“百村千幢”保護工程中完成的出色項目之一,以下以五福民居為例。
2 .2 .1 天井改造
在新建的五福民居設計中,采用電動天井一說,下雨時啟動,封閉庭院,可盡情欣賞庭院美景。夏季打開天井,可通風降溫,冬季關閉天井,可創(chuàng)造一個溫暖的庭院空間,減少能耗。
圖3 五福民居天井改造前后
天井改造主要是基于空間的延續(xù)利用——使用鋼材和玻璃將天井改造成可開啟式封閉空間,使用效果類似玻璃陽光房。這種改造,不僅對原有建筑的空間形態(tài)進行了一定的保留,能實現(xiàn)原有的采光效果,而且有效擴展了建筑使用面積,提高了建筑利用率[5]。
2 .2 .2 屋面改造
屋頂在改造前的具體做法是在望板上加油氈防水層,防水層上設置順水條和掛瓦條,并將小青瓦擱置在掛瓦條上,這樣的小青瓦沒有可靠的固定措施,很容易松動,小青瓦松動以后就會導致屋頂漏水,防水效果不是很好。為了解決屋頂?shù)男∏嗤咚蓜訂栴},在對五福會所的屋頂施工上進行了改進。具體的做法是在望板上設置40厚細石混凝土做為掛瓦基層,為了避免細石混凝土開裂,內部加直徑為4mm的鋼絲,增加它的整體性和剛度。再在細石混凝土上做20厚1∶3水泥砂漿找平層,找平層上再鋪設改性瀝青防水層,小青瓦通過座漿的方式固定在屋面上。通過處理后的屋面整體性很強,又能很好地固定小青瓦,增加了建筑使用耐久年限[6]。
2 .2 .3 交通空間改造
徽州傳統(tǒng)民居內部交通空間主要是圍繞著天井而布置的檐廊和連接各樓層之間的樓梯。民居中的樓梯狹窄且陡峭,爬上爬下非常危險。通過調查測量,徽州傳統(tǒng)民居中的樓梯寬度大多都在600mm左右,且大部分樓梯的坡度都大于45。[7]。
如何將樓梯設計得既符合設計規(guī)范又符合人體工程學的要求,且盡可能少占用其他功能空間,是我們要解決的問題。在對民居改造時,樓梯的改善是最基本的,改變樓梯的位置,從位于廳堂太師壁與后檐墻之間夾弄移至天井一側。加長樓梯坡長,減緩樓梯坡度,并在中間加休息平臺,以提高行走舒適度,滿足現(xiàn)代人的生活需求。
徽州傳統(tǒng)民居建筑的主要結構是木結構,所以對徽州傳統(tǒng)民居建筑的保護措施之一就是對木結構進行加固處理,首先要做的就是對木結構進行檢測,根據(jù)木結構的損毀程度來確定加固的方案。
作為主要支撐系統(tǒng)的木結構的好與壞直接決定了整棟建筑的穩(wěn)定性和安全性。木料本就有著易腐爛的特點,對于腐朽的木料的處理方式也有很多種,采用構件替換的方法來替換那些腐爛的木料以維護結構整體穩(wěn)定性,采用化學灌漿的方法對確實無法替換的構件進行灌充以提高構件強度,用千斤頂將房屋整體抬高的方法對需要整根更換的木柱進行更換,采用切割、補料、粘接、打磨的方式對需要部分更換的柱子進行修復,采用將瓦片、屋面板、望板等拆除的方式對梁和枋進行更換,采用木結構在別處加工,到施工現(xiàn)場再安裝的方式對需要重新搭建的建筑進行修復[8]。
圖4 五福民居樓梯改造前后
圖5 五福民居前后對比
古民居作為古村落的主要組成部分、徽州文化的載體,為了讓古民居不在時代的變遷中消失,對古民居的修復成為當下政府尤為關注的事情。經過百年的風雨侵蝕,古建筑的修復及再利用存在一定難度,需要借助現(xiàn)代科技的力量來加以改造,特別在防腐、防霉、防蟲、防火、采光、保溫等方面[9]。
筆者通過對徽州古村落中古民居的調研,了解古民居的現(xiàn)狀,然后再通過調研古民居修復工程的成功案例五福民居,從功能、環(huán)境、結構三個方面對古民居的修復及更新進行闡述。更新是為了讓古民居的宜居性達到現(xiàn)代人的標準,而不是讓古民居單單只作為一個承載歷史及文化的載體。
圖5可以看出,民居前后對比明顯,修復之前的住宅,幾乎沒人愿意居住,住宅被廢棄,修復、改造過后的住宅,變的干凈宜居,每個人都希望住上干干凈凈、配套完整、安全性高的房子。改造后的民居處處體現(xiàn)著以人為本、宜居舒適原則,不僅改善了人的居住環(huán)境,還帶動了旅游業(yè)的發(fā)展,間接為徽州地區(qū)帶來了一定的經濟和社會效益[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