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廣播電視總臺
我國的新聞傳媒最早是作為一項政治的宣傳工具在使用,但是當前這種情況已經發(fā)生了根本性的轉變,當前階段已經是“政治家辦報、企業(yè)化經營、集團化發(fā)展”。在新媒體時代,為取得更好的發(fā)展,傳統(tǒng)的幾大主要的傳播主體,例如報刊、電視廣播等都在改變或被改變,尤其是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到來,更加的推動了這一趨勢的發(fā)展。當前的時代是新媒體和新傳播媒介發(fā)展最好的時代,智能手機和WiFi的普及及流量資費的降低,不斷的助推以智能手機APP為傳播陣地的新媒體的發(fā)展。北京大學發(fā)布的調查白皮書顯示“95后”每天使用智能手機時間為8.33小時,這也從側門反映出了現如今傳統(tǒng)的媒介傳播渠道,如電視傳播媒介等的作用已經在逐步的被智能手機等新媒體傳播工具所取代。但是在新的階段,如何在當前階段做好新媒體時代的廣播電視新聞采編工作也是一項重要的研究課題。
在新媒體時代,新聞受眾的觀念發(fā)生了較大的變化。傳統(tǒng)媒體時代的新聞接收者們,他們只是將新聞進行收聽和了解。新媒體時代,新聞傳播速度較快,每一個新聞受眾或潛在的新聞受眾,均可以接收到各個方面的新聞信息,他們已經成為了新聞平臺的和媒體命運的決定者。面對多種信息傳媒渠道和信息傳播主體,如果他們覺得某一新聞媒體所提供的新聞不能夠滿足他們自身對信息的要求,無法使他們了解到最新和最為詳細的新聞,那么他們可能會去尋找新的一個新聞媒體作為聽眾。新聞受眾的轉變,也對新聞媒體和新聞平臺提出了新的要求,只有不斷的提升和發(fā)展,跟上時代發(fā)展的步伐,才能被廣大的新聞受眾所接受,才能維持較好的發(fā)展。新聞受眾關鍵的轉變,對我國新聞也整體的較好發(fā)展起到了良好的推動作用。
人們都很清楚,新聞媒體作為政治宣傳工具的時代,新聞媒體所傳達出的新聞只能是宣傳品,不能稱之為完整的新聞產品。隨著新媒體時代的到來。當前階段,雖然部分新聞仍然在發(fā)揮著宣傳品的作用,但是大部分的新聞傳媒已經開始制作和傳播真正的新聞產品。與此同時,面對思想觀念已經發(fā)生變化的新聞受眾,當前階段的新聞傳媒在進行新聞采編和制作時也都更加注重和新聞受眾也就是觀眾們進行互動,以便于更好的吸引觀眾,獲得更大的社會影響力。
新媒體時代的新聞觀念轉變體現在方方面面。在新媒體時代因為新聞觀念的轉變使得新聞傳播完成了思想觀念的轉型發(fā)展,將“新聞是什么、新聞傳播為了誰、新聞傳播為什么”這些能夠直接反映出新聞傳播和新聞價值的根本性問題進行了解讀。同時這一觀念改變,推動了新聞傳播回歸本位,增加了新聞的可讀性和耐讀性,將新聞傳播的針對性和時效性進行了有利的提高。
當前階段,處于新媒體高速發(fā)展的階段,如何進行廣播電視臺新聞采編工作中新聞內容和新聞采編價值觀的取向,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在進行廣播電視臺新聞采編時,有選擇性的對新聞采編的內容進行控制,并在后期進行視頻處理,最終報道出有自己平臺特點的新聞,這些過程中都在體現在廣播電視臺新聞采編在新媒體時代的價值取向。在當前階段,廣播電視臺新聞采編和報道主要向著多元化、生活化、平民化和深度化等方向發(fā)展。
上文曾經提到過,新聞報道經歷了由政治宣傳產品向著新聞產品的發(fā)展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廣播電視臺新聞采編也經歷了由單一的注重政治宣傳需要這一“一元化”為核心,向著現階段的傳播最新的資訊信息、發(fā)揮社會化的輿論監(jiān)督作用、打造信息化傳媒平臺等多元化的方向發(fā)展。能夠明顯的感受到,新媒體時代,進行廣播電視臺新聞采編時不再是針對單一的新聞需求,而是在向著資訊傳播、知識妙招傳遞、文化娛樂等多方面的發(fā)展。并且新聞在多元化發(fā)展的同時,新聞針對的服務階層也在不斷的進行多元化,之前進行廣播電視臺新聞采編工作時,可能只是進行單一精英階層或領導階層的采編和報道內容較多,但是在新媒體時代,廣播電視臺新聞采編工作已經在逐步的面向多個不同的社會階層進行信息的搜集和采編。
進行廣播電視臺新聞采編工作時,新媒體時代與傳統(tǒng)媒體時代有一個極為明顯的價值取向差異,這種差異就是在新媒體時代廣播電視新聞不再是針對比較“高大上”的內容進行播報,而是在不斷的貼近和走入人民的生活中。新聞報道中對人民生活關注度越大,越容易受到新聞受眾的青睞,面對這種情況進行廣播電視臺新聞采編時,也要注意貼近人民的生活。為了在廣播電視臺新聞采編工作中貼近人們的生活,需要注意進行采編時不能單純的針對國內外市政要聞,可以將關注的重點放在教育、交通出行、影視、娛樂、食品健康、生活妙招等方面。通過在廣播電視臺新聞采編中的這種貼近和走入生活的采編策略,可以得到很多的更加有針對性的且可以讓電視觀眾感覺觀看之后能夠在生活中發(fā)揮出一定作用的新聞,而這種新聞往往是最能夠吸引觀眾的。
在新媒體時代,新聞報道價值取向中最為關鍵的一條就是新聞報道的平民化取向。在實現新聞報道中的平民化取向,在廣播電視臺新聞采編工作時就要重點對民生問題進行關注,在采編時將身段低下來,可以給廣大群眾更多的鏡頭,對百姓生活的事情進行報道,這些將會推動新媒體時代下廣播電視臺新聞采編和人民群眾的更好的融合。為更好的發(fā)揮出這種融合的效用,可以在新聞采編編輯時“膽子大一點”將一些實際情況更多的進行報道,可以直觀的考慮將一些問題暴露出來,不再“躲躲藏藏”如:就業(yè)、看病、交通、住房等問題。新聞報道加大對“基層勞動者聲音”的重視,對基層群眾生產生活中的困難進行報道。通過新聞報道對弱勢群體進行關注和幫扶,逐步重視對“三農”問題的報道和重視。這些都反映了新聞報道在新媒體時代的平民化取向。
深度化是廣播電視臺新聞采編過程中能夠系統(tǒng)的反映出重大的新聞事件和社會問題,并且對這些重大的新聞事件和社會問題的來龍去脈進行深入的剖析,大膽的揭露這些事件的真相和規(guī)律,推測這些事件的發(fā)展趨勢。新聞報道中深度化新聞最受新聞受眾的喜愛。在新媒體時代,廣播電視臺新聞采編的深度化取向逐步推進,可以將一些新聞課題進行深入化的采編。例如《最后的棒棒》走紅,該紀錄片就是對棒棒的人物形象和棒棒的生活進行了深度的化的解讀,同時這一紀錄片的導演為更加深入的剖析棒棒的內心生活,還自己親身去做了一名棒棒。從《最后的棒棒》這一紀錄片的走紅,我們可以看到在廣播電視臺新聞采編中也要發(fā)揮這種深度化的精神,這樣才能更好的挖掘出更多更好的新聞內容,在新媒體時代下,做好廣播電視臺新聞采編工作。
本文對新媒體時代的廣播電視臺新聞采編工作進行了分析,并結合傳統(tǒng)媒體時代和新媒體時代下廣播電視臺新聞采編工作中的幾點典型的特點見分析,為在新媒體 時代下如何做好廣播電視臺新聞采編工作提出了相應的建議。在新媒體時代進行廣播電視臺新聞采編工作需要及時的根據相關內容進行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