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電視臺生活頻道
國內網絡短視頻始于2013年底的網絡社交平臺,隨著其迅猛的發(fā)展,網絡短視頻逐漸跳脫出社交媒體運用而輻射到主流媒體平臺,并形成獨有的行業(yè)態(tài)勢;短視頻作品的內容生產從原本網民的個體自我展現到如今專業(yè)性、敘事性的個性呈現;作品長度也從原本不到十幾秒延續(xù)至幾分鐘不等。短視頻分發(fā)渠道也從原本通過社交媒體實時分享,而擴展到主流網絡媒體平臺。短視頻用戶的消費場景相比開始時更為廣泛,更具參與感和互動性。[1]“新時代新青年”系列短視頻是共青團杭州市委、杭州文化廣播電視集團、杭州市青年聯合會聯合制作的系列人物短視頻。作品要表達時代精神,傳遞社會主流價值觀,同時,也要符合融媒體時代短視頻的傳播特性,提高對受眾的吸引力。因此,筆者在參與創(chuàng)作時,注重鏡頭語言的運用,用畫面來突顯人物特性,表達思想感情。
《烏合之眾》曾提到“人與人之間差異最大的,或許就是智力了。但是,同一種族的所有人卻有著非常相似的本能與情感。大凡事情一旦涉入到情感領域,人與人之間的差距就消失了。”[2]人物類短視頻拍攝的過程中,拍攝者應首先明確視頻所表達的主題思想,繼而將視頻分為多個鏡頭,將各鏡頭相互結合,對思想進行表達。鏡頭語言,指利用鏡頭表達思想的過程。受眾可自作品畫面之中,了解拍攝者的意圖,明確視頻所表達的理念與內容。掌握人物類短視頻拍攝的初衷,是應用鏡頭語言的關鍵。例如:當人物類短視頻中常見的離別場景,拍攝者則可將遠景與近景相互結合。利用遠景,烘托團圓時的歡快、親近、融洽的氛圍。此后,利用近景,烘托人物離別時悲涼、孤單的氛圍。采用上述方式對人物類短視頻進行拍攝,能夠使鏡頭代替文字,對語言進行表達,對情感進行傾訴。
“旁觀式”鏡頭語言,為鏡頭語言中常用的一種,要求被拍攝者獨立于鏡頭之外,避免受鏡頭干擾,真實表達情感的過程。人物類短視頻拍攝的過程中,“旁觀式”鏡頭語言的應用,對被拍攝者配合程度的要求較高。為達到效果,可以適當利用淡入、淡出、入畫、出畫的拍攝方式,對人物的思想進行表達,體現人物行為中所蘊含的情感。例如:在地鐵司機高其峰短視頻中,利用“旁觀”的方式拍攝兒子在畫畫的場景,利用入畫、出畫的技巧,體現孩子的童真,以及思念父親的感情,以此來側面表現人物加班加點的艱辛。
應用“在場式”鏡頭語言對人物類短視頻進行拍攝,能夠給受眾身臨其境的感受,從而達到體現人物思想的目的?!芭杂^式”鏡頭語言應用的過程中,被拍攝者可與拍攝者互動。移動設備是短視頻的主要接收終端,全景畫面呈現在手機的“小屏幕”上無法識別出重點和細節(jié),給觀眾距離感。因此追求細膩、感性的特寫鏡頭成了微紀錄片最常用的鏡頭。[3]例如:在車站服務人員王芳的短視頻中,就運用了較多特寫技巧,拍攝其奔跑的腳步、調解問題時的嘴部以及制服上的細節(jié)(笑臉徽章),利用上述細節(jié),表達人物的工作的忙碌與艱辛,使鏡頭語言得以體現,充分激發(fā)起受眾的同理心。
“前進式”線性結構,指首先拍攝全景,逐漸拉近鏡頭拍攝細節(jié),體現拍攝重點的過程。采用上述方法對人物類短視頻進行拍攝,可充分吸引受眾的注意力,且能夠使人物的心理特點得到體現。利用“前進式”線性結構拍攝人物類短視頻時,拍攝者常用的拍攝手法,以推、拉為主。利用“推”的方式進行拍攝,可使鏡頭語言體現出緊迫、壓力之感。利用“拉”的方式進行拍攝,可使鏡頭語言體現出疏離、遠離、冷漠之感。
碎片化敘事、互動敘事、去中心化敘事、個人參與性敘事和非線性敘事,都較為適合網絡環(huán)境交互性、解構性和實時性的特點。[4]“片段集合式”結構指于完整的運動過程中,選取部分主要片段將其相組接,對視頻進行拍攝的過程,這樣快節(jié)奏、高信息量的剪輯方式,比較廣泛的存在于短視頻中。例如:當以籃球運動員為人物拍攝短視頻時,拍攝者可將跳躍、扣籃、傳球的動作作為主要片段,使籃球運動員的力量感得以體現,利用鏡頭表達年輕、向上的語言。
綜上所述,融媒體時代人物類短視頻,創(chuàng)作核心還是人物,挖掘人物身上的特質。但隨著傳播載體的多元化,拍攝、剪輯等藝術手法也需要有所改變,使得作品能夠適應新的媒介環(huán)境,獲得更多的受眾關注。同時,作為主流媒體制作的短視頻表達思想感情,傳遞價值觀念,并讓受眾產生思想共鳴,實現融媒體視頻的交互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