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小云
(廣州工程技術職業(yè)學院,廣東 廣州 510075)
目前,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領域中正在加強對大學生開展文化自信教育。從當前所反饋的信息中可知,依靠傳統(tǒng)思政教育模式難以對文化自信教育形成強大的推手,所以需要努力將文化自信融入到思政教育中來。在將文化自信融入到思政教育的過程中,需要著手解決文化自信融合的方式、文化自信融入下的接收主體、文化自信在思政教育中的體現以及文化自信融入效果評價等問題。在大思政視角下來考察當前高校思政教育現狀,主要以政治理論課課堂教學為主線,以課堂以外的思政教育活動為補充。需要從課堂內外兩個領域來考察文化自信融入思政教育的踐行路徑。
高校思政教育可以分為課堂教學與思想動員、社會實踐等多種形式,文化自信面臨著如何與這些形式進行融合的問題,筆者將其概括為文化自信的融入方式問題。文化自信作為一種結果,需要在遵循一定的認知邏輯下來實現。所以,在與以上思政教育形式相融合時,應建立起分層化的融入方式,在課堂教學中以文化知識傳授為主線,在思想動員中以群體文化知識互動為特征,在社會實踐中建立知行統(tǒng)一模式。
在高校思政教育中需要建立教師與學生、學生之間、學生與社會之間的思想交流機制。這三類交流機制都體現出主體之間的思想互動態(tài)勢。在將文化自信融入思政教育中時,不僅需要讓學生認知到我國傳統(tǒng)思想文化的優(yōu)越性,還需要讓思政教育者獲得對該思想文化優(yōu)越性的認知,為教師與學生、學生之間、學生與社會之間的思想交流提供良好的條件。在以上思想交流機制中,需要重視教師與學生之間的平等交流。
將文化自信融入思政教育中,需要遵循高校思政教育的目標定位。這里就涉及到文化自信的具體呈現問題。文化自信的具體呈現不僅反映在大學生群體的思想與行動中,也反映在思政教育者的工作中[1]。
將文化自信融入思政教育中,需要樹立大學生群體的文化自信意識,使他們能夠以積極正面的文化心態(tài)來面對在校的學習與生活。這里就需要對文化自信的融入效果問題展開探究。知行統(tǒng)一模式下的思政教育工作,要求在大學生“知”與“行”兩個方面開展效果評價。
目前在高校政治理論課教學中執(zhí)行著統(tǒng)一的教學大綱。這就意味著思想文化自信在融入課堂教學中時需要與既定的教學目標相契合。當前,“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法律基礎與道德”“形勢與政策”等構成了課堂教學的課程要件。思想文化自信需要與以上課程要件之間建立起恰當的關系。由于不同課程要件的教學目標存在差異,在切入點的尋找中應遵循主次之分。具體而言,應以“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知識傳遞為載體,將思想文化自信融入教學之中。由此,“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法律基礎與道德”應成為與思想文化自信相融的重點課程。
這里的思想動員泛指由輔導員所組織的主題班會、由高校學工部所組織的主題文藝活動以及由高校團委開展的各類思想文化活動。與課堂教學不同,思想文化自信在與之相融時,已經淡化了思想文化中的學理性成分,以符合大學生群體偏好的方式來提升他們對我國思想文化的認識水平,構建起他們在思想文化上的“知”性。思想文化自信融入思想動員的切入點包括以思想文化構件為主題的班會活動、以弘揚我國優(yōu)秀思想文化為主題的文藝活動以及以大學生社團為組織的思想文化傳播與交流活動等。
需要在馬克思主義哲學觀的指導下樹立起大學生的思想文化自信,將大學生群體的思想文化認知與中國國情相結合,使他們正確認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內在邏輯,并在知行結合中將思想文化自信植入到自己的精神領域。這需要從大學生所處的社會大環(huán)境入手,并以他們的社會實踐活動為載體。隨著文化扶貧戰(zhàn)略的提出,許多大學生利用假期參與文化下鄉(xiāng)的社會實踐。這作為精準扶貧戰(zhàn)略的組成部分,能使大學生在實踐中將中國思想文化中的貧富觀與實際相結合。
使大學生群體建立起文化自信,不僅需要高校在思政教育中做出成績,還需要在全社會的參與下使他們塑造正確的文化觀。為此,需要對高校思政教育的職能邊界展開界定。具體而言,可以從以下四個方面來進行職能界定。
高校作為人才培養(yǎng)機構,在思政教育領域需以人才培養(yǎng)為己任,突出高校的知識傳播職能。為此,思政教育應為大學生文化自信構建起知識體系。如茶文化中的思想元素是我國優(yōu)秀思想文化的構件,思政教育需要建立茶文化與國民性之間的聯系,建構起大學生在文化自信養(yǎng)成中所應具備的知識系統(tǒng)。
文化自信的建立需要強化大學生的文化探究,使大學生在文化探究中成為社會文化自信教育的踐行者。為此,思政教育需要為大學生文化自信建立起探究意識。大學生探究意識的形成需要具備興趣、啟發(fā)、行動、結果激勵等要件[2]。
思政教育為大學生建立文化自信營造出了交流氛圍。思政教育所提供的交流氛圍具備這樣幾點優(yōu)勢:首先,交流的主體具有相似的價值取向,能夠在思想文化交流中形成共鳴;再者,高校范圍內的思想文化交流具備主題的一致性,能夠使交流的信息收斂于思想文化領域。
文化自信融入到思政教育中,需要將這種自信轉換為認識我國國情,認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意識到我國思想文化的優(yōu)越性。在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的邏輯下,需要為大學生提供社會實踐的載體,進而通過知行結合來幫助大學生建立思想文化自信。為此,思政教育需要為大學生的文化自信提供實踐基礎,而實踐基礎則以校外思政教育基地為載體。
根據以上所述,思政教育的踐行路徑可從以下五個方面來構建。
將思想文化自信融入到思政教育中,需要對我國優(yōu)秀思想文化元素進行提煉和整合。在選擇思想文化元素時要做到精準發(fā)力,選擇大學生熟悉的思想文化元素。我國是茶文化大國和古國,大學生或多或少知曉茶文化的思想內涵。茶文化思想元素中的處世哲學能夠幫助大學生進行心性修養(yǎng)[3]。
對思政教師開展文化知識培訓,首先要使他們建立文化自信??梢云刚埼幕瘋鞑ヮ悓I(yè)的教師作為培訓人員,對思政課堂教學人員、輔導員群體、學工部工作人員、校團委工作人員等開展茶文化思想文化培訓,為思政教師建立起前置性教育經驗。
要在大思政范疇下綜合利用思想教育形式,由高校黨委制定思想文化自信教育的總目標,并將總目標分解到思政課堂教學部門、文化類專業(yè)教學院系、學工部、校團委中。在分目標的指向下,思政課堂教學部門、文化類專業(yè)教學院系承擔文化知識傳授;學工部、校團委承擔知行結合的思想文化教育工作。
互聯網思維的特征主要為平等、互助、共享。思政教育能夠為大學生思想交流提供良好的氛圍,而這種氛圍以平等、互助、共享的特征來呈現。為此,高校思政教育部門應在開放性教學模式下,為大學生的思想文化交流提供在線平臺,即以院系為單位開設思想文化交流微信群[4]。學工部、校團委可以在常規(guī)工作中,為大學生群體創(chuàng)建以思想文化交流為主題的文藝活動。
這里的校外思政教育基地可以為掛牌的正式基地,也可以為與高校有業(yè)務聯系的經濟組織。在對茶文化思想元素的傳播中,可以將校外的茶社作為思想文化自信教育的基地。如邀請本土茶文化的專家為大學生開展以茶文化為主題的講座,講座主題的落腳點應放在茶文化思想元素中的處世哲學與大學生職業(yè)發(fā)展的聯系之中,以增強大學生群體對茶文化的關切度,使他們在聆聽和感悟中鞏固思想文化自信意識。
品茗活動的開展為大學生創(chuàng)設了參與溝通的氛圍。學生所在院系可以提供實訓場地,將品茗交流納入學生的職業(yè)素質培養(yǎng)環(huán)節(jié)。同時,主題班會活動也可以將品茗交流作為活動內容的選項。
大學生需要從文本溝通和口語溝通兩個方面來進行能力建構??梢栽谖覈栉幕虒W中使學生形成感悟、自省、反思的能力。在訓練口語溝通能力時,可以搭設與品茗、賞茶、茶道有關的真實人際交往情境。
文化自信融入思想政治教育需要解決文化自信融合的方式、文化自信融入下的接收主體、文化自信在思政教育中的體現以及文化自信融入效果評價等問題。思政教育的踐行路徑可從提煉和整合我國優(yōu)秀思想文化元素、對高校思政教師開展文化培訓、大思政范疇下綜合利用思政教育形式、互聯網思維下開展大學生思想交流、以校外思政教育基地鞏固文化自信等五個方面來展開構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