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婉玥 水城縣融媒體中心
電視民生新聞是中國新聞改革的產物,也是中國電視新聞大眾化的一種新聞形態(tài)。它以市場為指向,以節(jié)目覆蓋范圍內的市民為內容主體和主要接收群體,注重市民話語表達和新聞參與,具有平民化的文化取向。
目前,“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成為媒體的努力方向。而電視民生新聞所反映的新聞內容決定了可以用故事的形式進行表達,從而秉承“三貼近”的原則,電視民生新聞大致可以分為四大類:
1.普通人的家長里短;市民自身經歷或者身邊的新聞事件,看似平凡卻能在電視新聞中表現出來,引發(fā)受眾共鳴。如裝修出問題、工人工資被拖欠、買車壞了無保修等問題經常被采寫編播成電視新聞,而之后的新聞反饋也非常強烈。
2.新鮮有趣的事情;平常生活中偶然經歷的新聞事件,創(chuàng)新性強,能夠提升受眾的興趣。
3.災難與危險;對于一個城市來說,車禍、火災、盜竊、詐騙等都是市民擔心的問題,這些通過新聞表現出來,能夠引發(fā)他們的注意并提高警惕。
4.公共新聞。除上述內容外的,如關于春晚,關于干旱,涉及范圍廣,社會意義重大的新聞事件。
“故事”,是文學體裁的一種,側重于事情過程的描述,強調情節(jié)的跌宕起伏,從而闡發(fā)道理或者價值觀。電視民生新聞的欄目口號一般都是“講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在老百姓身邊的故事”。而在電視民生新聞中,“如何講故事”,“如何把故事講好”,也成為了利用類于“講故事”手法發(fā)揮能效的關鍵。
電視民生新聞,題材從何而來?都知道民生新聞所反映的是老百姓自己的故事,題材自然來自于百姓生活。電視臺通過熱線、微信公眾號等平臺征集爆料的主要形式,從百姓身邊獲取有價值的新聞事件。
在新聞線索中,已經了解到所要采訪新聞事件的大概,采訪途中,
記者會構思整個新聞事件該如何正確的表達出來。往往都會朝向“講故事”的方式,構思采訪中如何提問,注意提問技巧。在見到采訪對象后,深入了解新聞事件的起因經過和當前的結果,以及被采訪者的需要,讓被采訪者以“說故事”的形式講述他所反映的新聞事件,再找到事件的“矛盾雙方”,最終解決老百姓所反映的個人和社會問題,或者聯系諸多方向,進行追蹤報道。
間接導語。在電視民生新聞中,通常都是先簡要介紹新聞事件的主要內容,而相對于直接導語而言,又會在導語中巧妙設問,“這是怎么一回事兒呢?”“是什么樣的原因造成了這位市民的苦惱?”類似這樣句子的出現,更為電視民生新聞增添了故事化的色彩。
通常都是講述一個新聞事件發(fā)生的過程,然后現在采訪之后的結果。在寫稿的時候,會回憶采訪的內容,在大腦里還原新聞事件,例如《拖欠工資》的采訪,從他們什么時候來打工,當時來的時候是一個什么樣的情況,工資是怎么支付的,后來又是因為什么樣的原因老板突然不支付工資了,現在欠了多少工資了,他們自己找老板之后,老板是怎么解釋的,現在他們的要求是什么,這些都是新聞事件的關鍵,要在稿子里全部呈現出來,這樣觀眾在看電視的時候才能明白。然后還要找到這些被拖欠工資工人的老板,因為這個人物是新聞事件的對面人物,只有出現在觀眾的面前,才能使這條新聞的故事化變得完整。
事件最后得到了怎樣的處理。如果得到了圓滿的處理,都是類于“在雙方的協商后,XXX 表示接受。”然后就能完成整個新聞稿的寫作,所呈現在觀眾面前的就是一個完整的“故事”,精彩好看。
在后期制作的時候,要想把民生新聞的故事化特點體現出來,需要注意的就是同期聲的運用。電視民生新聞區(qū)別于一般新聞的制作特點,就是不再是單一的畫面的組合,而是更注重同期聲的表達,畫面加同期,使這個普通百姓所反映的事件,用百姓的聲音通過電視畫面表現出來。使觀眾看了以后更清楚明了,引發(fā)共鳴。
目前,美國新聞學者提出一個全新理念:新聞學的本質是故事。我覺得也不無道理,至少對于電視民生新聞,這樣的故事化的表達方式,更好的呈現了新聞的內容,使新聞不再枯燥。電視民生新聞,它就在百姓身邊,老百姓自己在電視里講述者自己的故事。
總之,隨著電視民生新聞的不斷發(fā)展,它的題材和表現手法也在不斷地突破和創(chuàng)新,而故事化只是諸多突破和創(chuàng)新里的一部分。只是電視民生新聞的這樣故事化表達,憑著民本取向,平民視角,親民本色,進一步的發(fā)展。如果在故事化上堅持自己的價值和特點,在內容上再繼續(xù)創(chuàng)新,電視民生新聞的品質也會得到一定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