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中科技大學 哲學系,湖北 武漢 430074)
人人都有的意識是否能夠說清楚?學界對這個問題存在兩種截然不同的觀點,一種是“意識無解論”,認為意識是不可言說的不解之謎,故懸置不論;另一種是“意識有解論”,認為意識是可以言說也能夠說清楚的,于是不斷地進行研究并提供各種解釋。那么,這兩種觀點究竟孰是孰非?
對此可以從兩條路徑進行探討,或是考察意識無解論是否有關于意識不可解的充分論證;或是考察意識有解論中是否有關于意識的能夠經(jīng)得起推敲的解釋。這兩條路徑,不論選擇從哪條開始,只要得出的是肯定性答案,不論是意識無解論有充分論證,還是意識有解論有正確解釋,那問題便告解決,也無須再走另一條路徑。只有當?shù)玫降氖欠穸ㄐ源鸢笗r,即或者是意識無解論缺少充分論證,或者是意識有解論沒有正確解釋,這才需要再從另一條路徑進行探討。筆者是選擇從意識無解論是否有充分論證的路徑開始。
在關于意識的研究者中,有不少人的觀點都屬于“無解論”。約翰·塞爾說:“在過去半個世紀左右的分析的心靈哲學中,一件最令人驚奇的事便是缺乏意識本質(zhì)方面的嚴肅著作。”G·E.摩爾說:“就在我們試圖把我們的注意力固定在意識上,并想清楚地看看它究竟是什么時,它似乎就化為烏有了,看來,我們面前具有的只是一片空白?!盵1]17,18馮特說:“給意識下定義的任何企圖……都導致疊語;”[2]6,7D·丹尼特直接說:“意識將永遠是一個不解之謎;”[3]1W·詹姆士則說:“我對于叫做意識這種東西的存在發(fā)生懷疑,已有二十年了……我覺得,已經(jīng)到了大家公開拋棄它的時候了?!盵2]8,9甚至西方哲學辭典在“意識”的詞條中也說:“在各種力圖對意識是什么及如何能對之進行解釋的哲學說明中,都存在著重大困難?!盵4]187
意識無解論為什么會有這樣的觀點,是基于以下幾種理由。但經(jīng)分析,均不能成立。
第一種理由是找不到研究意識的有效方法。D·丹尼特在其著作《解釋的意識》中稱:“人類的意識大概是最后的未解的奧秘了。稱之為奧秘,是因為人們要解開它卻又無從著手?!瓕τ谀切╆P于宇宙學和粒子物理、分子遺傳和進化理論等問題,我們至今尚未找到所有的答案,但我們知道該怎么去處理它們?!鴮σ庾R,我們至今仍在嚴重的混亂之中。時至今日,意識是唯一常常使最睿智的思想家張口結舌、思緒混亂的論題。”[3]1他的意思是說,其他的未解奧秘,都已有“知道該怎么去處理它們”的研究方法,唯獨意識的奧秘連怎么去處理它的研究方法都沒有。這種狀況也許的確是一個客觀事實,但對宇宙、生命、時空、重力等其他奧秘的研究方法,是從這些奧秘被提出之日即古希臘時期就有的嗎?顯然不是,而是有了實驗科學的近現(xiàn)代。這就說明,我們現(xiàn)在不知道研究意識的方法,不等于以后也不知道。
第二種理由是意識無結構。納托爾普認為,意識沒有自己的結構,它只是心理學的一個條件,但不是它的對象,雖然它的存在是基本的,是完全確實的心理學事實,但它不受定義的影響,只是由它自身推論而成。[2]6,7如果定義如摩爾所說,是分析對象的構成:“‘定義’的最重要的意義是這樣的一個意義,在這個意義上,一個定義要陳述那些必定構成某一整體的各個部分,”[5]15,16那么沒有結構的非“復合之物”的意識就的確不能被定義,正如是單純之物的“黃”和“善”不能定義一樣。但問題是摩爾這個關于定義的規(guī)定并不合理,因為定義是揭示對象本質(zhì)的,而本質(zhì)并不能通過分析對象的構成因素就能得到,正如我們無論怎么解剖或分析人體的組織及構成,也回答不了人的本質(zhì)是什么。再說認為意識沒有結構的證據(jù)又何在?知、情、意不就是意識的一種結構嗎?
第三種理由是意識本質(zhì)無法捕捉。馮特認為,意識作為人自身的一些心理狀態(tài),是不能進行本質(zhì)性定義的,任何給意識下定義的企圖都將“導致疊語”,或者是“導致給意識中所進行的活動下定義,這些活動之所以不是意識,是因為它們必須以意識為前提”[2]6,7。這個說法的疑點是:如果意識與意識中的活動的確不是一回事,而是意識是意識中的活動的前提,那為什么一旦給意識下定義,就會變成疊語?或者是變成給意識中的活動下定義?所有的東西都是在運動的,運動都得以某個東西為前提,可所有的東西只要被定義就會變成對它們的運動的定義嗎?
第四種理由是意識存在解釋鴻溝。這個理由出自笛卡爾,其內(nèi)涵是:如果我們專注于作為一個有意識的人是什么樣子這樣的問題,那我們就沒有一個解釋;如果我們試圖用大腦中所發(fā)生的一切來解釋意識,意識本身的那個純粹的感覺就被漏掉了。這都源于意識具有不可還原的主觀性,因為每個有意識的個體的意識狀態(tài),都只能被自己優(yōu)先獲知,而不是任何其他人,所以對其他人來說,這里就隔著一個解釋的鴻溝。[4]187但是,對意識的解釋,并不是對某個個體的意識的解釋,而是對所有個體都有的意識的解釋,因而它只需要找到每個個體的意識都共有的狀況進行了解。一當足夠多的個體都把自己的意識狀況或已出現(xiàn)過的意識現(xiàn)象都敘述出來時,我們就可以從中提煉所有個體意識中都普遍具有的共同性。因此,從某個個體意識的不可還原,并不能得出一般意識也不可還原的結論。
除了以上四種理由的論證,我國學者安道玉也提供了一種意識無解論的理由,即意識不可定義。其論證理路為:在形式邏輯中,是用“屬+種差”的方法對某對象進行定義。但如果是“包含一切而又不歸于任何類別的整體”,就不能再用此法定義。這個最大的東西似乎是宇宙,但“意識比宇宙更具包容性”,因為“我們的想象力似乎是無限的”,不僅可以包括宇宙,而且“在精神世界里,我們的意識可以擴展到任何可觀察的物理事物的世界之外”。這就說明,如果宇宙不可定義,那么意識更不可定義。[1]17,18這個論證看似有理,實際不成立。首先,宇宙和意識都不是最大的概念,最大的概念是“存在”,不僅實體性的宇宙是存在,非實體性的意識及想象也是存在,而被想象力想出來的所有客觀世界中所未有的東西,也都屬于存在,即觀念性的存在,也是非實體性的存在。這就意味著意識并不是大而無外的概念,所以它有被定義的可能。其次,想象或想象力不是意識的全部,而只是意識的一種狀況,其他如感覺、感知、情感、記憶、意志等也是意識的不同狀況,因此,不能僅以想象力的獨特性來代替整個意識的獨特性。不能因想象力不可定義而推論整個意識都不可定義。何況,想象力既然在意識之中,它也就不可能是比意識還大的東西。最后,想象和想象力的無限性不是一回事,雖然想象的東西可以是無限多、無限大的,但不管它所想的究竟是什么、有多大,這些想象的活動在性質(zhì)上卻注定是一樣的,否則它們也就不能都叫“想象”。這也說明意識不可定義的論證是不能成立的。
持有意識有解論觀點的研究者遠遠多于意識無解論觀點的持有者,只是他們對意識給出的解答并不相同。概括一下,基本上可以歸為八種意識觀。不幸的是,它們也全都存在弊端。
其一可謂“反映意識觀”,它是我國學界具有最大共識性的權威意識觀,長期以來,意識被所有辭典和哲學基本教材基本一致地表述為“是人腦對客觀世界的反映”或“是客觀世界在人腦中的主觀映象”[6]64。反映意識觀有三個紕漏:一是將意識只限于人腦與事實明顯不符,因感覺也是一種意識現(xiàn)象,正如此意識觀所喜歡援引的列寧的一句話就說“感覺是客觀世界、即世界自身的主觀映像”[7]118,那么,同樣有頭腦的動物就至少有感覺,所以意識并非僅屬于人。二是只要我們承認自我意識也是意識,“客觀世界的主觀映象”的定義語就不可能是整體意識的所指。三是這個意識定義與該意識觀所主張的意識具有能動作用的觀點嚴重不自洽,因為意識不論是作為“反映”還是“主觀映象”,都明顯是一種受動狀態(tài)。并且僅僅是對客觀事物的反映,又如何能成為人們改造世界的指導性意識?
其二可謂“經(jīng)驗意識觀”。在同樣具有權威性的《西方哲學英漢對照辭典》中,“意識”這個詞條被解釋為:“像感覺、心境、情緒、反思、記憶、思維和自我意識這樣的各種形式的主觀經(jīng)驗?!盵4]187這個意識觀也不夠全面,這就是意識應該不是全都屬于主觀經(jīng)驗,至少關于未來的憧憬、關于鬼神、天堂、地獄、靈魂、來世、未來、天外等的想象和關于神的信仰等,就是非經(jīng)驗或超出主觀經(jīng)驗的意識現(xiàn)象。
其三可謂“表象意識觀”,該意識觀出自CH·沃爾夫。意為意識就是關于對象的表象。[8]而“表象”按西方學界的通常理解,就是“在知覺的基礎上所形成的感性形象”[9]62。這個意識觀更顯片面,表象雖然是意識,但并不是意識的全部,因為欲望、心情、心境、情感、情緒之類顯然是與表象無關的主觀狀態(tài),它們豈不也是意識現(xiàn)象?
其四可謂“意向性意識觀”,它屬于西方學界的廣義現(xiàn)象學傳統(tǒng)。開啟這個傳統(tǒng)的是布倫塔諾,他將意向性指認為意識的本質(zhì)屬性。[10]意向性意識觀之所以主張“意向性是意識的本質(zhì)屬性”,在于這種考慮:如果某種屬性是意識的本質(zhì)屬性,那么所有單個狀態(tài)的意識現(xiàn)象就必須都有這種屬性。鑒于胡塞爾面對各種質(zhì)疑,已經(jīng)成功地論證了每種意識現(xiàn)象,不論是信仰、目的、計劃,還是疼痛感覺與無名煩惱,均具有意向性,所以意向性就是意識的本質(zhì)屬性。[10]這里且不說胡塞爾的那些牽強論證是否算成功,就算成功,所論證的其實也只是“意向性是所有意識現(xiàn)象的共性”的觀點。因為同類事物的共性可能存在多種,它們不可能同時都是此類事物的本質(zhì)屬性。譬如人人都有耳朵,卻沒有任何人認為耳朵就是人的本質(zhì)屬性所在。除非有人能夠證明意向性是所有意識現(xiàn)象的唯一共性。可這顯然不可能,隨便想一下就知道,自主性、內(nèi)在性、內(nèi)容性、無形性、知覺性之類,也是所有意識現(xiàn)象的共性。何況,這個僅僅相關意識的指向而不是意識的實質(zhì)的意向性,怎么看也不配作為意識的本質(zhì)屬性。
其五可謂“思維意識觀”,其提出者是韓民青,他認為思維是人腦的機能,分三個層次,即思維要素、思維內(nèi)在形式和思維外在形式。其中,“作為思維內(nèi)容的思維要素與邏輯形式的有機結合,是人腦中的一個相對獨立的意識世界。所以,意識就是思維的內(nèi)容”[11]。這個意識觀似是而非,只要我們不能否認諸如感覺、知覺、記憶、情感、情緒之類瞬時發(fā)生而無須思維的現(xiàn)象也屬于意識,就能判定思維并不是大于并包含意識的東西。恰恰相反,是思維被意識包含,思維也是意識的一種現(xiàn)象。
其六可謂“心理意識觀”,其起點在笛卡爾,他認為“意識是心的本質(zhì)或心的狀態(tài)的普遍特性。這意味所有的心的狀態(tài)都是意識的”[4]187。石里克也認為,“心的”東西就是指“和‘意識內(nèi)容’等同的‘直接給與的東西’”[12]427。因而在石里克眼中,“意識”與“心”是大致等同的。心理意識觀的錯誤是同義反復,沒有意義。因為意識其實并不是在心中,而是在腦中,心的“心理”也不過是腦的“意識”的另一個名稱。
其七可謂“量子意識觀”,它是隨著現(xiàn)代量子力學的發(fā)展而被提出的最為新潮的意識觀,將意識還原到量子層面,從而形成了一個具有普遍性的表述:“意識是一種發(fā)生在大腦微觀世界中的特殊的量子力學現(xiàn)象?!盵13]這個意識觀看似先進,其實不然。因為量子不過是意識的載體即大腦的最小構成,而不是意識本身,這就像大腦的神經(jīng)元是意識的載體而不是意識一樣。雖然研究大腦的神經(jīng)元和神經(jīng)網(wǎng)絡有助于弄清意識的物質(zhì)基礎及其運作機理,卻不等于能夠同時弄清意識本身是什么。因而量子意識觀并無革命性新意,只不過是把關于意識之物質(zhì)基礎的研究推進到了更深的量子層。再說,意識是有內(nèi)容或意思的,并且所含意思會有不同和變化,比如情感就既可以是高興的意思,也可以是憂傷的意思,可量子本身含有什么“意思”?又有什么不同或變化?所有實體性的東西最后都可以還原為量子,可是那些不同的實體如動物和石頭,它們的本質(zhì)也一樣嗎?何況“整體大于部分之和”,因而對于一個復雜事物的本質(zhì)之揭示,用追蹤到其最小構成的還原論方法乃是無濟于事的。
其八可謂“信息論意識觀”,它是根據(jù)信息理論來解釋意識,其基本觀點是:“意識的出現(xiàn)取決于一個物理系統(tǒng)能否在極短時間內(nèi)整合大量信息”,因而“意識是信息的整合”;意識有質(zhì)也有內(nèi)容。意識的質(zhì)是人的主觀感受性;意識的內(nèi)容涉及意識的內(nèi)在過程與外部對象的關系。[14]這個意識觀內(nèi)含三個致命失誤。一是關于意識出現(xiàn)的解釋不對。只要我們承認剛出生的嬰兒也是有意識的,就能知道意識的出現(xiàn)并不需要“大量的信息”。二是將意識定義為“信息的整合”不夠全面,因為至少意識的低級狀態(tài)如感覺疼痛之類,就不需要整合什么信息,而只是傳遞信息。三是其關于意識的質(zhì)的解釋明顯不對。因為這等于說沒有“人的主觀感受性”的動物不可能有意識的質(zhì),而不可能有意識的質(zhì),也就不可能有意識,因為世上不可能有任何東西沒有了“質(zhì)”還能存在。但動物分明是有意識的。
以上八種意識觀,有兩種根本不能成立,即第六種的同義反復和第七種的還原論解釋,其余六種則都屬于存在不同性質(zhì)的片面性。這個分析結果說明,雖然我們還沒有能夠找到?jīng)]有毛病的意識觀,但只要能設法克服意識觀或意識定義的片面性,那么,意識就是有解的。
現(xiàn)在的問題是:既有意識定義的片面性能否真正得到克服?全面性的意識定義又是否真的能被言說?
筆者的回答是肯定的。在六種存在片面性的意識觀中,信息論意識觀聚焦信息來解釋意識的思路是可取的,只是它不該將意識僅僅說成是“信息的整合”,而應該是筆者在2012年時提出的意識定義的表述,這就是“意識是腦的信息性活動”[15]。此定義可謂信息意識觀,但不是信息論意識觀。
在這個信息意識觀的意識定義中,“腦”當作廣義理解,是指能在其內(nèi)集中進行統(tǒng)一的信息性活動的實體,而不只是生物學所說的“脊椎動物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的高級部位”。據(jù)此可知,迄今共有三種腦存在,這就是最先出現(xiàn)的動物之腦、繼而出現(xiàn)的人腦和在當代出現(xiàn)的電腦。與之相應,也有三類意識者,即動物、人和智能機器人。動物之腦和人腦都是生理性的,智能機器人的電腦則是物理性的,是由人類模仿人腦創(chuàng)造出來的。而這個定義中的“信息性活動”,是指輸入信息、存取信息、生產(chǎn)信息、輸出信息之類的活動。其中需要再專門解釋的是生產(chǎn)信息,它有兩層含義,一層是指加工已有信息,即整理信息、分析信息、提煉信息和整合信息之類;另一層是指產(chǎn)出全新的信息,即創(chuàng)造信息。
然而,“信息”又是什么,似乎也是一個非常難以界說的概念,據(jù)統(tǒng)計已有150多種定義。[16]不過,這些不同定義基本上都不是相互排斥的關系,而且也都有一定的依據(jù)或道理,只是各自的側重點或角度有所不同。這說明怎樣才能給出一個統(tǒng)一的共識性信息定義所面臨的難點,也是如何從片面走向全面的問題。為此,筆者當時在定義意識之后,也對信息給出了一個最具包容性的定義:信息是存在者顯現(xiàn)的媒介。意為任何存在者都是憑借某種或某些媒介得以顯現(xiàn)的。相反,若沒有某種媒介,任何存在者都無法顯現(xiàn),不能被其他存在者所知。使存在者顯現(xiàn)的媒介種類較多,常見的有光、電、聲、波、味、風、形、體等自然信號和數(shù)字、文字、語言、音符、線條、圖形、圖畫、圖像、數(shù)碼等人工信號。這個信息定義應該就是一個已經(jīng)具備了全面性而可以成為共識的定義,能將既往信息定義中那些具有一定道理的每個定義所表述的意思都涵括進來。限于篇幅,這里不能逐一詳說,只能以一個權威性觀點為代表來說,它就是我國官方機構經(jīng)多年斟酌并綜合多種觀點后形成的信息定義:“信息廣義指客觀事物存在、運動和變化的方式、特征、規(guī)律及其表現(xiàn)形式。狹義指用來消除隨機不確定性的東西?!盵17]2無須多說,信息作為存在者顯現(xiàn)的媒介,就能顯現(xiàn)“客觀事物的存在、運動和變化的方式”,而這種顯現(xiàn)從反面說,就是對客觀事物的“不確定性”的消除。此刻,若還有心存疑慮者,不妨自己去悉數(shù)測試其他有一定道理的信息定義是否也能被本信息定義相容,想必也不會發(fā)現(xiàn)一個反例。
既然筆者的意識定義中的關鍵詞“信息”已經(jīng)得到澄明,這個定義也就不再屬于用不清楚解釋不清楚。不僅如此,它還成為了具有全面性的意識定義。因為所有的意識現(xiàn)象,均屬于腦的信息性活動。具體說來,感覺、知覺、知曉和欲望之類意識現(xiàn)象屬于從內(nèi)外兩個方面向腦輸入信息;記憶、回憶、表象之類意識現(xiàn)象屬于在腦中儲存信息和提取信息;意志、意向、決意之類意識現(xiàn)象,可以是腦向外輸出信息,即若無這些,腦中的信息就不能外化為話語、文字或動作;感情、情感、情緒之類意識現(xiàn)象,作為接受信息后自動形成的信息,即喜怒哀樂之類,屬于腦被動產(chǎn)出信息;思維、反思、觀念、理想、信仰、精神之類,屬于在腦中主動生產(chǎn)信息,即通過整理信息、分析信息、提煉信息、整合信息而形成新形式的信息;直覺、頓悟、靈感之類意識現(xiàn)象,是以沉思為前提才能出現(xiàn)的信息生產(chǎn)及其形式;猜想、幻想、聯(lián)想、想象之類意識現(xiàn)象,是在腦中主動進行的創(chuàng)造性信息生產(chǎn),產(chǎn)出的是不僅形式新而且內(nèi)容也新的全新信息。
盡管由于意識現(xiàn)象極其紛繁復雜、多種多樣,導致任何對它的具體言說都無法保證萬無一失,無一遺漏,但一個人人都可以體驗到的事實是:任憑我們怎樣有意尋找,也總是找不出一種意識現(xiàn)象不屬于腦的信息性活動。這就說明,信息意識觀的意識定義能夠克服其他意識定義的片面性。
不僅如此,這個意識定義還能克服意識功能方面的片面性。所有意識現(xiàn)象,作為腦的信息性活動的具體體現(xiàn),從該活動的功能或作用出發(fā),可以抽象為五類功能,即反映、感想、反思、想象和決定?!胺从场笔怯?、感知、感受、感情、表象、認知之類意識現(xiàn)象的抽象,屬于腦接受、加工內(nèi)、外存在者的信息的活動;“感想”是體會、移情、評價、賦義之類意識現(xiàn)象的抽象,屬于腦將自己的觀感或價值意識,即可還原為“好”或“壞”的意思,賦予內(nèi)外對象的信息活動;[18]134-137“反思”是反省、理解、質(zhì)疑之類意識現(xiàn)象的抽象,屬于大腦形成對意識本身和意識者本身的信息的活動;“想象”是猜想、聯(lián)想、設想、預想、幻想、冥想、空想、理想之類意識現(xiàn)象的抽象,屬于大腦創(chuàng)造信息的活動;“決定”是決心、決意、意志、意向之類意識現(xiàn)象的抽象,屬于大腦向意識者自己發(fā)布活動命令。這就說明,意識并不是如反映意識觀所說,只有反映的功能,而是還有感想、反思、想象和決定的功能。并且,正是這后四種功能的存在,才能彰顯意識的“能動作用”,因為反映首先或基本上屬于被動或受動狀態(tài)的信息性活動,而感想、反思、想象和決定,則都屬于主動態(tài)的信息性活動。所以,信息意識觀的意識定義也克服了反映意識觀的片面性,即意識功能的片面性,同時澄清了意識的能動作用之所在。這就說明,信息意識觀的意識定義,就是克服了所有片面性的全面性意識定義。
基于這個判斷,再加上“腦的信息性活動”這個規(guī)定在于強調(diào)兩點,一為外在于腦的信息性活動不是意識,如閃電裂空、雷震峽谷、驚濤拍岸、風吹草動、向日葵隨陽光轉動之類的信息活動,若未被腦察覺就不是意識,這就將所有與腦無關或無腦的信息性活動排除在了意識之外;二為腦的非信息性活動也不是意識,這就又將腦的純粹的物理性運動或腦細胞新陳代謝之類的生理性活動也排除在了意識之外。這就可以說,腦的信息性活動,確實就是所有意識現(xiàn)象的本質(zhì)屬性或根本特性,沒有任何理由能夠否證這一點。因此,它就是一個最終可以成為普遍共識的意識定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