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皇島圖書館,河北 秦皇島 066000)
近年來,以各級公共圖書館為代表的各類公共文化服務機構相繼開展視障服務,受到了視障人士和社會各界的歡迎和好評。但是,公共圖書館視障群體閱讀推廣服務也存在著不足,需要公共圖書館和社會力量的共同努力,促進提質增效,為視障人士增強自我發(fā)展、自我完善的能力提供智力支持和文化支撐。
1897年,美國國會圖書館開設盲人閱覽室。1906年,加拿大多倫多市建立了免費盲人圖書館。1915年,日本市本鄉(xiāng)公共圖書館建設點字文庫。1931年,美國國會圖書館成立“盲人及殘疾人國家圖書館服務部”。20世紀30年代,盲人圖書館在歐美、日本等國已是“屢見不鮮”。
我國公共圖書館視障服務的設想可追溯至民國時期。20世紀80年代末,我國公共圖書館視障服務開始步入軌道。1987年1月,我國第一家盲人圖書館——蕪湖市盲人圖書館成立。1994年,中國盲文出版社成立中國盲人圖書館。2007年4月,中國盲人協(xié)會開通有聲數(shù)字圖書館。2008年9月,國家圖書館、中國殘聯(lián)信息中心、中國盲文出版社合作建設的中國盲人數(shù)字圖書館網(wǎng)站開通。
視障人士主要通過“聽”和“觸摸”的方式閱讀、使用盲文文獻、電腦和手機。低視力的視障人士具有一定的視力,采取“看”“聽”結合的方式,通過直接“看”或借助放大鏡、電子助視器等輔助工具閱讀信息、書籍文章和學習工作?!奥牎狈譃閮煞N形式,一種是視障人士根據(jù)他人朗讀來聽,另一種是使用聽書機、讀屏軟件來聽?!坝|摸”主要是指使用盲文來閱讀。
謀生壓力讓很多視障人士將學習技能、應用技能謀生作為生活重心,沒有心情、沒有精力、沒有時間閱讀,也不再通過閱讀進行自我提升。同時,出行不便、盲文基礎薄弱、盲文圖書書價高漲、盲文信息更新周期長也是導致視障人士遠離閱讀的重要原因。
通過讀屏軟件,視障人士使用手機或電腦可以實現(xiàn)網(wǎng)頁“瀏覽”和APP應用。讀屏軟件主要分為電腦讀屏軟件和手機讀屏軟件兩種。電腦讀屏軟件讀屏軟件是專為盲人或視力有障礙的人設計的屏幕朗讀軟件,可以幫助視障者上網(wǎng)、處理文檔、閱讀,主要有陽光讀屏、永德讀屏、晨光讀屏、爭渡讀屏、MVDA讀屏等。手機讀屏軟件是視障人士的手機讀屏工具,支持文字、圖片等信息朗讀功能。借助手機讀屏軟件,視障人士可以脫離鍵盤使用最流行的觸屏手機。
部分公共圖書館對開展視障服務認識不足,特別是近些年來,部分公共圖書館設立盲人閱覽室,只是為了應對文明城市檢查和公共圖書館評估定級,主動作為意識不夠,象征意義大于實際意義,視障服務設施、設備利用率很低。
職能部門、學術界、公共圖書館和助殘從業(yè)人員對如何有效幫助視障人士提高精神文化生活質量的調查研究和理論探索均不夠深入,缺乏系統(tǒng)性和指導性。多數(shù)研究成果浮于表面,鮮有創(chuàng)新、創(chuàng)意,對現(xiàn)實工作意義不大。
公共圖書館與視障人士溝通不暢,沒有建立視障讀者資料庫,不了解視障人士的特點和真正需求,無法開展針對性、個性化的服務。同時,有不少視障人士也不知道公共圖書館在哪里,或者不知道公共圖書館有哪些服務。
我國公共圖書館盲文圖書和有聲讀物匱乏,并且資源內容單一、知識老化,時效性強的盲文圖書更新很慢,多元化讀物、大字體讀物非常有限。我國盲文圖書收藏量較多的南京圖書館、上海圖書館也僅有約3000余冊。韓國盲人圖書館平均年出版盲文圖書約40萬冊。我國僅有中國盲文出版社、上海市盲童學校盲文印刷廠等兩家盲文出版機構。中國盲文出版社作為全國盲人文化資源中心,目前年出版盲文書刊1000余種,32萬冊,2100萬印張。在網(wǎng)絡資源方面,缺乏方便視障人士利用的純文字版網(wǎng)站。
公共圖書館提供的服務項目大多是盲文、有聲讀物的傳統(tǒng)借閱和盲用電腦使用,呈現(xiàn)出明顯的被動性,坐等視障人士自動上門,針對視障人士開展的送書上門、服務推薦等服務較少,與視障人士依賴主動服務的特色相矛盾。在數(shù)字閱讀方面,閱讀軟件、聽書機的使用效果不理想,格式匹配程度低,設備配備不夠,難以調動視障人士的閱讀積極性。盲文圖書免費郵寄是國際通行做法,國內則很少圖書館開展此項服務,使得借還圖書免費郵遞服務不能順暢進行。
部分公共圖書館無障礙設施建設水平較低。盲人閱覽室設計、結構、布局不合理,缺乏盲文標識、紅外線語音提示、自動感應門、盲道、無障礙衛(wèi)生間、無障礙電梯、專用衛(wèi)生間等無障礙設施,造成視障人士不能像正常人一樣方便使用圖書館。
公共圖書館視障服務宣傳往往局限于服務宣傳周、世界讀書日、世界助殘日等特殊時段,沒有深入街道、社區(qū)、視障群體集聚場所,宣傳方式單一,宣傳缺乏持續(xù)性,覆蓋面和效果有限。
公共圖書館與各級殘聯(lián)、盲人協(xié)會、特殊教育學校等機構合作較多,與愛心機構、愛心企業(yè)、愛心團隊合作較少。公共圖書館視障服務志愿者較少,也很難招募到合適的志愿者,志愿者隊伍不穩(wěn)定,缺乏規(guī)范化管理。同時,開展視障服務的圖書館之間缺乏協(xié)作。
公共圖書館視障服務要樹立以人為本的服務觀念,堅持先進文化引領,從人性層面為視障人士投入深厚的感情和關懷,重視不同群體之間的雙向溝通,促進視障人士交互式學習和分享。這里的“人”包括作為服務對象的視障人士和提供視障服務的圖書館工作人員、志愿者。公共圖書館應安排專門的服務人員對殘障服務、殘障培訓和殘障活動進行規(guī)范管理,并提升工作人員的責任意識、文化修養(yǎng)和業(yè)務技能。
公共圖書館要了解、掌握視障人士的文化需求,適應社會、經(jīng)濟、科技的發(fā)展,以實用性為原則,不追求高大上、大而全,根據(jù)視障人士的實際需求,營造環(huán)境氛圍、配置設施設備、建設文獻資源、提供服務項目,將資金、精力集中于視障人士的普遍需求,保持建設與使用的動態(tài)平衡,使視障人士樂于接受圖書館的服務。
服務規(guī)則和標準是構建公共圖書館視障服務的核心。公共圖書館建立盲人圖書室已有法律依據(jù),但沒有相應的服務細則及標準。公共圖書館應深入研究國際圖聯(lián)《圖書館盲人服務指南》《信息時代圖書館為盲人服務發(fā)展指南》,與各方協(xié)作,設計視障服務細則和標準,從法律層面和技術角度保障視障人士獲取信息的權利。同時,結合全國縣級以上公共圖書館評估定級工作,完善評估標準中視障服務的標準設計。
建立本地視障人士基本情況建的數(shù)據(jù)庫,調查分析視障人士的閱讀特點和興趣愛好。同時,對視障群體的文化程度、職業(yè)背景、閱讀興趣、文化需求進行分析、研究,為公共圖書館乃至政府部門更好地開展視障服務提供依據(jù)。
公共圖書館在利用館舍和網(wǎng)站、公眾號開展陣地宣傳的基礎上,應借鑒英國國家盲人圖書館“讓圖書館聽到你的聲音”和俄羅斯盲人圖書館在網(wǎng)絡、廣播電臺投放公益廣告的形式,利用各種媒體對視障服務的項目、內容進行常規(guī)宣傳。在助殘日、盲人節(jié)等重要時間段,要加強與主流新聞媒體的聯(lián)系,廣泛宣傳殘疾人文化服務的重大意義和先進典型。特別是,要與新聞媒體、特殊教育學校、殘聯(lián)、民政、愛心企業(yè)、愛心機構、愛心團隊等開展合作,利用微信、抖音等新媒體、自媒體開展互動宣傳,吸引更多的視障人士走出家門、走進圖書館、觸摸現(xiàn)實世界、更好地融入社會。
無障礙設施是為保障殘疾人、老年人、未成年人及其他行動不便者的通行安全和使用便利而設置的。《公共圖書館服務規(guī)范》要求:“公共圖書館館舍建設應為殘障讀者的無障礙服務提供必要的服務設施?!惫矆D書館應按照無障礙設施建設標準,充分考慮視障人士及其他弱勢群體的實際需求,合理布局空間,配置視障服務設備,并依據(jù)《無障礙環(huán)境建設條例》,對網(wǎng)站進行無障礙化改造,設置無障礙化通道、語音版。
1.制定視障服務文獻資源建設標準
公共圖書館要適應科技的發(fā)展,對電子盲文、無障礙電影、有聲書數(shù)據(jù)庫、音頻、視頻等視障服務文獻資源的加工制作進行規(guī)范化和標準化管理,特別是自建數(shù)字資源的聲音、影像、字幕的加工標準應充分考慮視障人士的閱讀需求。
2.多渠道豐富視障服務文獻
公共圖書館評估定級中已將盲文文獻數(shù)量作為單獨指標列出,面向特殊群體的館藏資源建設已成為圖書館文獻資源建設的重要內容。公共圖書館應通過購置、制作、捐贈等方式,有針對性地豐富盲文圖書、有聲讀物、電子讀物等文獻資源。隨著視障人士對有聲讀物、網(wǎng)絡信息的需求越來越多,公共圖書館還要加強DAISY有聲讀物、視障專題數(shù)據(jù)庫的建設,通過多渠道的資源建設滿足視障人士多層次的閱讀需求。
3.充分利用數(shù)字文獻資源
殘疾人數(shù)字圖書館建設模式為解決公共圖書館特殊館藏資源建設問題提供了一個良好的模式,是對傳統(tǒng)圖書館服務的延伸,也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了殘疾人獲取信息的障礙。2013年5月,文化部全國公共文化發(fā)展中心在國家數(shù)字文化網(wǎng)推出專門為視障人群設計的“心聲?音頻館”系統(tǒng)。云圖數(shù)字有聲圖書館(CAL-Cloud Audio Library)是由中傳?北京東方視角影視文化傳媒有限公司編輯出版的大型連續(xù)有聲數(shù)字出版物,是目前在國內總量最大、內容最優(yōu)的中文有聲內容資源庫,內容涵蓋文學、歷史、哲學、經(jīng)濟、管理、軍事、醫(yī)學、藝術、教育等領域,月更新量可達1000余小時。
開展服務上門活動。將服務送上門是公共圖書館適應視障人士特點和文化需求,開展視障服務的重要途徑。公共圖書館可以通過流動圖書車配送、快遞等方式,為視障人士送書上門活動。
開設視障服務分館。公共圖書館要在殘疾人康復中心、特殊教育學校、盲人按摩所等視障人群相對集中的場所建立視障服務分館,配備視障服務設施、設備。
開通視障服務熱線。公共圖書館可提供電話預約、代查、代譯、咨詢等服務,做到“一個電話,服務全程”。
推進線上視障服務。公共圖書館要加強網(wǎng)站、APP、微信公眾號的無障礙建設,完善針對視障人士的數(shù)字圖書館服務。
編制社區(qū)服務指南。公共圖書館可以組織編制《社區(qū)服務指南和機構名錄》,提供康復、教育、就業(yè)、扶貧、維權、福利等相關信息和相應機構的情況與聯(lián)系方式,引導視障人士和社區(qū)通過自助、輔助、互助和援助等方式,解決視障人士在社區(qū)生活的難點和重點問題。
開展適合視障人士的服務活動。公共圖書館應策劃、組織視障人士最為關注的培訓輔導、交流互動、社交娛樂、社會參與等方面的閱讀推廣活動。常態(tài)開展殘疾人政策法規(guī)、就業(yè)資訊和計算機、推拿按摩、鋼琴調律等技能培訓,讓視障人士掌握時勢動態(tài)、知識信息和就業(yè)技能。公共圖書館還可以舉辦讀書會、影視播講、音樂欣賞、真人朗讀、講座、心理咨詢、才藝展示等特色活動,為視障人士交流情感、參與社會提供條件。
搭建區(qū)域圖書館合作平臺。以設區(qū)市為單位,發(fā)揮市級館的示范帶動作用,市縣兩級公共圖書館實現(xiàn)視障服務資源共享。同時,以省為單位,建立省級區(qū)域圖書館聯(lián)盟,建立盲文文獻和有聲讀物特色資源數(shù)據(jù)庫,擴大文獻資源獲取范圍。
搭建視障服務交流平臺。探索由圖書館、圖書學會搭建視障服務交流互動平臺,組織學術研究、工作研討,宣傳成功案例和典型。也可以建立“京津冀”“環(huán)渤海”“長三角”“珠三角”等大區(qū)域范圍的視障服務交流平臺,方便工作人員互相學習和交流提高。
搭建志愿協(xié)作平臺。要加強與區(qū)域內的民政、盲協(xié)、學校、殘聯(lián)、媒體、社會組織及其他有公益意愿的單位、機構及個人的聯(lián)系,成立公益視障服務協(xié)作組織,凝聚、整合各方公益力量與資源,擴大服務面和影響力,使視障服務更加立體、多元。同時,制定志愿服務和志愿者管理辦法,完善招募、注冊、培訓、激勵、評估、反饋、保障等機制。
招募視障服務志愿者。公共圖書館可以招募有愛心、有責任心的志愿者加入視障服務隊伍。志愿者可以參加盲人閱覽室的陣地服務工作,也可以深入社區(qū)、特殊學校、盲人按摩店等場所開展助殘宣傳,還可以參與心理輔導、面對面朗讀、錄制有聲讀物等視障服務活動。
總之,視障群體是社會公眾的一部分,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必須保障視障群體的合法文化權益。公共圖書館開展視障服務要按需提供、簡單適用,不斷提升服務效能,推廣無障礙閱讀,努力改善視障人士的閱讀環(huán)境,實現(xiàn)文化信息無障礙交流,使視障人士共享公共文化發(fā)展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