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麗華
【摘要】? 學生閱讀量的大小在相當程度上決定著語文能力的強弱和素養(yǎng)的高低,作為語文老師,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興趣和習慣,使其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尤為必要。
【關鍵詞】? 語文 閱讀 教學 興趣 習慣
【中圖分類號】? G633.3? ?? ? ? ? ?【文獻標識碼】? A ? ? 【文章編號】? 1992-7711(2019)02-117-02
語文是所有學科的基礎。之前教育部考試中心下發(fā)的《關于2017年普通高考考試大綱修訂內(nèi)容的通知》,將語文的分值由150分提高到180分,語文學科的重要地位已毋容置疑。根據(jù)專家的解讀,日后將全面考查考生的語文能力和人文素養(yǎng)。新教材主編溫儒敏說:現(xiàn)在中高考對閱讀的要求,遠遠高出了中學語文教學平時教的那個水平。閱讀量會增加(這在2017年高考全國語文卷里已有體現(xiàn)),注重考查快速閱讀能力和信息篩選處理能力,考查更高層級的思維能力,如鑒賞評價能力等。
這新的高考指揮棒也指引我們初中語文的教學和學習。
何謂語文能力和人文素養(yǎng)呢?按照一般的說法,語文能力是指閱讀理解能力,分析概括能力,組織語言與表達能力,口語交際能力,基礎知識運用能力和寫作能力;而人文素養(yǎng)則是指人們在對人類優(yōu)秀的文化成果的學習中,在長期的實踐中,在良好的環(huán)境熏陶之下成為一個有良知,有智慧的,有修養(yǎng)的人。一個人文素養(yǎng)高語文能力又強的人,將會有益于社會的和諧發(fā)展,有益于國家的繁榮興旺,有益于民族的穩(wěn)定團結。
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能力,提高其人文素養(yǎng),提升其學習成績,語文老師任重而道遠。
一、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是最有效之途徑
社會在發(fā)展,時代在進步,語文教學理念、方式方法等也要與時俱進。傳統(tǒng)語文教學那種教師依照教學參考書將課文講細講透,給課文劃分段落層次,歸納段意層意及中心思想等讓學生抄下來記在腦子里,練習冊做了一本又一本考試拿高分的時代早已經(jīng)過去。中考語文現(xiàn)代文閱讀文段早已舍棄課內(nèi)文段,并且增加了對名著閱讀的考查。所以那些只會做筆記做練習冊的乖學生是不會得高分的,反之,那些終日捧著“大本頭”狂啃,甚至不惜違法課堂紀律,偷偷瞄著抽屜里的小說的“壞學生”考試成績往往會令人驚喜。究其原因,乃閱讀面和閱讀量的問題,前者窄、小,后者廣、大。一個學期的課文就二十余篇,幾種文體和題材各占幾篇,這量和面對以學習為主的學生來說是遠遠不夠的。對中學語文教學來說,閱讀量至關重要,閱讀量的大小在相當程度上決定著語文能力的強弱和素養(yǎng)的高低。古人云:“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寫詩也會吟”“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能讀千賦,則能為文”“讀書百遍,其義自見”。量的積累達到一定程度自然會有質的飛躍!書看多了,語感就強,積累的辭匯就多,知識面就廣,眼界就開闊,邏輯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和寫作能力就強。待到考試時,考題中的病句修改、遣詞造句、理解分析、賞析句子和寫作等等做起來就能得心應手啦。同時,學生在閱讀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中,大多能自然而然地受到人文的熏陶,懂得辨別善惡美丑,懂得什么是真善美;有悲天憫人之情懷,有國恨家仇之憤慨……正如朱永新教授說的:“一個人的精神發(fā)育史就是他的閱讀史”“一個沒有閱讀的學校永遠都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
閱讀對語文教學的重要作用上下認識一致,已成共識。教育部在2012年公布的義務教育新課程閱讀標準是,一名九年義務教育的初中畢業(yè)生,課外閱讀量要達到400萬字以上,其中初中閱讀總量不少于260萬字,每學年閱讀兩三部名著。2017學年,要求學生閱讀的書籍分為必讀、課內(nèi)薦讀、課外薦讀,要求閱讀的書目越發(fā)多了。語文教學風向標的指向無需累敘。
二、閱讀教學實施策略
1.讓學生看自己喜歡看的書,培養(yǎng)其閱讀興趣和習慣
央視名嘴白巖松在做客一期薦書節(jié)目中談及當下的孩子不愿讀經(jīng)典的話題時“支招”:要讓孩子讀經(jīng)典,就得先讓孩子愛上讀書,不限制孩子讀閑書的熱情。他的兒子在小學時愛上了金庸的武俠小說,把金庸全集全看完,為此有幾次作業(yè)無完成,但其時白巖松沒有責怪兒子,而是支持了兒子的做法,他認為最重要的,是讓孩子愛看書,讓他看自己喜歡的書,不是看別人讓他看的書,這樣才會培養(yǎng)良好的閱讀習慣。而其子因為喜歡武俠小說,于是對作品里的歷史背景感興趣,主動去查閱明清等各朝代的書籍資料,繼而大學選擇歷史專業(yè)并學有所成。
可見,讓學生看自己喜歡看的書對培養(yǎng)閱讀興趣和習慣是多么重要!
我校學生大部分來自農(nóng)村,父母是農(nóng)民、養(yǎng)殖戶或農(nóng)民工,家庭基本上沒有閱讀的氛圍,從小養(yǎng)成良好閱讀習慣的更是鳳毛麟角。學生的學習自覺性和閱讀能力普遍不強,面對較為艱澀難懂的半文言半白話文的《三國演義》《水滸傳》《儒林外史》和中國文言文向白話文過渡時期的《朝花夕拾》,以及不了解其宏大社會背景,不了解時年壯闊的戰(zhàn)爭、戰(zhàn)斗生活的《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紅星照耀中國》等書籍,倘若采取高壓手段強迫學生閱讀,不單難以收到良好的閱讀效果,反而會徒增厭煩和抵觸情緒。
2.以誘導的方式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興趣,形成良好的閱讀氛圍
(1)每周安排一節(jié)語文課讓學生自由閱讀,除了要求思想健康、內(nèi)容外,其他的不作規(guī)定。我校圖書館訂了很多的刊物,有《意林》《讀者》《故事會》《自然奧秘》《小小說》《國家地理》《青年文摘》等等,學生是不用辦理任何手續(xù)就能從書架里拿閱,非常便利。而我常常手里拿著一疊書作“推銷員”:或概述書中某個離奇曲折的故事,或介紹一段蘊含深刻哲理的話語,或推薦一處引人入勝的旅游寶地,或發(fā)現(xiàn)了某種動物的奇特習性——看到有學生露出渴望的眼睛就立刻把書給他送過去。只要他閱讀了,哪怕只閱讀一兩篇文章,也算“誘導”成功路上邁出第一步。一個班集體里,你看我看大家看,閱讀氛圍逐漸得以形成。
(2)引誘學生閱讀通俗流行作品
通俗流行小說看似并不高雅,難入大家的“法眼”,但其巧妙的構思、曲折引人入勝的情節(jié)、層出不窮的懸念,頗具傳奇性和超凡脫俗特點的人物形象較之嚴肅文學更能抓住學生們的眼球。同時,也因為從眾心理,學生們?yōu)榱烁稀俺绷鳌保瑸榱嗽谕橹g,在網(wǎng)絡論壇里能“有話可說”,他們是很容易被引誘到這類書坑了的。又由于目前網(wǎng)絡小說大行其道,而內(nèi)容和寫作質量又稂莠不齊,所以,在這個時候,老師要把好關,搶先向學生推薦個中較為優(yōu)秀的作品,如《鬼吹定》《盜墓筆記》《斗羅大陸》等。前不久,金庸老先生駕鶴西去,社會上媒體上重新掀起了一股金庸熱,我適時介紹了金庸的、梁羽生、古龍等的經(jīng)典武俠系列小說,如:《射雕英雄傳》《神雕俠侶》《鹿鼎記》《七劍下天山》等,跟學生聊郭靖、黃蓉、東邪西毒、韋小寶……分享閱讀體會。有一次在單元檢測中出了這樣一道題:在《射雕英雄傳》中,郭靖和楊康你喜歡誰?為什么?幾乎所有的學生都答喜歡郭靖,因為郭靖忠厚老實,雖然愚笨,但很勤奮,他重義氣,有骨氣,做事光明正大,不耍小心眼,愛國……學生在閱讀中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得以端正。
(3)影視的“誘惑”,完成向經(jīng)典文學作品的過渡
教育部要求初中學生閱讀的文學作品中許多已被拍成了電影或電視連續(xù)劇。我充分利用網(wǎng)絡,將相關的部分影視作品下載下來,然后在閱讀課或自習課、活動課里通過多媒體播放。如果是片長2小時左右的,就在預先布置閱讀任務后讓學生觀看整部,如《簡愛》《海底兩萬里》《威尼斯商人》等。然后讓學生比較小說和影片故事情節(jié)的異同和增減之處,分析人物形象和作品的主題思想;如果是被拍成了多集連續(xù)劇,就抽一些著名的故事或場景播放。如《三國演義》中的“三顧茅廬”“官渡之戰(zhàn)”“火燒連環(huán)船”“空城計”等,《水滸傳》中的“魯提轄拳打鎮(zhèn)關西”“楊志賣刀”“智取生辰綱”等等,由于《三國演義》和《水滸傳》中的好些人物和故事是家喻戶曉的,學生早略有所聞,加上語文和歷史教材里也被編進,因而,閱讀原著的誘惑力由此發(fā)酵,學生們希望了解更多人物及其故事,那么就找本書翻翻吧!看著看著,往往就中毒了,入迷了。課余看,睡前看,甚至上課期間放在抽屜里偷偷看。開始不習慣半白的語言表述,好多句子,好多詞語不理解,要看注釋,但慢慢的習慣了,不需要經(jīng)常瞄著注釋了,故事情節(jié),人物關系網(wǎng)了然于心,人物形象躍然于腦海,社會背景及其主題思想老師稍為點撥就能較好的感知。
經(jīng)過如此這樣多番的“誘導”,學生們的閱讀興趣少有不被培養(yǎng)起來的。
閱讀教學,屬于“慢工出細活”,其成效要在相當一段時間后方可得到驗證。但我們不著急,在閱讀中慢慢學習,慢慢體會,慢慢沉淀,積累“華之氣”!
[ 參? 考? 文? 獻 ]
[1]韓延明.《2017年高考語文考綱修訂意見解讀》.
[2]溫儒敏.《讓閱讀真正走進學生生活》.
[3]白巖松.《不應限制孩子讀閑書的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