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國洲 王亞維 謝維斌
(1.貴陽學院生環(huán)學院 貴陽 550005;2.貴州省都勻市林業(yè)局 都勻 558005)
馬尾松(PinusmanssonianaLamb)屬松科松屬常綠喬木,是我國亞熱帶地區(qū)特有的鄉(xiāng)土樹種和荒山綠化的先鋒樹種,具有較高的經濟價值[1,2]。都勻市馬鞍山林場馬尾松良種基地種子園于1993年開始營建,2007年被國家林業(yè)局確立為國家級馬尾松良種基地[3,4,5]。該基地位于貴州省黔南布依族自治州都勻市經濟開發(fā)區(qū)內,地理位置為北緯26°16′,東經107°31′,通過20多年的建設,該基地現(xiàn)有5大區(qū),65個無性系小區(qū),約38 hm2。
為了規(guī)范指導貴州省馬尾松適生區(qū)的人工造林,作者參照國家GB/T 15776-2016《造林技術規(guī)程》[6],結合貴州省的氣候狀況和20多年的馬尾松良種造林技術實踐經驗,探討貴州省馬尾松良種造林技術要點和新建良種林管理管護,為我省馬尾松良種快速發(fā)展提供技術支撐。
選用經過遺傳改良并由國家或地方審(認)定的馬尾松種子園生產的混系、優(yōu)良家系或優(yōu)良無性系良種育苗。種子質量標準達到GB 7908-1999《林木種子質量分級》中規(guī)定的馬尾松Ⅰ級種子標準[7]。
按LY/T 10000-2013《容器育苗技術》規(guī)范培育6~8個月生的馬尾松良種合格容器壯苗造林[8]。
低山、低中山、高丘陵中部及山間丘陵坡,海拔1000米以下臺地、崗地,頁巖、砂頁巖發(fā)育的、土層厚度80cm以上,A層土厚10cm以上,水氣通透性中等的粘質壤土至壤質粘土,(相當于立地指數(shù)16及16以上)用于培育馬尾松大中徑用材林,其余宜林地用于營建中小徑用材林或其他特用、生態(tài)防護林。
1.4.1 林地清理
選擇能夠保護原造林地植被的清林方式,如:在坡度25°以上采用帶狀砍除雜灌清林(砍3米留1米,不煉山),在25°以下采用全面砍除雜灌帶狀清林。在砍除雜草灌木時,有選擇性地保留原有闊葉林木,從而形成多樹種鑲嵌格局,避免形成大面積的馬尾松純林。而砍除的雜草莖葉、徑粗2厘米以下雜灌枝葉可均勻鋪撒在造林地內,其余雜物一律清出造林地。
1.4.2 整地
整地方式要全面考慮植被、土壤、母巖、地形等條件,以及水土保持要求,一般采用較大塊狀整地。對于土壤質地適中、立地質量中等的造林地,可采取規(guī)格不小于0.40m×0.40m×0.30m(長×寬×深)的中塊狀整地。挖穴時,心土、表土必須分開堆放。挖穴完畢后,先將穴周圍的表土中的樹根、樹枝、石塊等雜物撿凈,有條件的每穴撒施100克總養(yǎng)分含量≥45%的含磷較高復合肥,或總養(yǎng)分相對應重量的鈣鎂磷肥,再回填表土入穴內,最后將回填挖出的心土覆蓋在最上面,堆成饅頭形狀。
為推遲首次間伐時間,確保間伐材有效益,應適當降低造林密度。培育大徑材造林密度應控制在1600~2000株/公頃(株行距2.5m×2.5m或2.0m×2.5m),中徑材1667~2500株/公頃(株行距2.0m×3.0m或2.0m×2.0m);小徑材2500~3000株/公頃(株行距2.0m×2.0m或2.0m×1.67m);培育紙漿用材林,造林密度控制在2500~3600株/公頃(株行距2m×2m或1.67m×1.67m)。
一般應在冬未春初進行造林,苗木盡量做到隨起隨栽,起運或暫時存放過程中要采取防干保濕措施,防止苗木和根系失水。栽植時間應該選擇在陰雨天氣或雨后初晴天作業(yè),避免在遇大風或連續(xù)干燥天氣作業(yè)。
植苗時先挖開定植穴回填土,大小以苗木容器袋的兩倍體積為度,深度不得觸及底肥層,然后撕破苗木容器袋,立放新開穴中央,應做到苗正、適當深栽(深度為根際以上0.03~0.05m)、分層覆土,在距苗基0.05m外捶緊壓實、稍覆松土,嚴禁覆土壓實過程中提苗及緊挨苗基重錘(強度松緊必須適度),以免損傷苗木根系。
對新造林地當年年底檢查成活率低于41%~85%的小班,進行翌年春季補植。對郁閉度低于0.2的林地,按經營目的確定的密度標準原則,根據(jù)改造地疏林分布狀況,合理采用規(guī)則和不規(guī)則配置方式,局部整地,定植穴規(guī)格及植苗技術標準與新造林相同。
在新造林地四周,根據(jù)地形地勢情況,設置10~20米防火隔離帶,隔離帶內,每年防火期前一個月,砍除雜灌雜草并將其清出隔離帶外。
在新建林地交通路口,設置固定永久宣傳牌,宣傳牌正面書寫護林鄉(xiāng)規(guī)民約及管護責任人。
一般要撫育3~5年。造林當年撫育1~2次(只砍灌木割草,不要松土),造林后第2年、第3年,每年各撫育2次。第1次在5~6月進行,第2次在9~10月進行。如果第4年還沒有郁閉,在6~7月繼續(xù)再撫育1次。植株撫育面積需要逐年擴大,除草與松土時不能損傷植株和根系,且松土深度不超過0.10m。
成林后需要及時進行間伐。當郁閉度達到0.9以上,被壓木占全林20%~30%;或林分完全郁閉,自然整枝高度占樹高1/3~1/2時;或年齡在7~9年,林分平均胸徑連年明顯下降時,可進行第一次間伐。間伐時采用下層撫育法,砍去彎曲木、被壓木、枯死木、病蟲害木等。撫育間伐的原則是砍密留疏、砍彎留直、砍小留大,適當照顧均勻。間伐后,林分郁閉度要高于0.6。間隔3~5年后,當林分郁閉度達到0.8~0.9時,又有大量被壓木時可進行第二次間伐。最后1次間伐,應在采伐年的5~7年進行。
間伐強度按株數(shù)計算,每次間伐強度控制在20%~30%,間隔期4~5年。培育大徑材,需要間伐2~3次,起始時間10~12年;培育中徑材,需要間伐2~3次,起始時間10~11年;培育小徑材林,需要間伐1~2次,起始時間10~11年;培育紙漿材,不間伐或間伐1次,起始時間9~10年。
間伐后20年時,合理保留密度,因培育目標而定。若培育大徑材,要保留750~1050株/公頃;培育中徑材,要保留975~1200株/公頃;培育中小徑材,要保留1200~1800株/公頃。培育紙漿材,應該在20年前采伐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