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國強 王 濤
1 江蘇省溧陽市中醫(yī)院口腔科 213300;2 南京醫(yī)科大學口腔疾病研究江蘇省重點實驗室 南京醫(yī)科大學附屬口腔醫(yī)院口腔頜面外科
在上頜后牙區(qū)牙列缺失的修復中,種植修復的運用越來越廣泛。但由于解剖結構的關系,上頜后牙區(qū)上方就緊鄰上頜竇,上頜后牙的牙根都緊鄰甚至伸入上頜竇。多數患者由于重度的牙周炎,牙槽骨重度萎縮導致患牙松動拔除而缺牙。也有患者長期缺牙,導致牙槽嵴缺乏生理性刺激而持續(xù)萎縮。這都會導致上頜后牙區(qū)牙槽嵴頂距離上頜竇底的垂直高度不足,再加上上頜骨本身骨質較為疏松,使常規(guī)種植方法難以獲得足夠初期穩(wěn)定性,植入種植體也容易穿透上頜竇底黏膜,引起感染等并發(fā)癥,最終導致種植手術失敗。上頜竇外提升術通過手術暴露上頜竇前外側壁,直視下分離并上推上頜竇黏膜,植入骨替代材料增加上頜后牙區(qū)牙槽骨的垂直高度,擴大了口腔種植術的適應證。本文選取2013年2月—2015年6月共10例患者采用上頜竇外提升術植入14枚Nobel Replace種植體并完成種植修復,取得了理想效果,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收集自2013年2月—2015年6月共10例行上頜竇外提升術的病例,其中男7例,女3例,平均年齡41.2歲,共植入14枚 Nobel Replace種植體。
1.2 納入標準 上頜后牙區(qū)牙列缺失,無上頜竇炎癥、囊腫等病變,無全身系統(tǒng)性疾病史。術前常規(guī)行CBCT檢查,明確缺牙區(qū)骨質情況,測量牙槽嵴頂至上頜竇底垂直骨高度在1~5mm之間(圖1),牙槽嵴寬度>5mm,缺牙間隙大于>7mm。
1.3 材料及器械 Noble Replace種植系統(tǒng)(Biocare 螺旋錐狀種植體,瑞典),Bio-Oss人工骨粉、 Bio-Gide可吸收膠原膜(蓋氏制藥有限公司,瑞士),種植機(Nouvag,瑞士), 上頜竇外提升工具(Dentium Advanced Sinus Kit,韓國)。
1.4 手術方法 常規(guī)行術區(qū)消毒、鋪巾、麻醉后,在牙槽嵴頂作黏骨膜切口加近遠中斜形切口,梯形翻開黏骨膜瓣,暴露上頜竇外側壁。用Dentium上頜竇外提升專用磨頭小心磨除上頜竇外側壁骨質,直至顯露出淡藍色的竇黏膜為止,開窗口為卵圓形或方形,大小約1.0cm×0.8cm,前后界以能充分暴露開窗術區(qū)及放置種植體為宜,向各個方向均勻分離并上抬竇底黏膜(圖2)。對可用骨高度>3mm,骨質較致密者,同期植入種植體。采用差級備孔,以小一號的備孔,擠壓植入大一號的種植體,以獲得初期穩(wěn)定性,空隙處植入Bio-Oss骨粉。對于骨高度<3mm或雖然骨高度>3mm,但骨質較疏松者,由于無法獲得足夠的初期穩(wěn)定性,故采用延期種植。竇底間隙植入Bio-Oss骨粉(圖3),在骨窗處覆蓋Bio-Gide膠原膜(圖4),復位黏骨膜瓣,嚴密縫合切口。術后6個月,同期種植者可行種植修復;延期種植者則在上頜竇外提升術后6個月植入種植體,在術后3個月行種植修復。
本組10例上頜竇外提升術后牙槽嵴垂直高度平均增加至12mm,均順利同期或延期完成種植和后期的修復。其中同期植入5枚種植體,延期植入9枚種植體,共植入14枚Nobel Replace種植體。有2例術中發(fā)生上頜竇黏膜穿孔,孔徑大小 3~5mm,仔細分離和松弛周圍黏膜,縮小孔徑,在穿孔處覆蓋生物膜后順利完成植骨手術,術后復查未出現上頜竇感染。所有病例術后植骨區(qū)創(chuàng)口愈合良好,術后半年影像學檢查顯示牙槽骨與人工骨融合良好(圖5)。同期或延期植入的種植體與周圍骨結合良好(圖6)。種植修復完成后,臨床隨訪3~5年,14枚種植體穩(wěn)定及固位均良好,未出現松動脫落,均在正常行使咀嚼功能。影像學檢查顯示種植體周圍無陰影,種植體骨水平保持良好,頸部未見明顯骨吸收。
圖1術前CBCT影像,上頜后牙區(qū)牙槽嵴高度僅1~2mm圖2上頜竇外側骨壁開窗后分離和上推竇底黏膜圖3竇底間隙填入Bio-Oss人工骨粉
圖4 開窗口覆蓋Bio-Gide可吸收膠原膜牙槽骨與人工骨融合良好 圖5 外提升術后半年CBCT影像, 圖6 種植體植入術后4個月CBCT影像,種植體與周圍骨結合良好
在上頜后牙區(qū)的種植修復中,牙槽骨萎縮、上頜竇底過低常造成牙槽嵴頂至上頜竇底的垂直骨量不足[1]。上頜竇外提升術的提出[2],使上頜后牙區(qū)牙槽嵴垂直骨高度嚴重不足的患者,通過該術獲得了穩(wěn)定可靠的牙槽嵴垂直高度,擴大了種植手術的適應證[3]。其臨床原理是,竇底黏膜被分離
抬高后,竇底黏膜和骨壁之間的間隙被填入骨粉。Bio-Oss人工骨粉的填充維持了竇底黏膜和骨壁之間的成骨間隙,并具有理想的骨引導能力[4],周圍骨壁和血液中的成骨細胞以此為支架,進行骨的再生,最終達到整個區(qū)域成骨的目的。但這一成骨時間較長,所以外提升術后二次手術的時間最少要在6個月以上。在有條件的情況下,人工骨粉中混合加入自體骨或富血小板血漿,可以達到更好的成骨效果[5]。隨著材料技術的不斷發(fā)展,上頜竇外提升術的成功率也不斷增高。
上頜竇的內、外提升術都是解決上頜后牙區(qū)牙槽嵴垂直骨量不足的有效方法[6],但兩者的適應證不同。上頜竇內提升術通過錘擊鈍頭的內提升器械,向上沖頂竇底的骨壁,造成局部的骨裂、骨折向上移動,而竇底黏膜保持完整不破裂,從而達到提升的目的。這一方法較外提升術簡單,創(chuàng)傷小,但提升的高度有限,一般不超過3mm。筆者常用的Noble Replace種植系統(tǒng)最短的種植體為8mm,所以牙槽嵴高度>5mm者,選擇內提升術,通過2~3mm的沖頂提升,牙槽嵴高度可以滿足8mm最短植體的植入。而當牙槽嵴高度<5mm時,則選擇上頜竇外提升術,通過竇底黏膜的上抬,骨粉的植入,可以獲得足夠量的牙槽嵴高度,植入10mm甚至更長的種植體。種植體植入可分為同期及延期植入。Summer等學者的研究認為[7],牙槽骨高度>5mm時種植體方可獲得滿意的初期穩(wěn)定性。所以一般認為,牙槽骨高度>5mm時,外提升后選擇同期植入種植體,否則選擇延期植入。但筆者認為,牙槽骨高度在3~5mm之間時,只要骨質不是過于疏松,通過差級備孔,植體擠壓植入后仍可獲得滿意的初期穩(wěn)定性,本組采用此方法的病例都獲得了成功。而牙槽嵴高度<3mm時則選擇延期植入。
上頜竇黏膜穿孔是上頜竇外提升術中常見的并發(fā)癥[8]。由于開窗時磨除上頜竇外側壁骨質時壓力過大,磨除深度過深,導致黏膜穿孔;或者由于上頜竇解剖存在個體上的差異,竇底有尖銳的骨嵴或分隔[9],分離黏膜時易致穿孔;再者由于術者術中對黏膜松解不夠,分離黏膜時動作粗暴、幅度過大致穿孔。術前應進行詳細的影像學檢查,對竇底的骨嵴、分隔等解剖結構要了解清楚。磨除上頜竇外側壁骨質時,選用外提升專用的磨頭,磨除時作用在骨壁的壓力不要過大,輕輕地逐層磨除,當骨壁已很薄,透出淡藍紫色時,應以更小的壓力輕輕磨除。分離竇黏膜時動作必須輕柔,可以在開窗骨邊緣和黏膜間塞入少量明膠海綿,堅硬的剝離器械不直接接觸黏膜,而是推動明膠海綿,通過這個軟的緩沖層分離黏膜,可以更好地保護黏膜,只有當骨窗周圍黏膜松解完全時才可向內上方推。一旦出現黏膜穿孔,應暫時停止分離,確定穿孔位置和大小后,從周圍向穿孔中心分離黏膜,使黏膜更松弛,向上抬起時黏膜相互折疊,縮小關閉穿孔,并在穿孔處覆蓋生物膜,避免人工骨進入上頜竇內[10]。本組2例術中出現上頜竇黏膜穿孔者,經上述方法處理后,植入的人工骨粉未滲漏入上頜竇,未發(fā)生上頜竇炎癥,提升術中及后期的種植獲得了成功。
綜上所述,對于上頜后牙區(qū)牙槽嵴垂直骨高度<5mm的患者,采用上頜竇外提升術可以取得穩(wěn)定有效的垂直骨高度的增加,配合同期或延期的種植體植入修復,能獲得滿意的效果。而適應證的嚴格選擇、術前詳細的影像學檢查、適合的專用手術器械的使用、嫻熟的外科技巧以及術中黏膜穿孔等并發(fā)癥的正確處理,是提高手術成功率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