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正瑞/蘭州大學
本書屬于《體驗漢語》立體化系列教材之短期課程系列,由朱曉星、丘建玲、呂宇紅、褚佩如編著,Teresa Martinez Fernandez擔任西語翻譯,2006年5月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發(fā)行。是專為以西語為第一語言的初級漢語成人學習者編寫的漢語教材,即可供短期漢語班使用,也可供一對一教學使用。
本書以任務型教學法為設計思想,旨在生活實用性,因此,注重培養(yǎng)聽說技能。全書有12個單元,每單元3-4學時;另于開篇安排了語音訓練專章,2-4學時可完成。總教學參考時間為40-50學時。
董明(2005)指出:“課文是教材最精華的部分,是教材重要語料之所在”,趙金銘(1997)強調(diào):“一本教材能否受到學習者的歡迎,課文內(nèi)容和語言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下面,我們對本教材的內(nèi)容進行質(zhì)化和量化的分析。
表1 《體驗》課文內(nèi)容的分類及數(shù)量統(tǒng)計
《體驗》全書課文內(nèi)容均選材于日常生活,占比100%,這也是《體驗》作為基礎類語言教材的實用性所在。
筆者參考中央民族大學碩士吳峰(2012)的畢業(yè)論文《泰國漢語教材研究》,將日常生活的主題分為九大類,如下圖:
圖1 日常生活主題分類
經(jīng)過統(tǒng)計,在《體驗》24篇課文中,占比最大的三類主題是:禮儀與個人情況、飲食與健康、處所與方向,只此三項就占到51%。眾所周知,拉美國家普遍受西班牙文化的影響,注重禮儀、安樂知足、時間觀念不強、生活節(jié)奏較慢,該教材內(nèi)容是比較符合任教國文化的。
本教材全部為對話型。對話型課文的初衷是展現(xiàn)真實的交際模式和日常語言,但是不少教材為了凸顯語言點編出的對話反而不合邏輯,或者語言形式不得體。筆者在著筆前曾以個人訪談法咨詢過10名在拉美地區(qū)教學一年以上的漢語教師志愿者,請他們對所用教材課文的合理程度進行評價,對比對象有《新實用漢語課本》、《輕松學中文》、《發(fā)展?jié)h語》、《長城漢語》、《體驗漢語》等,被調(diào)查者普遍對《體驗》評價較高,特別是一位任教多年、用過多種教材、教授過多類課型的教師前輩,這也是筆者決定選用《體驗》做教材的主要原因。
我們先用一個總表來展現(xiàn)本教材的課文設置,再分版塊進行分析:
表2 教材課文設置情況(“√”代表教材含有縱列項目)
1、主課文和副課文
《體驗》中每單元都有兩部分,每部分有一篇對話,第一部分對話中包含單元標題(只有第3、8單元是反過來的,下表中用*標出),我們把它叫做主課文,第二部分對話是對話題的拓展,難度有所提升,我們把它叫做副課文。具體如下表:
表3 單元課文主題
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副課文通過復現(xiàn)主課文的語言點,進一步展開話題,對主課文起到輔助提升的作用,思想相近、語言風格相似,和主課文共同充實整個課文單元。
在字數(shù)上,因為難度提升,副課文比主課文篇幅略長。
2、課文的版面、注音、母語翻譯
《體驗》采用彩色印刷,圖文并茂,每句下方有拼音注釋,整篇課文的上方或下方有西班牙語翻譯;課文中重要語法點用陰影標注,標注的具體解釋在課文右下角,直接用西班牙語解釋。
拼音注釋在句子之下,先字后音,減少學生下意識依賴拼音的次數(shù);有全文西語翻譯,可以幫學生理解句子,中西分開也避免學生依賴母語;每篇課文中如果有陰影知識點,最多只有一個,配以右下角西語語法注釋,可以讓學生更直接地理解這個語法點。
但是這些譯文是否合理易懂,還需要筆者在教學中、在更加精進西班牙語后再做進一步判斷。
本書每單元后有文化補充版塊“你知道嗎”,共12篇,漢、西雙語介紹,跟所在單元的主題相關,按照交際文化和知識文化分類,具有以下特色:
1、交際文化為主
有學者主張,漢語教學中的文化教學應以交際文化為主,即以直接影響語言理解和運用的文化現(xiàn)象和文化觀念的教學為主(李泉、丁秋懷,2017),旨在培養(yǎng)學習者跨文化漢語交際能力。本教材編者正注重這一點,比如,要幫學生弄明白詢問年齡、籍貫、家庭狀況等,是表達關心,希望和你結交的表現(xiàn);電話習慣問句不是“你是誰?”而是“您哪位?”,詢問對方號碼不說“您的電話是什么?”而是“您的電話是多少?”,其中也包含了“您”的恭敬用法;中國的親屬稱謂廣泛用于社會上非親屬關系的朋友、同事或鄰里之間,以表示親切和尊敬,如第12課中,雇傭者尊稱女性“保姆”為“阿姨”;中國人聽到夸獎后說“哪里哪里”“就會一點兒”是謙虛,并不是否定你的觀點;至于姓名、日期的順序,更是漢語日常必備技能了。
2、知識文化與當代息息相關
知識文化包括中國的飲食文化、中醫(yī)文化、禮儀風俗、生肖紀念等古代文明,但與當代生活息息相關。除此之外,還包含請客座位講究、數(shù)字寓意這些當代中國文化,是非常實用的,畢竟學習者的目的是為了和當代中國人打交道。
3、與課文內(nèi)容相輔相成,語言適合初級水平
大部分“你知道嗎”版塊字數(shù)不超過50字,最長的“中國親屬稱謂”篇也只有100字左右,且與所在單元對話聯(lián)系緊密,可以幫助學習者更好地理解對話中的隱形知識。比如,第3單元“那件毛衣怎么賣”文化補充為“數(shù)字4、8”,前面的課文及練習題里衣服價格都以8結尾,與現(xiàn)實中商店標價實際情況十分相符;第5單元課文中問及“你家里有幾口人?”“你哥哥在哪兒工作?”“你哥哥今年多大?”,后面補充交際知識“朋友可以問的隱私”,讓初接觸漢語的外國朋友了解中國人愛拉家常的習慣。
值得一提的是,每一單元文化補充旁邊都印有一個生動的生肖剪紙,仔細觀察,可發(fā)現(xiàn)其與單元數(shù)字相對應,這樣一來,到第11單元講“生肖紀念”時,點播學生發(fā)現(xiàn)其規(guī)律,他們會有恍然大悟之感。
據(jù)實際教學效果,這樣編排縝密又實在的文化補充,比起一說到中國,就講五千年長河、已被淘汰的舊俗要有趣得多,實用得多,更切合初級外國學生對中國文化的需求。
《體驗》中介紹的漢字有兩種,一種位于課文前“生詞表”,漢字的上方為拼音,下方為西語翻譯,一種位于單元后的“愛認漢字”,漢字在田字格中寫出,并有筆順演示。由此可以看出編者想要強調(diào)的不同教學目標,前者會讀會認,后者會讀、會寫,且強調(diào)正確筆順。筆者在教學中會區(qū)別對待。
當然,對不同水平的學生要求不同,筆者所教為興趣班,學生由在校大學生和社會人士兩部分組成,對在校大學生的要求會相對高一些,要求“生詞表”里的詞也會寫;或者按班級總體水平及學習進度調(diào)整,適當增加要求會寫的生詞。
表4 生字和生詞設置統(tǒng)計
本文是在學習中央民族大學吳峰的博士學位論文《泰國漢語教材研究》的基礎上,按照他的分析思路來對筆者所選定的教材進行分析,這也是筆者首次對一本對外漢語教材進行相對完整的分析。綜上所述,筆者認為:《體驗漢語》的優(yōu)點在于根據(jù)體驗式和任務型教學思想而設計,對話合理,知識點難度和數(shù)量適當,課后練習多樣便操作,便于教師展開任務型教學,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可以進一步改進的是結合拉美地區(qū)風土人情編排對話、對比文化、對比西班牙語教授語法。這份教材分析幫助筆者更好地備教材,但具體實施效果,以及實施中可能產(chǎn)生的問題和反思還需要進一步調(diào)查、記錄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