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珍萍
【摘要】? 開展逆向教學行動研究后,筆者有效實現(xiàn)了專業(yè)發(fā)展,主要表現(xiàn)為:對學生的英語學習規(guī)律有了更準確的把握;對教材內容的拓展意識有了提升;教學研究能力有了進步。
【關鍵詞】? 逆向教學 英語教師專業(yè)發(fā)展
【中圖分類號】? G633.41 ? ? ?? ? ? ? ?【文獻標識碼】? A ? ? 【文章編號】? 1992-7711(2019)01-101-01
開展教學實踐研究是英語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應有之義,然而,學術研究與教學一線之間的裂縫,使得教學實踐研究一直存在“高評價卻低實效”的癥結。也即,一線教師普遍承認教學研究的重要性,但卻極少在現(xiàn)實中落實或參與。
2018年暑假,筆者在某師范大學進行在職培訓,其中一個主題是“逆向教學”。逆向教學的新穎及其較之傳統(tǒng)教學的優(yōu)勢使筆者對其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在授課教師的指導和幫助下,筆者擬定了一份詳實的逆向教學行動研究計劃。在新學期伊始,筆者開始了此項行動研究。
一、逆向教學的基本內涵
傳統(tǒng)的英語課堂教學是“泰勒模式”的典型代表,即按照“教學目標設定——教學內容的組織——教學實施——教學評價”的流程展開。泰勒模式存在著固有的問題:首先,將教學視作是教師的行為活動,忽視了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其次,教學評價處于教學活動的最后,難以顧及學生的過程性表現(xiàn),無法及時的在課堂中對學生的困難進行匡正和修善。逆向教學是美國學者威金斯和麥克泰提出的一種新型教學模式,它以“學習目標——學習評價——學習內容的選擇與組織”的路向而展開。可見,它充分重視了學生的主體地位,認為教學的目的是為了學生的學習活動。同時,它將評價環(huán)節(jié)提到了內容的選擇和組織之前,使評價環(huán)節(jié)融入了教學活動的過程,形成了“教學——評價——教學”的循環(huán)升華模式,不斷促進學生學習目標的達成。
二、逆向教學在英語課堂中的實施
英語課程標準明確提出了聽、說、讀、寫四項基本確要求,其中,英語寫作是一項產出式的書面表達技能,是英語語言素養(yǎng)的重要有機組成部分,對學生的全面發(fā)展與終身學習至關重要。以下結合一個具體案例,對逆向教學融合在英語課堂中具體實施進行說明。案例內容是一次拓展作業(yè)中的一篇寫作練習。寫作主題是:“描述我所經歷的最特別的一天”。寫作練習的背景關于福利院里的孩子Emma過生日的故事。
1.確定學習目標。結合英語課程標準以及學生的具體學情確定學習目標:(1)閱讀寫作要求,明確寫作要點;(2)閱讀背景資料,找出寫作任務所需的單詞、句型等語言支持;(3)根據自我的親身經歷,描寫自己最特別的一天。2.學習評價設計。根據確定的學習目標,設計與之相匹配的具體評價活動:(1)要求學生在閱讀寫作任務后列出具體的寫作要點,先讓學生相互交流補充,然后集體核對;(2)基于寫作要點與文本信息,引導學生先自行選擇相關的表述語言。頭腦風暴式討論。(3)學生進行寫作,期間提醒容易出現(xiàn)的問題。完成后,學生做展示,教師給予分析評價。3.圍繞評價活動組織實施教學。(1)創(chuàng)設真實情境,引出寫作話題;(2)呈現(xiàn)寫作任務,引導學生審題;(3)要求學生列出寫作要點,學生相互交流后,集體核對;(4)引導學生選擇相關的表述語言;(5)診斷學生選擇的表述語言,將其補充完善;(6)學生進行寫作,過程中提醒容易出現(xiàn)的問題;(7)學生完成寫作,選擇部分學生做集體展示,給予分析評價,學生進一步修改完善自己的文章。
三、行動研究帶來的成長
在此次行動研究之后,筆者發(fā)現(xiàn)自己在很多方面有了成長,主要表現(xiàn)為:對學生的英語學習規(guī)律有了更準確的把握;對教材內容的拓展意識有了提升;教學研究能力有了進步。
(一)對學生的英語學習規(guī)律有了更準確的把握
逆向教學將學生視作英語學習的主體,課堂教學的根本任務是促進學生有效學習的發(fā)生。在這一理念的引領下,筆者在此次行動研究中不再局限于對自我在課堂中的話語、行為的設計及執(zhí)行,而把更多的精力放到了學生的學情分析上。同時,在課堂教學的具體展開過程中,時刻關注學生的學習表現(xiàn),并給予針對性的輔助。如此一來,課堂教學不再是之前那般線性地執(zhí)行固定的程式,教師的角色轉變成了引導者與輔助者,課堂教學緊密圍繞著學生的學習進展而變得生動活潑。在這一轉變過程中,筆者對學生的英語學習規(guī)律有了更為準確的把握。比如,當學生提出一些比較突兀的問題時,筆者原先的做法是認為其與課堂內容毫不相關而直接置之不理,但現(xiàn)如今,筆者開始從學生的視角思考其提出問題的緣由,并給出針對性的應答。
(二)對教材內容的拓展意識有了提升
在此次行動研究之前,筆者總是習慣于忠實地執(zhí)行教材中安排好的內容。然而,逆向教學要求事先設計好各種評價活動,以便在課堂中及時對學生的英語學習情況作出反饋。這意味著在上課之前,教師需要超越教材內容的限制,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fā),遵循學生英語學習的身心特點來組織教學。因此,筆者通常需要事先查閱教材之外的相關資料,從課堂外尋找組織教學內容的資源與靈感。這一過程也讓筆者欣喜地發(fā)現(xiàn),原來課堂外有著如此之多可供選擇和使用的寶貴素材,而自己之前卻從未有過拓展教材的意識。
(三)教學研究能力有了進步
對于一線教師而言,教學研究一直是學術高地般的存在。此次的行動研究卻讓筆者真切感受到了它其實就在我們身邊,它其實沒有我們想象中的艱難。如今,筆者對英語教學實踐有了更強的問題意識,對一些具體的研究方法也有了系統(tǒng)的學習和掌握,對教學研究過程與結果的書寫表達能力也有了質的進步。更加值得強調的是,此次行動研究讓筆者對教學科研有了更強的信心與興趣,也讓筆者發(fā)現(xiàn)自己的教學實踐存在許多需要改進的問題,而進行相應的教學科研是改進問題的一種有效方式。因此,作為一線教師的我們,應該在教學科研上有所嘗試并一直堅持下去。
[ 參? 考? 文? 獻 ]
[1]崔允漷.有效教學[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116.
[2]【美】威金斯,麥克泰.理解力培養(yǎng)與課程設計[M].北京:中國輕工業(yè)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