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琨若魚
“羊肉要嗎?剛燒好的。是鄉(xiāng)下自己養(yǎng)的羊,沒膻味……”老板娘把一個不銹鋼盆子端到我面前,羊肉和蘿卜燉一塊,“最后一碗,回家就好吃了……80塊,盆子押金5元,你下次拿來退……”
有時,我下班晚了,會從小區(qū)的后門拐進老板娘的商鋪買菜,因他們家的廚房恰在后門,我常能看到這家人支起圓桌準備吃飯的場景。紅燒魚塊、骨頭湯、炒青菜……臺面上撲撲滿,男主人喝著自己釀的米酒,桌下一只褐色斑紋的貓若被骨頭卡到,便拼命地甩著頭。我想到家里的冷鍋冷灶,“好!羊肉要的。”
“自己做的酒釀、自己地里種的菜、自己養(yǎng)的雞鴨、自己……”老板娘的口頭語,總重點突出“自己”。一只雞、一只鴨要賣一百多元,有人嫌貴,老板娘睜大雙眼,強調:“自己養(yǎng)了三年的土雞呀,不吃飼料的,哪里還買得到??!”
能夠有時間買菜、做飯,于職場人已經是奢侈的了。像同事大徐、小徐,每天吃完午飯,必在食堂把一家人的晚飯打包好,暫先拿到單位冰箱里凍起來。二徐家里都有長身體的小孩,卻苦無老人“撐一把”,只能“搭伙”食堂了,好在孩子們都不挑食。也有家庭,平素把家里的鑰匙交給鐘點工,各種先進的家用電器都歸鐘點工使用,吃什么,基本由鐘點工來決定;但時間久了,不免抱怨:生活真沒勁。
“活著是為了生活,就像吃飯是為了活著一樣?!惫ぷ髡紦宋覀兇蟛糠謺r間,我們把生活的項目都外包給別人:把家務外包給保姆,買菜做飯靠鐘點工,陪孩子長大交給培訓機構。這種生活在改變我們的價值觀念:勞動不光榮,賺錢才是高尚的。做飯、洗衣、縫補這些多元的生存技能是一個人了解世界、了解自我的過程,技能掌握得越多,安全感就越強。若是只剩下“自己親自吃”,生活就失去了原味,而我們品讀生活的味蕾,終于漸漸退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