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文道
1944年8月25日,正是巴黎從納粹鐵蹄下被解放的那一天。這天,希特勒發(fā)出一封電報:“巴黎到底燒了沒有?”
為什么他會問這樣一個問題?
原來,當年諾曼底登陸成功后,盟軍勢如破竹,逐漸往德國方向推進時,希特勒就下定決心,將不惜一切代價,守住他心目中將會延續(xù)千年的第三帝國在歐洲大陸上最大的戰(zhàn)利品——巴黎。
巴黎一旦守不住,希特勒的命令是,那就將巴黎徹底變成一片廢墟。他要讓盟軍即使得到這座城市,也一無所獲,甚至要讓他們覺得,就算贏了這座城市,也代表著輸?shù)袅艘磺小?/p>
為了達成目的,他指派了心目中最忠誠的軍官,也就是當時駐守巴黎的德軍最高統(tǒng)帥——狄特里?!ゑT·肖爾鐵茨。
巴黎到底被燒了沒有?
今天的我們想必都清楚,巴黎當然沒有被燒。巴黎到底發(fā)生了什么事?為什么希特勒最信任的將領卻沒有執(zhí)行他下達的命令?
為什么巴黎沒有被燒?其實那個時候覺得巴黎可以被毀滅的人,并不只有希特勒,其中比較讓人意外的角色,是當時巴黎地下抵抗運動的一位領袖人物——羅爾上校。
他知道德軍快要守不住巴黎了,但是他認為巴黎應該由法國人民自己解放,有這種想法的人絕不止他一個,還包括戴高樂以及法國國內(nèi)其他“戴高樂分子”。只不過羅爾上校的做法更為極端,就是全巴黎人民一起起義、抵抗。他到處散布革命的訊息,準備武器,決心在盟軍進城之前自己解放自己,并和駐扎在這里的德國雄師作戰(zhàn)。
但是,這種做法并不會有好下場。前車之鑒便是,之前華沙市民在蘇聯(lián)紅軍已經(jīng)挺進到城外、但又猶豫不前的時候,自己率先起義,結果德國部隊進行了一場近乎“屠城”的行動,殺害了整整20萬起義市民,整座華沙城變成一片廢墟。
因此,很多人擔心,這時候羅爾上校若是領導起義,是否會讓巴黎同樣變成廢墟,犧牲許許多多的巴黎人。但是,羅爾上校認為,巴黎值得犧牲20萬人,即便炸掉再多的古典建筑,毀滅那些永恒的美景也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巴黎人必須自己解放自己,戰(zhàn)后秩序再讓由以羅爾上校自己為首的黨派來維護、領導。
得知這些消息之前,有些盟軍將領非常不愿意去解放巴黎,比如盟軍統(tǒng)帥艾森豪威爾。理由很簡單,他們的目標是繼續(xù)向德國挺進,而特意繞道并進攻巴黎,不僅要付出慘重的代價,而且會損耗珍貴的汽油和兵力,以當時戰(zhàn)事相當吃緊的情況,非常不劃算。
于是,我們看到了一種奇特的張力:一方面是希特勒下令,就算毀滅整座城市都要守住巴黎;另一方面是蠢蠢欲動的地下抵抗人士認為,無論如何都要起義;還有一方面是盟軍偏偏在這個時候不愿進軍巴黎。如果盟軍當時只是繞巴黎城而過,巴黎市民自行起義,或許我們今天就不會再看到巴黎了。
這時候有很多重要的人物在中間斡旋,包括后人已經(jīng)忘記名字的瑞典駐巴黎總領事諾爾丁,一些戴高樂派的間諜頭目以及戴高樂將軍本人。最終,我們看到的就是幾方面的角力、命運的陰差陽錯,終于促成盟軍統(tǒng)帥最后決定,還是要向巴黎挺進。
尤其戴高樂將軍,他基本上已經(jīng)策動了本來在艾森豪威爾麾下的一支法國軍隊,要這支法國軍隊不顧一切,不要管艾森豪威爾聯(lián)合司令部的命令,自己帶人先進攻巴黎。
因此,我們可以說,最先拯救巴黎的,其實是這些向巴黎挺進的盟軍。因為他們的進入,才使得原來羅爾上校計劃執(zhí)行的“起義策略”失敗。
回到最初的問題,為什么我們今天仍然看得見巴黎這座城市,并且保存著它的歷史原貌?
這就要說回肖爾鐵茨,他來到巴黎之時就決定要執(zhí)行元首的命令。只不過當時的他,也已經(jīng)意識到,希特勒似乎過于瘋狂了,他甚至感覺到,這場戰(zhàn)爭德國其實已經(jīng)輸了。
于是問題變得很簡單:焚毀巴黎、與巴黎同歸于盡,到底有沒有必要?
結果,被認為是“法奸政權”的維希政府的巴黎市長泰丁格得知了這個計劃,他想勸肖爾鐵茨不要這么做。但是,他能用什么理由勸服這位以鐵石心腸聞名的納粹將領呢?
一番勸說后,他引領著肖爾鐵茨走到德軍司令部大樓的陽臺上,請肖爾鐵茨看一看陽臺外的景象。
在他們身下的路上,“一個身穿花布衣裙的漂亮姑娘騎車經(jīng)過,一只手按著被風吹起的裙子。在杜伊勒花園的綠色草坪中間,未來的小水手在擺弄他們的玩具,帆船就靠在圓形小池塘的邊上。河的對岸,在中午燦爛的陽光下,埋葬著拿破侖的榮軍院的金色圓頂閃閃發(fā)光。在它背后,埃菲爾鐵塔聳立在萬里晴空之中”。
泰丁格伸手指著他們面前的景色,向似乎沒有感情的軍人做了最后一次慷慨陳詞。
他指著右邊羅浮宮的灰色花崗巖側(cè)樓,和側(cè)樓之間用石塊圍繞的花園,又指了指右邊協(xié)和廣場完美對稱的布局。
他對將軍說:“給一個將軍的任務常常是毀壞,不是保存。不妨設想將來有一天,你有機會作為游客,又站在這個陽臺上,再一次欣賞這些使我們歡樂、使我們悲傷的建筑物。你能說:‘本來我可以把這一切都毀滅掉的,但是我把它們保存了下來,作為獻給人類的禮物。我親愛的將軍,難道這不值得一個征服者感到光榮嗎?”
說起來,4年之前,當時非常窩囊的法國最后決定棄守他們的首都巴黎,其中一個理由也正是,不希望戰(zhàn)火波及他們所鐘愛的這座城市。
現(xiàn)在,這個投靠了納粹德國、常被認為是“法奸”的市長,在用他的良心為這座城市做最后一次陳詞。
但是,最后將軍到底聽進去了沒有?當時這位市長并不敢肯定,因為肖爾鐵茨說,他還有他的任務要完成。當然,最后我們知道,他沒有選擇毀滅巴黎,他背叛了希特勒。
可是為什么?為什么最鐵石心腸的人,在這個時候拒絕毀滅巴黎,轉(zhuǎn)而選擇背叛他們至高無上的元首?
我們可以看一下從佐治亞州來的美國軍人的陳述。
29歲的農(nóng)家子弟里昂·科爾,跟很多軍人一樣,攻入巴黎后被熱情的巴黎市民帶回家。他站在蒙馬特一座公寓的第5層樓的陽臺上,展現(xiàn)在他腳下的是他以前從書本中讀到過的,也是他多年只能在夢中夢到過的景色。
在漸深的暮靄中,它們的輪廓如今僅依稀可辨:埃菲爾鐵塔,圣母院的雙塔,塞納河懶洋洋的彎曲河道。他的主人遞給他一杯白蘭地,然后,那對上了年紀的法國夫婦和他并肩站在那里,一起欣賞巴黎夜色的降臨。他是被他們邀來一起喝一杯的,這個身材高大的美國兵肩上還扛著沖鋒槍。
在他們一起欣賞的時候,展現(xiàn)在他們面前的壯觀景色突然大放光明:自1939年9月3日以來,巴黎第一次無所畏懼地燈火通明起來。為了表示慶祝,巴黎市的電工向全市輸送了電力。面對如此壯麗的景色,科爾不禁目瞪口呆。在他身旁的那位太太也倒吸了一口氣,驚訝得說不出話來。仿佛在夢境中,她把酒杯舉過陽臺鐵欄桿,向下面的城市輕聲說:“光明之城?!?/p>
為什么今天我要說起這樣一個年代久遠的故事?
因為在我看來,在這個故事里,巴黎最終沒有被焚毀,恰好說明我們很珍視一種價值——審美的價值。
美,并不只是單純的、抽象的、冰冷的東西。
像希特勒這樣當不成藝術家,但一輩子還是想做藝術家的人,他所知道的那種“美”是粗俗的。真正的美,是一種讓人能夠從中感受到“人的存在”的美。
真正的美,會讓你無法輕易說出“巴黎值得犧牲20萬人”。在真正懂得美的人的心目中,人是一個具體的生命,而不是為了完成一項歷史任務就可以拋棄的冰冷數(shù)字。這才是真正的美。
光明之城,巴黎的美。
在我們剛才讀到的那個故事里,納粹德國將軍看到的,除了那些宏偉的建筑物,還有漂亮的少女騎著腳踏車,可愛的、穿著水手裝的小朋友正在池塘邊玩著紙質(zhì)的帆船。種種景象,最終讓他決定背叛他的祖國,但是,他沒有背叛自己的良心,以及更高的人性價值。
(田龍華摘自微信公眾號“看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