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亞娟 吳英會 張奇宇
[摘要]目的 比較不同心肺復蘇(CPR)培訓方法在大學生中的應用效果。方法 選取2018年4~6月北京市昌平區(qū)某大學非醫(yī)學專業(yè)大一學生240名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傳統(tǒng)模式培訓組和綜合模式培訓組,各120名。對兩組大學生培訓后1周及培訓后2個月的考核成績及滿意度問卷調查結果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結果 兩組大學生培訓后1周的考核成績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培訓后2個月,綜合模式培訓組大學生的考核成績高于傳統(tǒng)模式培訓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綜合模式培訓組大學生對培訓的總滿意度高于傳統(tǒng)模式培訓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 兩種心肺復蘇培訓方法短期內均有助于提高大學生理論和操作成績,但綜合模式培訓方法對于保持心肺復蘇培訓的遠期效果顯著高于傳統(tǒng)模式培訓方法,適合在校園進一步推廣實施。
[關鍵詞]培訓方法;心肺復蘇;大學生;效果
[中圖分類號] R471? ? ? ? ? [文獻標識碼] A? ? ? ? ? [文章編號] 1674-4721(2019)1(a)-0211-03
心肺復蘇(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是對呼吸心跳驟停患者所采取的急救措施,CPR質量是影響心臟驟?;颊哳A后的重要因素之一[1]。全球每年有500萬人發(fā)生心源性猝死[2],占死亡人數的15%~20%,在我國每年約有60萬人死于心源性猝死,居世界各國之首,主要原因是心臟驟停患者60%~70%發(fā)生在院前[3],在第一時間沒有目擊者對其進行CPR。據報道,第一目擊者及時有效地實施現場CPR,可以大大提高患者搶救的成功率和生存率。由于60%~70%心臟驟?;颊甙l(fā)生在院外,急救車到達現場的平均時間是12 min,遠遠超過4 min的黃金搶救時間[4],目擊者大多為非醫(yī)學專業(yè)的普通人群,因此提高第一目擊者的急救意識和急救能力非常重要。大學生作為當今社會主要群體之一,具有學習能力強、接受能力快、傳播范圍廣等特點,而且具有很強的施救意愿,對大學生進行CPR技能培訓,對普及心肺復蘇具有重要意義[5-6]。本研究分析昌平地區(qū)大學生的CPR培訓效果,為CPR知識和技能的推廣提供依據,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8年4~6月北京市昌平區(qū)某大學非醫(yī)學專業(yè)大一學生240名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傳統(tǒng)模式培訓組和綜合模式培訓組,各120名。其中傳統(tǒng)模式培訓組中,男58名,女62名;平均年齡(21.18±1.54)歲。綜合模式培訓組中,男61名,女59名;平均年齡(20.68±1.87)歲。兩組大學生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已經我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納入標準:非醫(yī)學專業(yè)大一學生、自愿接受本次培訓,能全程參與培訓,按要求參加考核及滿意度問卷調查。排除標準:曾經參加過專業(yè)CPR培訓的大學生。
1.2 培訓方法
傳統(tǒng)模式培訓組大學生接受專業(yè)老師的理論講解和操作示范,最后由學生在模擬人上進行操作練習。培訓方法:120名大學生分3期進行培訓,專業(yè)理論講解老師1名,操作示范老師4名,每期40名大學生參加培訓,培訓時間6 h,理論講課2 h,操作示范和模擬演練4 h。
綜合模式培訓組采取視頻自學和操作示范相結合的方法,最后由大學生在模擬人上進行操作練習。將老師講課內容及操作示范制作成視頻資料供大學生進行自學,建立綜合模式培訓微信群,安排1名專業(yè)老師在線給予疑難問題解答,操作示范老師現場進行操作示范及模擬演練。培訓方法:安排大學生進行視頻自學1周后,分3期,每期40名,培訓時間每期3 h,由4名操作老師進行現場操作指導,大學生在專業(yè)老師的指導、示范下練習和體驗CPR操作技術。
1.3 培訓內容
培訓內容包括我國猝死患者現狀分析、CPR相關理論知識、CPR操作流程及操作注意事項,內容參照《2015美國心臟協(xié)會心肺復蘇及心血管急救指南更新》[7-9]要求及《實用臨床護理三基操作》[10]結合我國目前院前急救的實際情況,制定CPR培訓講義、非專業(yè)人員操作流程、操作及理論考核評分標準。培訓老師為本課題組專業(yè)CPR培訓教師6名,分別負責兩組大學生的理論講課、操作示范、在線答疑及考核評分工作。
1.4 觀察指標及評價標準
培訓后1周及培訓后2個月分別對兩組大學生的考核評分及滿意度問卷調查結果進行比較。按百分制形式記錄兩組大學生的考核成績,理論考核≥60分為合格,操作考核≥70分為合格。自行設計調查問卷,240名大學生對本次培訓方法、考核形式按照滿意、基本滿意、不滿意3個等級進行評價,總滿意度=(滿意+基本滿意)人數/總人數×100%。
1.5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統(tǒng)計學軟件SPSS 20.0分析數據,計量資料用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大學生培訓后1周考核成績的比較
兩組大學生培訓后1周的理論成績、操作成績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1)。
2.2 兩組大學生培訓后2個月考核成績的比較
綜合模式培訓組大學生培訓后2個月的理論成績、操作成績均高于傳統(tǒng)模式培訓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2)。
2.3 兩組大學生培訓效果總滿意度調查結果的比較
綜合模式培訓組大學生對培訓的總滿意度高于傳統(tǒng)模式培訓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3)。
3討論
CPR不僅是患者成功救治的基礎,也是患者出現呼吸心跳驟停搶救中至關重要的環(huán)節(jié)。心臟驟停后4 min內是搶救的黃金時間,正確實施CPR后,患者的生存率可達到50%~60%[11]。在2000年心肺復蘇國際指南會議上,在學校推廣初期CPR術并作為一項基礎教育戰(zhàn)略被專家強烈建議[12]。由于大多數心臟驟?;颊甙l(fā)生在院外,因此作為公眾的第一目擊者在搶救中起至關重要的作用。大學生作為一個特殊群體,接受知識的能力強,傳播知識的速度快,影響面積大,在人群中分布均勻,在大學生中推廣CPR,不僅學習效果好,而且推廣輻射面大,可以達到良好社會效果
本研究結果顯示,兩種培訓方法對于提高大學生當時的考核成績都很有效,短期內都有助于提高大學生的理論和操作成績,表現為兩組大學生培訓后1周的理論成績、操作成績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但綜合模式培訓組對于保持CPR培訓的遠期效果顯著高于傳統(tǒng)模式培訓組,表現為培訓后2個月,綜合模式培訓組大學生的理論成績、操作成績均高于傳統(tǒng)模式培訓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綜合模式培訓以視頻自學為主,老師指導為輔,是以大學生的自主性為主體,視頻自學法對大學生來說更加靈活多變、生動形象,直觀地體現出操作流程和規(guī)范[13],視頻自學可以自主學習、群內討論,不受時間和場地的影響,隨時學習反復觀看,發(fā)現問題及時解決,提高大學生的學習熱情及對CPR培訓的滿意度,本研究中,兩組大學生培訓后,綜合模式培訓組大學生對培訓的總滿意度高于傳統(tǒng)模式培訓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視頻自學法節(jié)能環(huán)保,便于資料的儲存和查找,是CPR較好的復習和培訓方法,對于已經掌握了CPR基本技能的人員而言,定期通過視頻自學來復習,比老師重復講解更有利于CPR的鞏固和掌握[14]。綜合模式培訓注重直觀、形象、生動的知識表現和豐富、深刻、具體的實踐鍛煉,有利于激發(fā)大學生積極的情感體驗和學習的主體作用[15]。CPR是一項專業(yè)的操作技術,只有通過反復地練習強化,才是確保CPR質量的唯一途徑。
綜上所述,綜合模式培訓提高了培訓效果和效率,彌補培訓師資不足的問題,而且綜合模式培訓對于保持CPR培訓的遠期效果更顯著,不受培訓場地、時間的限制,使大學生的培訓更加多元化、更加便捷,是一項能提高大學生CPR培訓效果的重要舉措。
[參考文獻]
[1]馬林浩,管軍,陳坤,等.胸外按壓反饋技術提高急診科醫(yī)生胸外按壓質量的效果評價[J].中國急救醫(yī)學,2016,36(5):411-414.
[2]殷曉瑩,許碩貴,何健,等.美國心臟協(xié)會心肺復蘇培訓法在規(guī)范化培訓醫(yī)師中的應用[J].臨床急診雜志,2017,18(4):310-312.
[3]賴開蘭,姚蘭.對1120名大學生進行CPR培訓的效果分析[J].嶺南急診醫(yī)學雜志,2017,22(3):211-213.
[4]蔡偉紅,焦志勤.非醫(yī)學類大學生心肺復蘇認知現狀調查及技術培訓[J].黑龍江醫(yī)藥,2017,33(3):540-542.
[5]簡剛仁,陳妍,鄭若菲,等.滾雪球模式在大學生心肺復蘇技能培訓中的應用[J].齊魯護理雜志,2016,22(19):118-120.
[6]聶雷霞,張敏,徐婷婷,等.在讀大學生心肺復蘇培訓的效果及分析[J].解放軍護理雜志,2012,29(1):67-69.
[7]Neumar RW,Shuster M,Callaway CW,et al.Part 1:executive summary:2015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guidelines updatefor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and emergency cardiovascularcare[J].Circulation,2015,132(18):315-367.
[8]Hazinski MF,Nolan JP,Aicken R,et al.Part 1:executive summary:2015 international consensus on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and emergency cardiovascular care science with treatmentrecommendations[J].Circulation,2015,132(16):2-39.
[9]Nolan JP,Hazinski MF,Aicken R,et al.Part 1:executive summary:2015 international consensus on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and emergency cardiovascular care science with treatmentrecommendations[J].Resuscitation,2015,95:e1-e31.
[10]陳滬娜,傅佳,呂建杰.多元化護理急救訓練法在心肺腦復蘇技術訓練中的應用價值[J].中國現代醫(yī)生,2017,55(4):139-142.
[11]白偉民,秦歷姐.不同心肺復蘇培訓模式在大學生中應用效果研究[J].中華危重癥醫(yī)學雜志,2016,9(4):256-259.
[12]賀麗君,施巧玲,黃道花,等.南京市化工園區(qū)中小學生初期心肺復蘇掌握現狀調查[J].臨床護理雜志,2017,16(2):10-13.
[13]劉冬梅,萬紅,李春林,等.個性化指導對培訓急診科新入院護士心肺復蘇技術的影響[J].實用臨床醫(yī)學雜志,2017,21(8):187-188.
[14]單怡,萬健,伍力學,等.提高心肺復蘇培訓質量的方法和效果評估[J].衛(wèi)生職業(yè)教育,2017,35(11):94-95.
[15]唐兆芳,萬慎嫻,童本沁.情景模擬教學法在低年資護士基礎生命支持培訓中的應用[J].護士進行雜志,2016,31(4):352-353.
(收稿日期:2018-09-20? 本文編輯:許俊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