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躍華
“樂圣”貝多芬在他不到30歲時就出現(xiàn)耳疾并最終致聾??上Я诉@位天才,倘若他活在當代,或許可做個人工耳蝸來延長他的音樂創(chuàng)作生涯,那將還會給人類帶來多么大的貢獻啊!今天,天生聾人裝上人工耳蝸實現(xiàn)音樂夢想已成現(xiàn)實。顯然,這一人類巨大成就首先得歸功于最早發(fā)明人工耳蝸的人,其中之一便是貝克西。
貝克西(Geory von Bekesy)1899年出生于布達佩斯的一個財產殷實的家庭。作為一個外交官的兒子,8歲時便來到油畫和雕塑氛圍濃厚的慕尼黑接受小學教育,從鄰居雕塑家與模特合作創(chuàng)作出的藝術作品這一行為中感悟到合作的重要性。他又隨父親來到瑞士就讀。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爆發(fā)后,在不去當兵而去學習數(shù)學、物理,在當時便被認為是件“荒誕無稽的事”的氛圍中,貝克西也參了軍。但隨著戰(zhàn)友一個個地倒下,他逐漸對軍事失去了信心。于是他又來到瑞士一所私立學校學習,但促使他這一選擇的不僅有殘忍且無聊的戰(zhàn)爭,還有一個“惱人的音樂生涯”問題。
生在一個優(yōu)越的家庭有條件學點音樂是可想而知的事,尤其學鋼琴是首選,貝克西的鋼琴老師演奏技術挺好,也很賞識貝克西。因為還是孩子的貝克西便長著一雙很好的手,貝克西的大姆指與小姆指之間的距離比老師的手還要大,這可是學鋼琴的天賦條件之一,倘若在鋼琴上發(fā)展或許前途無量。但貝克西的“鋼琴老師很像一位收所得稅的會計師,非常拘謹,他老是不斷地核對一切,用瑞士表一般的精確性來機械地彈奏肖邦的樂曲?!逼鋵嵗蠋熀苜澷p貝克西“在鋼琴鍵上演奏得十分敏捷的指法”,認為貝克西“那帶著一點匈牙利的溫文爾雅的彈奏技巧更能引起瑞士聽眾的興趣”,他為教出這樣的學生而自豪。但貝克西認為:“敏捷的鋼琴彈奏法乃是上帝賦予個人的才能(因為他覺得自己根本不懂得如何彈鋼琴),靠那些寫在樂譜上的音符奏不出令人陶醉的曲子來。”貝克西認為,這方面只有鋼琴家波德·利茲是成功的,因為“利茲懂得大約4、5種變奏曲,能夠精確地編出適合多數(shù)聽眾的鋼琴曲”。
引起貝克西對音樂煩惱的第二個因素是他的鋼琴老師太過功利。貝克西說:“我的老師曾直截了當?shù)貙ξ艺f,一位鋼琴家在音樂會上表演全部節(jié)目只要有6支曲子就夠了,憑著那點小技足以走遍歐洲,他說要做到這一點,只要用兩三年的工夫,而且其中4、5支奏得很好,我就會成為第一流的演奏家?!必惪宋魃钪牨娦枰倪h遠大于這些,感覺自己不能勝任這一職業(yè)。這并不是說貝克西不喜歡音樂,相反,貝克西說:“音樂與我太有緣了,每當我聽到一支優(yōu)美的樂曲,好幾天或者幾個星期我要不自覺地哼著它。一幅油畫或者一個雕塑卻無論如何不能叫我神往。我會欣賞一幅油畫或者一尊塑像,甚或動手畫一畫,可是幾分鐘后,我就莫名其妙地把它忘掉了,但是音樂不同,它在我腦海中縈繞,使我久久不能忘懷?!弊鳛橐晃豢駸岬乃囆g收藏者的貝克西如上述說音樂愛好,可見他是多么地喜歡音樂,而引起貝克西對音樂煩惱的真正根源,他認為是“音樂仿佛妨礙了我嚴密的邏輯思維”。于是,他不得不“放棄了音樂演奏,甚至不再把它作為一項業(yè)余愛好”。
這樣的理由真是讓音樂界人士大跌眼鏡。但貝克西并沒白學鋼琴,他在大學先主攻數(shù)學,因研究里不涉及觀察而放棄,后“鉆進了天文學里”又因吃不了那觀察之苦而轉攻化學,可惜因這大學唯一有創(chuàng)新精神的化學教授又不喜歡教書而放棄。盡管貝克西對自己那時不滿意,但正是這一個一個放棄的領域綜合成就了他后來的輝煌??磥?,一個人在專注一個領域后主動選擇放棄并非絕對壞事,如能善于利用反而是件好事。貝克西就連在自己并不是很喜歡的繪畫藝術中也能找到智慧,他會去問一個藝術商人怎樣鑒別藝術作品的真?zhèn)?。藝術商人告訴他,通過多買同一類型的作品進行判斷并逐步積累經驗便能提高判斷力。自此,貝克西說他學會了通過比較鑒別的方法來保證成功的秘訣。
大學畢業(yè)后,貝克西來到一個電話部門工作。當時常出現(xiàn)電話中斷的情況。為了能快速地找到電話中斷的故障部位,貝克西根據(jù)音樂家是通過撥弄琴弦來奏琴發(fā)聲的原理,聯(lián)想到通過撥弄電話線來找到電話線受損具體部位的方法,進而認識到要想提高電話的通話質量只有“耳朵才能做出回答”。確實,我們能彈、唱出美妙的音樂得先依賴對聲音質量監(jiān)控的人耳(即“音樂是聽覺藝術”),于是他展開對人耳的機械性能的研究。人耳傳遞聲音信號是通過兩個途徑的,貝克西首先揭示了聽小骨這個途徑傳遞聲音的秘密,貝多芬耳聾后用木棒抵在鋼琴上來聽聲音其實就是運用這個原理。但他作出更大貢獻的是他提出了“行波理論”,認為人耳最關鍵的聽覺組織是耳蝸,聲音在受到刺激后,耳蝸基底膜(人耳傳遞聲音的另一個途徑,也是主要的途徑)會呈行波方式振動。貝克西對人耳蝸傳遞聲音的生理機制的發(fā)現(xiàn)是通過完全仿造人的耳蝸(即今天的人工耳蝸)做實驗得出的。他還發(fā)明了測量聽覺功能的聽力計。
鑒于他的貢獻,貝克西于1961年榮獲諾貝爾醫(yī)學及生理學獎,成為聲學這領域第一個也是唯一一個獲得諾貝爾獎的物理學家。頒獎詞對他的評價是:“如果沒有貝克西,我們就不可能對聽覺刺激和物質機制有如此清晰地了解?!倍龀龀删偷牡谝徊秸鞘茏约寒斈陮W音樂的啟發(fā)而邁出的,他所貢獻的領域也跟音樂直接相關。如此,稱他為音樂生理學家或音樂物理學家亦可。
(江蘇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