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制作、傳播是每一部影視人類學片都必須經(jīng)歷的過程。本文通過分析這一時空連續(xù)的過程中,可能影響片子真實性的原因。給出了,拍攝前進行深入的田野調(diào)查、合作式拍攝影片、用影視技巧去建構真實,三方面的解決辦法。本文認為,只要經(jīng)過理論預設和人為加工的知識,都不可能做到完全真實、客觀。因此,關于人類學影片真實性的探討,也是希望能夠拍攝出相對“真實”的人類學影片。但“真實”仍將是一個艱巨的、需要長期進行實踐和探索的問題,也將是所有人類學影片所追求與遵循的原則。
關鍵詞:影視人類學;真實;倫理
作者簡介:文露(1992.9-),女,土家族,貴州德江人,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民族學。
[中圖分類號]:J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9)-03--02
一、影視人類學影片“ 真實”問題出現(xiàn)的原因
如何運用“影視”手段去真實地呈現(xiàn)研究對象,在學界探討已久。我們應當如何看待人類學影片的真實性問題呢?其實,關于知識“真實”、“客觀”問題的討論一直存在于人文學科中,在人類學領域格爾茨的“深描”“地方性知識”概念的提出,在一定程度上也是關于如何去呈現(xiàn)民族志“真實”這一問題的討論。我們承認,只要是經(jīng)過理論預設和人為加工過的知識,都不能做到完全真實、客觀。因此,關于人類學影片真實性的探討,也是希望能夠用“影視”這一手段最大限度的去呈現(xiàn)“真實”。
制作與傳播,是一部影視人類學片子必經(jīng)的兩個過程。在這樣一個時空連續(xù)的過程中,電影制作者、被拍攝者、觀眾之間的形成了一個對話的空間。在這一空間中,影片得以成形,信息得以傳播。因此,當我們探討一部片子“真實”的時候,也就是探討片子制作與信息接收兩個過程中的“真實”。首先,任何一部影視人類學片子都是其制作者在一定田野調(diào)查的基礎上拍攝制作而成。可以說沒有經(jīng)過田野調(diào)查,是不可能拍出一部優(yōu)秀的影視人類學片的。田野調(diào)查能否做到客觀、真實、有效、長時段等,都對片子的真實性產(chǎn)生至關重要的影響。其次,攝像機作為記錄工具對拍攝對象的影響。拍攝時,攝影機的在場會對被拍對象自然、日常的去行為造成一定的影響;再者,攝影機所能拍攝的畫幅的有限,導致“你能看到的都是我想讓你看到的”,是創(chuàng)作者主觀性的一種選擇。最后,人類學倫理的影響。不同于書寫民族志可以用匿名,人為遮蔽的方式對涉及人類學倫理的問題用進行后期處理。相比于書寫民族志大部分只在本學科的學術圈子里流傳,影視人類學片的流傳范圍也更廣,一旦出現(xiàn)倫理問題對被拍攝對象的影響會大得多。剪輯、編制過程對影視人類學片的真實性的影響主要體現(xiàn)在,由畫面構成的影像,每一幅畫都能傳遞出不同的信息。但制作者在剪輯的時候,總是傾向于選取那些能凸顯自己意圖的畫面。此外,在剪輯時大都已經(jīng)遠離田野點,但發(fā)現(xiàn)為了體現(xiàn)拍攝目的,必須要融入一些鏡頭。一是由于所拍攝的事項近期內(nèi)可能不再出現(xiàn),或者由于遠離拍攝地不方便進行補拍。如何去彌補這種素材不足的缺陷,在影片中加入畫外音或字幕介紹都是不錯的選擇,但這些的做法都有可能導致片子的失實。
二、針對影視人類學“真實”問題提出的相關建議
(1)拍攝前進行深入的田野調(diào)查
一個受過專業(yè)訓練的人類學者,使用科學、嚴謹?shù)恼{(diào)查方法,在一個地方進行長期的實地考察,并且按照一定的學術規(guī)范所拍攝的片子,才是客觀、可靠的。在這期間,制作者有足夠的時間全面了解、認識自己所研究的人、文化現(xiàn)象;有足夠的時間與拍攝對象進行溝通,搞好關系,得到他們的理解與支持;這樣才能在 后期實地拍攝中,使他們自然地去表現(xiàn)自己。在影視人類學片中,拍攝的是關于當?shù)厝说漠嬅妫浫〉氖撬麄兊穆曇?,記錄的是他們的生活??梢哉f,沒有他們的配合就不可能有一部片子形成。此外,利用這段時間去修正田野前的理論預設,以及如何結(jié)合當?shù)貙嶋H情況去反映片子所想反映的問題,避免過多的主觀判斷和猜測。怎樣更好的有目的性、針對性地去 選取拍攝素材,設計如何進行深入研究和實地拍攝。當然,拍攝前進行田野調(diào)查不能保證影片絕對的真實性。但沒有田野調(diào)查、田野調(diào)查時間長短,必然會對片子的真實性產(chǎn)生影響。
(2)合作式拍攝影片
在影視人類學電影的實地拍攝中,“看”與“被看”不僅是一種權利關系。其中還牽扯到當?shù)厝说那楦信c情緒,人類學影片的性質(zhì)要求制作者深入到拍攝對象的生活,這往往是“他者”較為私密的空間。但只有這樣才能記錄到真實感人的影像素材。當?shù)厝藢τ谶@種闖入式的拍攝方法勢必會感到反感,情況嚴重時可能會導致拍攝無法進行。面對這種情況,如果人類學者、人類學影像制作者能對當?shù)厝诉M行簡單的技術操作、影像基本原理以及制作規(guī)范培訓。將攝影機交給當?shù)厝?,讓他們拿起攝影機去拍攝自己的群體、記錄自己的文化,將獲得更多優(yōu)質(zhì)的人類學影片。對當?shù)厝藖碚f,局內(nèi)人往往具有局外人不具有的“信任感”,在自己信任的人面前,人們也往往更愿意袒露自己的喜悅、憂傷與迷茫等一些情緒。也正是這些情緒才能夠使得片子真實、飽滿。此外,合作式拍攝影片,還可以通過影像“賦權”,使當?shù)厝丝梢栽诓皇芡馊烁深A的情況下表達自己的文化主張和價值取向。對于生于斯,長于斯的當?shù)厝藖碚f,對家鄉(xiāng)都有著全面、真實的理解,將“影像”的記錄權利交予他們,必將能夠得到對人與文化的深刻記錄。比如,于2007年啟動的“鄉(xiāng)村之眼”,公益影像計劃。便是通過對云南、青海、四川等地的農(nóng)、牧民進行影像拍攝和剪輯方面的培訓,讓他們用自己所拍攝的作品來表達自己對家鄉(xiāng)人、事、物的理解。
(3)用影視技巧去建構真實
在知識的客觀實在與人的主觀認識之間橫跨著一條無法逾越的鴻溝。每個人的“理解”不同,對真實性的感知也不相似;每一部影視人類學片子所表達的都是一個由能指與所指所組成的結(jié)構。一句臺詞、一張畫面、一部影片在每一位觀眾心中所喚起的意義是不一樣的,因此如何去 講故事,講一個怎樣的故事,如何用不同的拍攝技巧去建構影片,這對由“影視”性質(zhì)決定的片子顯得至關重要。事實也證明,真實性也是需要被建構的。陳慶德教授在《人類學的理論預設與建構》中寫道:經(jīng)典民族志《西太平洋的航海者》主要是以“我”這一敘述者(文本中的一個行為者)的限制視角來建構文本的。他的基本模式是:見證事件的開端,用“我”或“我們”來介紹某個故事發(fā)生的基本情況(時間、地點、行為者、事件起因),這時的視角是受限制的。之后,作為作者的“我”就在文本中暫時消失,轉(zhuǎn)而用第三稱“他”、“他們”來敘述,這時的視角是全知的。通過不同敘述視角的轉(zhuǎn)換,使得《西太平洋的航海者》能夠給我們帶來非常強烈的“真實感”。
三、結(jié)語
學者陳學禮在探討民族志電影的真實性時曾寫下這么一段話:一個民族志電影成品是純粹真實的嗎?不!因為拍攝者在制作的過程中進行了選擇和創(chuàng)造。那它是完全虛假的嗎?也不!因為我們可以在不同的鏡頭里面找到被限制在一定時間和空間內(nèi)的真實場景及事件。這些真實的場景及事件被以某些方式選擇和創(chuàng)造后,又構造了一個產(chǎn)生真實感的現(xiàn)實文本,這就是我們的民族志電影。影視和人類學在這里是一種“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關系,兩者是無法分離開的?!坝耙暋痹谶@里既是手段又是理念,如何處理好其在人類學中的運用,仍是一個艱巨的、需要長期進行實踐和探索的問題?!罢鎸崱眴栴}也將是所有人類學影片應追求與遵循的原則。
參考文獻:
[1]張江華等著.《影視人類學概論》[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美]喬治-瑞澤爾:《后現(xiàn)代社會理論》[M].謝中立等譯.北京:華夏出版社。
[3]周興茂.關于影視人類學的研究對象、方法與基本原則兼評《影視人類學概論》[J].西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