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柏松
摘 要:《壬辰錄》是古代朝鮮第一部講史小說,其作品無論從主題與題材、人物與形象、情節(jié)和語言、歷史與虛構、悲劇與落幕方面等方面均與我國《三國演義》有著很大的關聯性,從不同方面因襲借鑒了《三國演義》的創(chuàng)作方法。因此將這兩部小說放到一起作對比研究不僅有利于把握兩部作品深層的思想主題和藝術特色,同時也有利于我們了解朝鮮古代文學是如何接受中國漢文化影響來發(fā)展本民族文學,以及中朝之間深厚的民族友誼。
關鍵詞:《壬辰錄》;《三國演義》;對比分析;影響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9)-03-0-02
朝鮮的愛國講史小說《壬辰錄》(亦稱《抗倭演義》)是該國的第一部講史小說。作品記錄了16世紀末朝鮮民眾反抗日本倭寇入侵的“壬辰戰(zhàn)爭”,歌頌了以李舜臣為首的愛國將領的英勇斗爭和義兵的英雄事跡,同時對封建王朝的腐敗現象作了揭露,小說還表現了朝鮮和中國之間的深厚友誼。它以戰(zhàn)后出現的一系列“倡義錄”為基礎,結合了大量的民間傳說,通過加工某些史料而成,是朝鮮文學史上國語長篇小說的開山之作。而這一時期中國興盛發(fā)展的通俗文學也陸續(xù)傳入朝鮮,《三國演義》也是在這時在朝鮮廣泛流傳開來,對朝鮮的文學發(fā)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同樣作為中國的第一部講史小說,《三國演義》的創(chuàng)作藝術對《壬辰錄》的產生有著積極的借鑒意義。對比兩部作品,可以發(fā)現《壬辰錄》從產生到其內容、寫作藝術上都與《三國演義》有著直接或間接的文學與政治上的影響。
一、《壬辰錄》的主要內容
《壬辰錄》是根據16世紀在朝鮮半島發(fā)生的“壬辰倭亂”為背景而創(chuàng)作出來的古代朝鮮第一部講史小說。這部小說大體上可分為三個部門:
第一部分:朝鮮朝潰敗期。倭寇大舉入侵朝鮮半島,并快速占領釜山、漢城、開城、平壤等主要城市,古代朝鮮全境基本淪陷,朝鮮朝的王公大臣被迫北逃至中朝邊境的義州郡,至此,朝鮮朝陷入了亡國危機,無奈向中國明朝請求援軍。
第二部分:朝鮮朝反擊期。不甘淪為亡國奴的朝鮮朝有識之士開始對倭寇的侵略行為進行反抗。小說中按照順序,相繼出現了李舜臣、郭再祐、金德齡、金英瑞等英雄人物,這些英雄人物或組織政府軍與倭寇展開殊死搏斗,或組織民間義兵奮起反抗。在與明朝援軍的協助下,朝鮮韓軍民不斷進行戰(zhàn)略反擊,扭轉戰(zhàn)爭局面,并最終擊敗倭寇的二次進攻,迫使倭寇撤出朝鮮半島。
第三部分:抗倭勝利期。朝鮮朝使臣惟政赴日本接受投降。這一過程著重描述了惟政是如何利用自己的智慧和法術揭露日本的一個又一個陰謀,并最終迫使日本投降的這一過程。
《壬辰錄》是朝鮮朝第一部描述朝鮮民眾反抗外來侵略的文學作品。整部作品都具有很強的民族性和愛國主義色彩,歌頌了一大批以李舜臣為首的忠義將領以及一批自發(fā)組織義兵反抗的民間英雄。同時,這部作品還揭示了當朝的腐敗和對奸臣的痛恨。另外這部作品還描述了明朝援軍的無畏精神,表達出了古代朝鮮人民與中國民眾的深厚友誼。
二、兩部作品的關聯性
1.主題與題材
《壬辰錄》和《三國演義》都是以戰(zhàn)爭為題材的講史小說,且都是各自國家的第一部的講史小說。但兩部作品反映的戰(zhàn)爭的性質卻是不同的,這使得兩部作品的主題和思想有著差異。
《三國演義》表現的是同一民族內部,各個封建政治軍閥之間的割據戰(zhàn),是以“擁劉反曹”為主導思想,作品向往的是由一個仁君賢臣統(tǒng)治的封建統(tǒng)一國家;而《壬辰錄》反映的是反對異族侵略者入侵的民族正義戰(zhàn)爭,以抗倭為主要線索,其主導思想是維護國家領土完整和民族獨立,追求一個國泰民安的太平盛世。兩部作品主導思想的不同決定兩書不同的主題。
主題雖不盡相同,但二者的思想內涵卻都浸潤了中國傳統(tǒng)的儒家思想,都表現忠、孝、節(jié)、義等道德價值。而這兩部作品的問世雖然前后相隔了近三百年,但是他們出現的歷史環(huán)境卻又是驚人的相似,都誕生于民族矛盾的尖銳期。
《三國演義》雖是成書于元末明初,但早在宋代就以“說書”的形式流行于世。而宋元明時期,正是北方少數民族崛起,入主中原對漢民族政權產生威脅的時期。在此形勢下,漢民族的民族意識不斷增強,形成了一種“人心思漢”的趨勢。同時這一時期也涌現岳飛、文天祥這類英雄?!度龂萘x》在此形成,正是對當時人民愿望和民族意識的反映。
而《壬辰錄》的產生自不必說,日本這一外族的悍然入侵極大地刺激了朝鮮民眾的民族意識?!叭沙劫羴y”方平,戰(zhàn)后百廢待興的朝鮮王朝又遭遇了滿清的侵犯和壓制的“丙子胡亂”,這樣更是激發(fā)了朝鮮人民的憤郁和不滿。因此《壬辰錄》不僅僅是寫抗倭,同時也是對反清反滿意識的反映。因此,從這個層面上來說,兩部小說都帶有針砭時弊,以古諷今、借古喻今之意。
2.人物與形象
在對作品人物的表現上,《壬辰錄》和《三國演義》兩部小說對人物形象的塑造刻畫均圍繞戰(zhàn)爭的進程展開。通過對“事件”的描述以達到對人物性格的彰顯和主觀的褒貶與評價。在刻畫人物的手法上二者亦是基本相同,《三國》和《壬辰錄》都很少涉及人物心理活動和表情的描繪,主要依靠人物的動作和故事情節(jié)來表現人物性格。而對人物外貌、服飾的描寫也是粗線條的描畫。這是兩部小說創(chuàng)作上的共同點。
但在具體人物的塑造上,《壬辰錄》和《三國演義》卻又表現出很大的差異性。在人物方面,《三國演義》以“擁劉反曹”為主導思想,反映的主要矛盾是蜀國和魏國之間的矛盾,但蜀吳和魏吳之間的矛盾作者也是注意表現得。因此,《三國演義》在人物刻畫上除了將正面人物諸葛亮、關羽、劉備、張飛等寫得生氣勃勃外,反面人物也是活靈活現。如對“義絕”曹操的刻畫,以及與諸葛亮貌合神離,欲置其于死地,最后反被諸葛亮氣死的周瑜,這些人物也是寫得相當飽滿充實。而《壬辰錄》表現的是朝日兩大民族之間的矛盾,表達的是抗敵救國的民族意識和維護民族獨立的愛國精神。故其在人物描寫上,以刻畫英雄人物為主,而反派人物則多被描寫成窩囊廢。如小說中日本敵將馬多時、馬適時被李舜臣輕易地打死打??;安國寺一再中郭再佑之計而慘??;清正被鄭文孚趕出咸鏡道……反面人物似乎總是那么無能,有著“自尋死路”的意味。
3.情節(jié)和語言
在情節(jié)和語言上,《壬辰錄》對《三國演義》有著明顯的模仿和移植,是二者關聯性最突出的部分。
在情節(jié)和內容上,兩部小說在開頭都先描述了一些不平常的自然現象,以此來象征國運的不祥。如《三國演義》在第一回中寫道:
建寧二月四月望日……帝御溫德殿,方升座,殿角狂風驟起,只見一條大青蛇,從梁上飛將下來,蟠于椅上……建寧四年二月,洛陽地震,又海水泛濫,沿海居民,盡被大浪卷入海中……光和元年,雌雞化雄。六月朔,黑氣十余丈,飛入溫德殿中……秋七月有虹獻于玉堂,五原山岸,盡皆崩裂。種種不祥,非止一端。
而《壬辰錄》在小說開頭亦有相似的描寫:
宣祖十一年春三月……“有長星其自東方,直向西邊。”……乙卯年起,太白星橫亙于天空,并有白虹貫日……庚辰年,慶尚道榮州波銀江水枯見底,東海魚族,移產于西海。延坪海素產之青石魚,則移產于遼東……壬午年,白虎闖入平壤城內噬人。黑云壓都城,七日不散。海水沸騰三日,魚死成群,漂浮水面,不計其數。海邊水無故蕩溢……
其次,《壬辰錄》還在故事、情節(jié)上直接引用接聯了《三國演義》中的部分。在《三國演義》中劉關張?zhí)覉@三結義,是兄弟關系。《壬辰錄》則將明神宗和朝鮮宣祖分別說成是劉備和張飛的投胎。因此當朝鮮在危難之際時,神宗以兄弟之情誼派兵援助朝鮮抗倭,而作為劉備和張飛的結拜兄弟關羽則作為一個虛幻的神出現這場戰(zhàn)役里?!度沙戒洝分杏嘘P關羽的描述主要有兩處:
(一)西山道:“請看關云長正經過此處!”國王步入庭院,仰望天空,云層之中雖不見其人,卻見赤兔馬四蹄奔騰而過。
(二)……空中一聲叫道:“敵將休走,受我一刀!”聲震天地,清正大驚,只見一員大將頭戴金盔,三角須,手提青龍刀,跨坐青聰馬,正是蜀漢大將關云長!清正驚慌失色……
《三國演義》中關羽被塑造成“三絕”中的“義絕”,因為他的神勇威武和義薄云天,中國的封建社會將其抬高到一個很高的地位并加以跪拜和供奉。在當時的朝鮮亦可經??吹疥P帝廟和關羽的祠堂?!度沙戒洝穼Α度龂萘x》劉關張三人的化用可以說是對中朝深厚友誼的一個反映。
4.歷史與虛構
在小說的“虛”與“實”上,《壬辰錄》和《三國演義》的關聯性和差異性主要表現在虛構的情形、手法和內容這三個方面。作為講史小說,雖是以史實為依據,但它畢竟不是對歷史的記錄,是小說而不是史書。所以作為文學作品,兩部小說必然都存在藝術的虛構。
從虛構情形上看,清代章學誠在《丙辰札記》中對《三國演義》如此評述:“七分實事,三分虛構,以致觀者往往為所惑亂。”在人物情節(jié)虛構分布上,《三國演義》亦是比較均勻的。作者在對曹操、劉備、諸葛亮、周瑜等人物的塑造刻畫上雖然有虛構,但相互之間比例都差不多,基本是依照史實的描述的。除了關張二人的夸大成分相對較多外,其余人物之間的差異都不大。
而《壬辰錄》則頗為不同,不同人物之間的差異表現得很明顯。像主人公李舜臣的形象刻畫是七實三虛;而郭再佑、劉關良等人則基本是按史實記載,可謂“九實一虛”;至于西山大師、金德齡、思溟堂之人,他們或是有通天的本領,或是毫無歷史依據,算是“二實八虛”或“一實九虛”。
在虛構手法上,《壬辰錄》和《三國演義》則表現出相似性,二者都運用了添枝加葉、主觀抒情、合理想象、細節(jié)虛構等眾多虛構手法以增強小說情節(jié)的吸引力和小說的可讀性。如《三國演義》中的“桃園三結義”、“舌戰(zhàn)群儒”、“諸葛祭風”、“義釋華容道”,《壬辰錄》中四溟堂前往倭國受降等,這些都是沒有歷史記載的,均是作者通過合理的想象以促進小說情節(jié)的連貫性。在細節(jié)虛構上,《三國演義》有“劉備三顧茅廬”、“關羽刮骨療毒”等,《壬辰錄》則有“金應瑞刺殺小西飛”、“李舜臣切股取丸”。作者通過這些富于傳奇性的情節(jié),抓住主要的矛盾沖突加以反復渲染,強化了人物的精神氣質和性格特點,同時完成了英雄人物的塑造。
在虛構內容上,《壬辰錄》和《三國演義》都有神化的內容和傾向?!度龂萘x》中“關羽顯圣”、“諸葛亮七星壇祭風”、“五丈原諸葛亮禳星”等都充滿了天象、讖緯、占卜、釋夢等神異之事。而《壬辰錄》則更具神魔色彩,如金德齡山中學藝,可呼風喚雨、遁形隱身,于十萬敵軍中來去自由;敵將小西飛則在作品中成了一個渾身長滿鱗甲的怪物;西山大師亦能未卜先知,召云救人……
三、結語
作為兩國共同的第一部講史小說,《壬辰錄》和《三國演義》都依據史實,通過藝術手法的虛構加工和情節(jié)表現,塑造刻畫了一系列鮮明、復雜、豐滿和深刻的英雄人物,表達和反映了作者和當時人民共同的政治祈愿和時代訴求。《壬辰錄》和《三國演義》的比較研究,“不僅在于認識兩國間的文學關系,了解《三國演義》在外域的傳播影響和國際地位,更重要的是認識到作為朝鮮古典名著的《壬辰錄》是如何適當地借用他國文學來描繪本民族可歌可泣的愛國斗爭,以及如何建設本民族小說文學的?!?/p>
參考文獻:
[1]韋旭升.韋旭升文集·卷二[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0.
[2]羅貫中.三國演義[M].湖南:岳麓出版社,2007.
[3]劉勇強.中國古代小說史敘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