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
現(xiàn)在的我們已經(jīng)進入大閱讀時代,各種試題都在往大閱讀、寬閱讀的方向發(fā)展,各類文體和閱讀量都有涉及和提高。為此,我們規(guī)定了每學期閱讀的數(shù)量和范圍,也提供了閱讀篇目和練筆要求,各種征文比賽更是層出不窮。
我們的學生有怎樣的閱讀習慣呢?在沉重的各科考試壓力下,學生不可能在課外閱讀方面花太多的時間,大部分學生都沒有讀書的習慣,沒有養(yǎng)成閱讀的習慣,即使是教師強制要求閱讀的作品,他們也是缺斤少兩,這就是一個殘酷的現(xiàn)實。比如,《三國演義》的閱讀,很多學生買來了簡裝版,只看每節(jié)故事簡介,這讓我們非常頭疼,這種直接背離閱讀初衷的閱讀方式卻是很多人采用的。
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沒有教師相應的指導,學生的閱讀狀況將如何發(fā)展?我們該怎么做,引導學生從被動閱讀轉(zhuǎn)為主動“悅”讀?
首先,與現(xiàn)代文相比,學生普遍不喜歡文言文。所以,要打通學生心理上的古今文章的隔閡。比如,明人李贄在《童心說》中提出“童心者之自文”的思想,意思是說有童心的人,自然可以寫出好文章的。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分析,得到共識:若順應自己的真感情,尊重個人的不同精神品格,自然而然便會創(chuàng)作出好的文學作品。然后,適時引入冰心、遲子建等作家作品進行閱讀賞析。如此學生會覺得古為今用,古今相通,不再覺得古文艱澀難懂,并且覺得有些今文之所以優(yōu)秀是有古人文學理論支撐的。
其次,學生的閱讀往往有功利化的考慮。這點不用否定學生,可以因勢利導,將閱讀和學生的日常考試合二為一。閱讀內(nèi)容考試化,將課外閱讀的內(nèi)容,利用考試的形式來檢測,不但起到督促的作用而且讓學生不再覺得閱讀是額外的負擔,而是有助于考試的一項內(nèi)容,從而樂于去讀。比如,寒暑假,可以給學生布置古典文獻的閱讀,要求學生積累書中的成語與名句,并且寫出一篇讀后感,開學后組織考試。同時,平日的語文試卷也可融入假期閱讀的內(nèi)容。比如,作文也可取材于假期閱讀的書籍,語言表達題中有機融入小說閱讀中的人物形象,例如,子貢的形象等。利用考試的形式,促使學生進行課外閱讀,這是切實有效的方法。
再次,教師無論在課下還是課堂都應自始至終起到啟發(fā)引導作用。給學生推薦閱讀文章,又不過分地代替學生選擇。對于具體問題討論,不過分地參與學生思考,而是放手讓學生在民主的氛圍中討論交流。當學生回答的并不理想之時,要非常有耐心,語言要有親和力,這樣無形中就給學生卸下了思想包袱,激發(fā)了學生閱讀諸如古代小說的興趣和信心。比如,在講《蜀相》時,設置三個目標:分析環(huán)境描寫及其作用,探討人物出場藝術(shù)及其效果,簡要賞析諸葛亮形象特點。環(huán)境描寫和人物描寫藝術(shù)都涉及側(cè)面烘托的手法,互相補充,有利于知識的鞏固理解。探究人物出場藝術(shù)后,接著分析諸葛亮形象的特點,學以致用,且能將主人公形象分析得更加深刻,讓學生在課堂上獲得“悅”讀的成就感。
大閱讀時代的閱讀工作是語文學習的重要支撐,一定要不斷探索,和學生一起走出一條“悅”讀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