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瑞奇
語言運用能力是初中語文教學的培養(yǎng)目標之一,即通過語文學習,學生在聽說讀寫方面具備基本技能,能夠進行初步的語言表達和交際。但不可否認的是,現(xiàn)今的語文課堂在語言運用能力的培養(yǎng)上收效甚微,很多學生能寫、能背,一讓自由表達或交流交際,就磕磕巴巴、詞不達意,語言運用能力著實令人憂慮。在發(fā)展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大背景下,語文教學要想實現(xiàn)提高學生語言運用能力的目標,該怎么做呢?
一、厚積薄發(fā):積累筑就基礎
“萬丈高樓平地起”,要想讓學生具備較好的語言運用能力,就必須要打好“地基”,即做好前期積累,只有充足的儲備、豐富的積累,才能在需要語言輸出的時候厚積薄發(fā)。積累主要包括兩方面:
一是材料積累。語言材料是語言運用的必要前提,只有“肚中有貨”,才能做到“心中不慌”“嘴上不亂”,而學生肚中的“貨”,來自于日常學習積累。教師要讓每個學生都準備好積累本,把讀書時看到的好言佳句摘抄下來,把生活中聽到的有意思、有哲理的言語記錄下來,把自己某一刻的所思所感抒發(fā)出來,隨時地翻一翻、看一看、讀一讀,為以后的語言輸出做好準備。同時,教師要定期檢查學生的積累本,督促學生用心觀察、用心積累,長此以往,學生的積累越來越豐厚,自然能夠“出口成章”了。
二是語感積累。良好的語言運用能力離不開良好的語感,而語感的形成又不是朝夕之功,乃是長期積累的結果。因而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讓學生多讀、多背誦,在反復揣摩中增強語感。例如,在教學《桃花源記》時,我就引導學生反復朗讀,先是教師范讀,學生模仿,然后讓學生在小組內(nèi)自由朗讀,最后再男生一組讀、女生一組讀,第一遍讀是強調(diào)語音、在整體上感受文章,第二遍讀要注重語流、體會文中情感,第三遍讀則要揣摩語氣、品析文章架構。這樣反復朗讀,不僅能積累語感,也能學習謀篇布局等文章架構之事。
二、循序漸進:訓練磨出素質(zhì)
語言運用能力不是憑空得來的,需要學生不斷地磨煉,因而語文教師要采用多種方法循序漸進地對學生進行語言訓練,以期能夠打磨出相應的語言素質(zhì)。具體的訓練方法有:
一是復述法,即讓學生自己組織語言復述課文內(nèi)容。例如,學完《我的叔叔于勒》后,我引導學生自己找角度對文章進行復述,既要完整無遺漏,又要貼合人物形象。學生對此非常感興趣,紛紛站在于勒、菲利普夫婦、若瑟夫的角度進行了生動形象地復述。這樣能夠借助原文語言的復述能夠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為以后的交流做好準備。
二是交流法,即利用課前三分鐘時間開展與課文主題相關的交流互動。例如在學習《致女兒的信》時,我就以“愛情”為主題,讓學生進行交流:有的同學背誦了關于愛情的古典詩詞,有的同學講述了經(jīng)典愛情故事,還有的則是表達了自己的愛情觀,更有一個同學靦腆地說出了自己陷于“愛情”的苦惱……積極的互動交流,不僅能夠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還能紓解情緒,獲得正確地引導。
三是表演法,即將課文內(nèi)容創(chuàng)造性地表演出來。例如學習《范進中舉》時,我首先引導學生分析人物的心理、動作、語言,在此基礎上挖掘人物特點和成因,然后讓學生分角色扮演文中人物,為同學們上演“一出好戲”。學生們積極準備、非常投入地表演了課文內(nèi)容,甚至還添加了一個結尾,令人頗為驚喜。這樣的表演,令學生的閱讀能力和語言運用能力都有所提升。
三、踐行有道:活動添加助力
豐富多彩的語文課外活動是提高學生語言運用能力的重要途徑,因此,教師要根據(jù)學生實際,組織各種各樣的語文實踐活動,讓學生在實踐中品味語言,在實踐中提升語言運用能力。例如,在學習《草船借箭》后,我組織學生開展了“我看三國”的主題活動,第一階段是三國知識大競猜,即讓同學們認真閱讀三國相關的書籍,了解當時的社會背景和人物資料,然后舉辦三國知識競賽,讓學生積極競猜;第二階段是三國人物大比拼,即將自己看做是三國中的某一人物,說一說自己的優(yōu)勢,比一比自己的長處,看看誰才是三國群英譜中的真豪杰;第三階段是三國歷史大暢想,如果你穿越到三國時期,你會對曹操、劉備、諸葛亮說些什么?你將做些什么,你能改變歷史嗎?這樣的主題活動勢必會激發(fā)學生的探究興趣,令他們敞開心扉,積極主動地說、激情澎湃地說、有理有據(jù)地說,語言運用能力、思維能力的提升指日可待。需要注意的是,語文課外實踐活動目標要明確,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要定位清晰、有主有次,明確“為什么舉辦這次活動、要達到什么樣的活動目標”,才能有針對性地提升學生的語言能力;內(nèi)容要貼合學生的學習心理,不能過于簡單,讓學生沒有探究的欲望,缺乏動力、情緒低落,也不能過于復雜,讓學生云里霧里、不知所措。
四、齊頭并進:說寫互相增益
聽說讀寫是相輔相成、相互影響的語文基本技能,語言運用能力的提升離不開寫作水平的提高,只有說、寫并舉,齊頭并進,才能有效增強語文基本能力,提升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yǎng)。因此,每學習一篇課文后,我都會根據(jù)課文內(nèi)容讓學生進行練筆,或是讀后感,或是擴寫、續(xù)寫、改寫,把優(yōu)秀作品和個性解讀讓學生自己讀出來,與全班同學共同探討。例如,在學習了《傅雷家書》后,我讓同學們以長輩的口吻,給自己的子孫寫一封家書,你會寫些什么內(nèi)容呢?學生們興致高昂,紛紛將自己的想法寫下來,有忠告、有調(diào)侃,有自省、有激勵,這不僅是對課文內(nèi)容再一次的深刻理解,也是對自己行為的反思,既靈活運用了語言,又達到了情感教育的目的。再如學習《我的叔叔于勒》之后,我讓同學們順著課文結尾續(xù)寫下去,看看可能會發(fā)生什么樣的故事?有的同學寫:“衣衫襤褸的于勒叔叔找到菲利普一家,發(fā)生了激烈沖突……”有的同學寫:“西裝革履的于勒叔叔走到菲利普夫婦的面前……”還有的同學寫道:“我叫若瑟夫,努力工作多年終于存夠了一筆錢,我有一個叔叔叫于勒,我想環(huán)游世界找到他……”這樣的寫作活動,不僅能夠放飛學生的想象力,也能鍛煉學生的文筆,相應地也會提升學生語言運用能力,可謂一舉多得。
總之,“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語言運用能力的提高也不是短時間內(nèi)能一蹴而就的,這就需要我們語文教師從思想上重視起來,從實踐中行動起來,在日常教學中貫徹和落實語用思想,加緊語言訓練,拓展語文教學空間,有針對性地提升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以提升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yǎng)。
作者通聯(lián):甘肅定西市安定區(qū)公園路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