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超鋼
(宜興214221)
江南水鄉(xiāng)宜興, 自古以來就是中國非常著名的產(chǎn)茶區(qū)。 唐代的時候,因為出產(chǎn)“貢茶”而名揚天下?,F(xiàn)在, 陽羨雪芽和宜興紅茶已經(jīng)雙雙成為中國國家地理標志產(chǎn)品進入千家萬戶, 成為許多茶友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佳品茗茶。 有好茶必然有好的飲茶器具,宜興特產(chǎn)紫砂壺就與宜興茗茶相得益彰,受到愛茶之人的竭力推廣和宣傳, 已經(jīng)基本普及到了千千萬萬的家庭之中。 近年來,隨著和茶文化有關的一系列器物逐漸地發(fā)展起來, 紫砂又受到了廣泛的關注,因為它的可塑性特別強,經(jīng)過紫砂藝人的雙手不僅僅可以變化出許多的紫砂壺造型, 還誕生了題材廣泛、形態(tài)各異的紫砂雕塑作品,有的作為擺件、藝術品放置于會所或家里的重要位置, 有的作為茶座雅器給品茗賞茶提供樂趣, 都充分地表達出了紫砂雕塑的美感和獨特的魅力。 人們對于美的定義不同,一千種人會有一千種不同的定義。 紫砂雕塑作為一種具有藝術欣賞價值的紫砂器物,也是風格多樣、形態(tài)多姿,它可以素面朝天、纖塵不染,也可以略施薄粉、清新淡雅,又可以渾厚雄健、蒼勁有力。 不同的作者,因為他們的文化秉賦、美學追求不同,從而產(chǎn)生了千變?nèi)f化、各具特點的紫砂雕塑作品風格。
在宜興紫砂藝術的歷史上, 取材于蓮花的紫砂壺經(jīng)典作品不勝枚舉。 在此創(chuàng)作題材的啟發(fā)之下,以蓮花為題材的紫砂雕塑也層出不窮, 盡管各自的造型設計和工藝手法各有不同, 但基本的理論基礎和藝術表現(xiàn)形式都來自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對于蓮花的意蘊和象征意義。 尤其在江南,蓮花是一種普遍的水生花卉,這里多河流湖泊,每每夏日來臨,一片一片的蓮花開得分外妖嬈,而在秋末時節(jié),蓮花凋零、蓮葉枯謝的時候,干枯的蓮蓬則展示出了別樣的美麗。宋代大詞人辛棄疾的《清平樂·村居》曾描繪了這樣一幅畫面:“茅檐低小, 溪上青青草。 醉里吳音相媚好,白發(fā)誰家翁媼?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最喜小兒亡賴,溪頭臥剝蓮蓬。 ”這是我最喜歡的生活場景之一, 其中臥剝蓮蓬的活靈活現(xiàn)讓人更加的印象深刻。 蓮蓬和蓮花一樣,都具有圣潔、清凈的象征意義,歷代的文人名士對蓮花也多有贊譽之詞,贊揚它高潔清廉、超凡脫俗的高貴品質和美好性情,這其實也是中國古代文人的自我內(nèi)心寫照和精神的寄托。
紫砂雕塑作品 “不染”(見圖1)就是一件以蓮蓬為主要藝術形象的作品, 主要表達的就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北宋理學大家周敦頤的《愛蓮說》中“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藝術形象和蘊含哲理。 這件作品的造型設計也是煞費苦心、獨辟蹊徑, 不是采用一般的蓮花表現(xiàn),而是已經(jīng)看起來干枯,桿卻還是深深扎在泥土之中的蓮蓬造型。 底座采用看起來沉積很厚的淤泥,雕塑的細節(jié)紋理和凹凸不平的表面都處理得恰到好處,又采用了夸張和抽象的藝術表現(xiàn)手法,淤泥的造型更加的立體,為蓮蓬的存在仿佛設計了一個瓶子,立體感更強,也更利于擺放和把玩欣賞。 為了突出蓮蓬的“出淤泥而不染”,蓮桿和蓮蓬采用了和淤泥不同顏色的泥料來表達, 蓮桿從厚厚的淤泥中煢煢孑立,“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上面的三個蓮蓬造型各不相同卻和諧統(tǒng)一。 朝向不一、大小不一的蓮蓬塑造的形象逼真、惟妙惟肖,上面的蓮子基本掉光寥寥無幾,在夕陽的照射下顯得有些凄涼,但卻呈現(xiàn)出別樣的殘缺之美。 綜合來看,整件雕塑作品“不染”從題材的選取、造型的設計、工藝的運用、細節(jié)的刻畫、蘊意的表現(xiàn)等方面, 都不同凡響地展示了自己的匠心獨運、別出心裁、敢于創(chuàng)新的藝術理念,而其中表現(xiàn)出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對于蓮花蓮蓬的寓意和象征,即是對于歷史經(jīng)典作品的傳承與致敬, 也是自己心中對于一塵不染精神和意境的堅定守望和充分表達。
圖1 不染
以蓮蓬的題材展示紫砂雕塑的魅力所在, 就是希望能用更加簡單和純粹的表現(xiàn)形式,把清新的、純粹的、高潔的蓮蓬神態(tài)和精神雅韻呈現(xiàn)出來,心無旁騖地把“不染”的境界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從而帶給大家耳目一新的視覺享受和心靈感悟。 “蓮葉何田田”的水鄉(xiāng)江南深深地影響了我, 也讓我有機會用紫砂的形式來充分表達出對于江南的熱愛。 在今后的紫砂藝術的道路上,我將繼續(xù)不斷前進,就像紫砂雕塑作品“不染”所蘊含的意境一樣純粹,用心感悟、專心創(chuàng)作,希望自己可以塑造出更多、更好的作品來傳承和發(fā)揚紫砂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