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惠康
進入新時代,為了破解癥結,落實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2017年8月教育部加強頂層設計,印發(fā)了《中小學德育工作指南》(下簡稱《指南》)。如何落地,經過一學年來實踐,筆者提出學校德育工作開展需要“頂天立地”。文中的“天”是指《指南》,“地”是指本土的德育資源?!绊斕臁保褪且酝浮吨改稀返膬热莺途?“立地”,就是要貼近本土實際,緊接地氣,落實落細落小德育工作要求。
怎么頂,如何立,作者認為需從三方面入手。
一、知天高地厚
德育工作需要因時而進、因勢而新?!吨改稀肪褪切聲r代德育工作的風向標,如何發(fā)揮好《指南》“指南針”的作用,前提條件就是要知天高地厚,因為只有知天高地厚,才能有的放矢。這就需要我們做好學習和調研。
1.深學習,知天高?!吨改稀烽_篇寫到,著力構建方向正確、內容完善、學段銜接、載體豐富、常態(tài)開展的德育工作體系,其內容包括一個體系、兩個結合、三個關鍵點、四個基本原則、五項主要內容和六大實施途徑,是集系列相關政策核心內容于一身的綜合文本,且在目標和內容上有很強的關聯性、銜接性,是一個有機整體,是經過層層調研、研究、論證,修訂完善的權威性指引文件。所以,《指南》這個“天”到底有多高,需要我們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去深讀,吃透其內容,領悟其精神,只有真正掌握這個“天”的高度,才能保證德育工作不偏離軌道。因為只有你認真研讀,你才會找到新時代我們要“培養(yǎng)什么人、怎樣培養(yǎng)人和為誰培養(yǎng)人”的答案,你才能把握好中小學德育工作的根本性質和價值方向,才能更加科學全面地指導德育工作開展,才能更好地引領學生成長、成人和成才。
2.大調研,曉地厚。俗話說:知己知彼,百戰(zhàn)不殆。德育工作同樣如此,看透了“天”,還需了解“地”,要知區(qū)域、學校所擁有的德育資源,這樣你才能知道你可以在哪塊地上播撒你的德育“種子”。筆者認為需知三情:一是域情。要了解當地有哪些民俗風情,有哪些德育教育基地和資源,比如我們江門有 “華僑文化”“排球文化”“紅色文化”等,這需要學校將這些資源化為德育工作財富,為學校、德育工作者所用;二是校情。每所學校有他自己的發(fā)展歷史,有他自己的故事。這需要學校去提煉為精神,轉化為德育資源,并運用到德育工作的日常,這樣既能讓學生感到親切,又能激發(fā)學生的愛校情懷;三是學情。像文化課一樣,德育教育也需要因材施教,分層教學。雖然目前是實施就近免試入學,義務階段校與校的差異縮小,學生整體素質相差不大,但有的學校外來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多,有的學校少數民族學生居多,有的學校留守兒童多,這就需要我們深入了解,制定詳細的德育工作計劃,對“癥”下藥。如某區(qū)針對洋留守兒童多,開展關愛“洋留守兒童”專項活動,就取得了很好的教育效果。另外,初中、高中學校,學生的差異性凸顯,自控力,自覺力存在太多不同,因此老師要到課室、食堂、宿舍、運動場等地方深層次了解,多方位探尋解決之道,摸清學校德育脈搏,掌握學生實情,把握育人規(guī)律,找準破解育人難題的對策,指引德育實踐朝正確方向前進。
二、重天地對接
要想落地開花結果,還需重視天地對接,必須將《指南》內容與本土資源,學校資源有機結合,做到天衣無縫,才能真正發(fā)生“化學反應”,彰顯德育實效。
1.內容對接?!吨改稀穼W校德育工作做出了細致、全面的頂層設計。但如何結合學校的實際將文件精神落地,這就到了“八仙過海各顯神通”的時候了,這就需要學校思考。比如:《指南》有一項重要的內容,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24個字”從國家、社會、個人三個層面作了要求,那么學校該用什么載體來詮釋,更能讓學生入腦入心,實現知行合一。如素有中國第一僑鄉(xiāng)的臺山,就有它得天獨厚的載體——臺山人精神,可以將核心價值觀與“臺山人精神”有機結合。另外,學校層面也有出彩的表現,如某中學依托學校創(chuàng)辦人——著名華僑伍舜德先生,打造“善文化”德育教育,大力弘揚伍老先生的大善精神,這就是與核心價值觀實現完美對接一個很好的典范。
2.方法對接?!吨改稀分忻鞔_提出了“課程育人、文化育人、活動育人、實踐育人、管理育人、協同育人”六大途徑和方法。德育方法對接關鍵是加強德育工作的改革與創(chuàng)新,就是要求德育工作者在充分理解科學、抽象、有效的德育原則和方法的基礎上,運用教育想象力對這些概念化的德育方法進行情境適應性的改造和加工,使到學生更容易從中受到教育,提升道德認知,付諸道德行動,不斷完善人格。筆者擔任班主任時,了解到學生喜歡唱歌、愛表現自我,于是每逢學生過生日,在堂前3分鐘上,組織學生主動獻唱或邀請同學獻唱慶祝生日,而后班里學生總打聽同學生日,并會主動準備歌曲獻唱,后來全班還為筆者辦了生日會,看似嬉戲小活動,但班級凝聚力增強了,師生情、同窗情加深了。這就是寓教于樂、寓德育于生活、寓大道理于小活動。再拿協同育人來說,如何構建學校、家庭和社會三位一體教育體系。比如學校開展道德講堂時,可以邀請家長、有關部門參加,通過儀式感很強的教育活動、場上場下互動等,讓與會人員在活動中受到熏陶、收獲感動、升華道德。一句話,方法對了,事半功倍。
3.過程對接。品格形成不可能一蹴而就,人格培養(yǎng)亦不能一味蠻干。俗話說,十年樹木百年樹人,育人是一個慢的工程,育人過程對接其實就是要確保德育工作序列化,在不同的學段需要給予不同的教育,但是又不能脫節(jié),要做到你中有我,我中你有有機銜接,并且需要做到縱橫對接。如養(yǎng)成教育,小學一年級和初中一年級的教育內容以及方式肯定不同,但是肯定不能說小學一年級開展了養(yǎng)成教育,到了初中就無需開展了,這明顯不科學,因為人在每個年齡段,處在環(huán)境不同,社會對你的要求也不同,所以德育工作是一項系統(tǒng)工程,環(huán)環(huán)相扣,不斷循序漸進的過程。不像工廠生產零件,確定了一個標準,可以無限復制,一勞永逸。再比如,理想教育,我們都有體會,可能你在一年級的時候你的理想是當一名警察,或者人民教師,但是到了初中、高中,真正對這些職業(yè)有了一定了解后,或許你會更加堅定你的選擇,但也有可能你會另作追求。
三、求天地融合
在實現了“天地對接”之后,如何使得效果更上一層樓,升華到一個新高度,這就需求天地融合。筆者認為天地融合的最高境界就是理念融合,理念達成一致,知行才能合一,才能久久為功。
《指南》的目的就是要為全國中小學德育工作做指引,促進德育工作專業(yè)化、規(guī)范化,增強實效。然現在大部分學校仍然是處在一個完成任務式的德育工作狀態(tài),上級文件要求做什么就跟著做什么,然后就是根據節(jié)日開展一些年復一年,毫無新意的德育活動,完全不注重實效。要想真正融合,德育工作還要與學校的理念、辦學特色有機融合,只有將他們有機融合了,才能久久為功。要強化規(guī)劃,要根據國家《中小學德育工作指南》,結合學校實際以及學生身心成長特點、目標任務等系統(tǒng)規(guī)劃德育課程,做好學校的德育工作指南,使學校德育工作更加系統(tǒng)化、序列化、高效化。為什么?一個學校的辦學理念,是經過校領導、老師們共同決定的,也就是說在老師們的心中有了共識,我們應該這么做,應該跟校長一起朝著這個方向努力,心在一塊了,事就成功一半了。因此,在德育實踐中,需要學校結合校情制定德育系列化方案,將不同學段、同一學段的不同時期、同一德育目標的不同層次等的德育目標、過程進行有機融合和銜接,層層推進,如同種植樹木那樣,播種、施肥、培育,促使不斷發(fā)展壯大,最終開花結果。這樣既解放了班主任,節(jié)省了班主任的時間,也提高了學校的工作效率。
總之,開展學校德育工作需要“頂天立地”?!绊斕臁狈侥苤艺\于黨和國家的教育事業(yè);“立地”才能辦出人民群眾更滿意的教育。
責任編輯?龍建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