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晨耀 ,張靜怡 ,張 旭 ,申 文 ,鄭舒月 ,譚可欣 ,姜雪嬌 ,崔慧娟
(1.北京中醫(yī)藥大學,北京 100029;2.中日友好醫(yī)院 中西醫(yī)結合腫瘤內(nèi)科,北京 100029)
表皮生長因子受體抑制劑(EGFRIs)相關痤瘡樣皮疹在不同患者、不同階段表現(xiàn)出風熱、濕熱、熱毒、氣虛、陰虛、血瘀等不同證候[1],但內(nèi)在發(fā)病機制是一致的,根據(jù)“辯證求因,審因論治”的原則,診療前應對病因予以分析。
以中醫(yī)思維觀之,一方面“皮膚角化失常、正常結構紊亂,附屬腺導管開口堵塞”,皮膚的功能和結構受到破壞,引起營衛(wèi)失和,腠理失致,導致皮疹,汗液、油脂分泌紊亂,無法正常排出,氣血壅滯脈道不通,內(nèi)風由生,故瘙癢,此病理過程可歸納為“膚表郁滯”;另一方面“炎性因子浸潤、致病微生物增殖”,氣血津液郁于膚表,聚而化火,再兼衛(wèi)氣散亂,外邪乘虛而入、蘊于肌腠,膿皰形成的同時,往往伴口苦、小便黃等內(nèi)癥,此過程可歸納為“濕熱蘊生”,正如《素問·離合真邪論》所言:“邪氣復至,而病益蓄”。根據(jù)“郁則發(fā)之、滯則行之、濕則燥之、熱則和之”的治療原則,將治法進一步明確為祛風解表、清熱燥濕,依此治法自擬“止癢平膚液”,主要成分為黃芩、馬齒莧、苦參、白鮮皮,煎湯濕敷于患處,具有治療皮疹、緩解瘙癢的功效,對于一、二代EGFRIs類靶向藥導致的痤瘡樣皮疹有效率為90.1%[2]。
患者女性,68歲,2016年5月因咽部不適,行胸部CT示右肺上葉占位,于中國醫(yī)學科學院腫瘤醫(yī)院行CT引導下穿刺,病理回報:肺腺癌?;驒z查未見敏感突變,未手術。2017年開始間斷化療“培美+卡鉑”8次,2018年6月復查胸部CT,評效進展,行帕博麗珠單抗治療2次,2018年9月頭顱核磁提示腦轉移,后行頭部放療10次,2019年3月復測基因:EGFR20外顯子插入突變。2019年4月開始口服波奇替尼(Poziotinib),服藥1個月后逐漸出現(xiàn)皮疹,且隨用藥時間延長而加重,口服米諾環(huán)素緩解不明顯。
2019年6月27日就診于我院中西醫(yī)結合腫瘤科門診。初診訴全身紅疹,瘙癢,伴口干、口腔潰瘍,鼻部易出血,睡眠質量較差,飲食可,腹瀉。查體:全身多發(fā)皮疹,以頸后、雙手、雙腿為著,顏色嫩紅,質軟,散見膿頭,MASCC分級為 3B[3](圖 1~3,見封底),舌質黯,苔少,脈弦澀,辨證為“表郁濕熱、陰虛血瘀”,以“解表清熱,滋陰活血”為治則,開立外用及內(nèi)服方劑各7劑。外用方為“止癢平膚液”化裁:黃柏 30g、凌霄花 30g、馬齒莧 30g、黃芩 10g、秦艽10g、紅景天20g,水煎液浸潤無紡布,敷于患處2~3次/d,每次20~30min;內(nèi)服方治以健脾益氣,少佐清熱化濕。具體方藥為:雞內(nèi)金15g、生山楂 15g、人參葉 12g、紫芝 6g、升麻 10g、白芍 30g、甘草 10g、大棗 20g、黃柏 10g、苦參10g、鹽車前子 10g、茯苓 15g、炒薏米 20g、石榴皮 30g。2019年 7月4日,患者復診,自訴服藥后皮膚瘙癢癥狀明顯減輕,口干緩解,二便調(diào)。查體:皮疹較前平復,紅腫減退,頸后、手部改善明顯(圖 4、5,見封底),舌質紅,苔少,脈弦。辨證同前,治則同前,守方繼進,復予外用、內(nèi)服方各7劑。2019年7月11日復診,瘙癢癥狀完全消失,睡眠質量提高,精力較前改善明顯。查體:皮疹基本消退,僅雙腿余少量紅斑(圖6,見封底),停用中藥,囑不適隨診。2019年8月13日隨訪,訴皮疹癥狀消失,未復發(fā),無明顯不適。
圖1 、2、3 頸后、手部及下肢皮疹,顏色嫩紅,質軟,散見膿頭。
圖4 、5 用藥1周后復診,頸后及手部皮疹明顯消退。
圖6 用藥2周后復診,皮疹基本消退,僅雙腿余少量紅斑。
波奇替尼相關皮疹尚無中醫(yī)藥治療先例,此例患者皮疹僅稍凸起于皮膚,顏色嫩紅,質地較軟,膿頭較少,狀若熱入營血之斑疹,提示濕熱郁表,但邪實不著,仍以正虛為本;脈弦澀、舌質黯提示氣滯血瘀;口干、口腔潰瘍、睡眠質量較差、苔少提示肝腎陰虛,綜合辯證為“表郁濕熱、陰虛血瘀”,遂以“解表清熱,滋陰活血”為治則,開立外用及內(nèi)服方劑。
患者以陰虛內(nèi)熱為著,膚表風、濕、熱邪相對較輕,故而外用藥保留止癢平膚液原方中的黃芩、馬齒莧,而去苦參以減藥力,將白鮮皮改為凌霄花,以祛風行氣、涼血化瘀,再加秦艽祛風通絡、清熱滲濕,紅景天健脾益氣、活血化瘀,諸藥合用,取“治風先治血,血行則風自滅”之意,膚表之氣血得以歸化,氣血和利,膚表暢爽,皮疹自消。內(nèi)服藥中,雞內(nèi)金、生山楂健脾養(yǎng)胃活血,人參葉、紫芝、升麻助陽益氣安神,白芍、甘草、大棗酸甘化陰,養(yǎng)血斂陰和中,黃柏、苦參清熱燥濕,鹽車前子、茯苓、炒薏米、石榴皮化濕止瀉,與外用方相配合,扶正以祛邪,正安則邪無可乘之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