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平 石秀菊
摘要 以大腸桿菌合成人的胰島素為主題情景,通過構建限制酶切割出基因和質粒的模型教具、構建DNA連接酶連接基因和質粒的模型教具、構建重組質粒導入大腸桿菌的模型教具,引導學生體驗“基因工程的過程”。培養(yǎng)學生學習興趣,訓練學生的動手能力,利用形象思維促進抽象思維能力提升,
突破教學難點,培養(yǎng)學生的理性思維,促進學生科學思維的發(fā)展。
關鍵詞 模型教具 基因工程 課堂教學? ? ???? 中圖分類號 G633.91
文獻標志碼 B
“基因工程”是滬教版教材高中生物科學第二冊第六章第三節(jié)的重要內容。其中,基因工程的概念、基本步驟、3種工具的名稱和作用、轉基因技術的應用和安全等是學業(yè)水平考試的重點之一。因為基因工程過程非常抽象,學生無法完成實驗體驗基因工程的過程,容易出現(xiàn)模棱兩可,難以理解的情況。在教學過程中,常發(fā)現(xiàn),學生困惑于基因工程中限制酶如何識別DNA序列,如何切割出基因和切割質粒等問題;不明白質粒與目的基因重組的過程,即DNA連接酶的作用原理;想知道導入后為什么需要進行篩選,不理解基因工程的原理內涵......教師利用構建物理模型教具,在課堂教學中引導學生模擬基因工程的過程,基于認識、構建、應用的過程,從而將抽象復雜的知識轉化為具體形象的知識。學生基于活動體驗基因工程的過程,更好地理解基因工程的原理,訓練理性思維,促進科學思維的發(fā)展。
1課前準備
1.1材料用具準備
軟磁貼(有磁性,可裁剪),彩紙,雙面膠,剪刀,訂書機,鉛筆等。
1.1.1構建模型準備
1用AdobePhotoshop繪制出含人胰島素基因(目的基因)的DNA片段模型(圖1,紙質,長度為A4紙長),質粒模型(圖2,紙質,長度為A4紙長),大腸桿菌模型(圖3,紙質,A4紙大小)。前兩個模型上的陰影部分表示限制酶識別序列,切割位點以↓表示(G↓AATTC)。
2打印模板并貼在軟磁貼上,將質粒序列粘成環(huán)形,完成模型制作。由于用量較大,教師可在課前先指導學科興趣小組的學生裁剪好模型。
2教學活動
在課堂教學實踐中,發(fā)現(xiàn)不少學生對“基因工程”的過程很感興趣,經常提出以下問題:限制酶是如何切割出人胰島素基因(目的基因)的?限制酶切割質粒和切割出基因是一個原理嗎,DNA連接酶是怎么將人胰島素基因(目的基因)與質粒連接上的?進行篩選的原因是什么呀?基因工程成功的標志是什么?為什么微生物能合成人的蛋白質?這合成的蛋白質直接拿來能用嗎?......。教師通過精心設計適切的模擬探究活動,引導學生思考問題,分析、討論、交流,從而揭示基因工程的原理,復習鞏固所學知識,促進科學思維的發(fā)展。
2.1構建限制酶切割出基因和質粒的模型教具
教師給每位學生發(fā)放一份工具包(剪刀一把,雙面膠一卷,含人胰島素基因的DNA片段模型3份,質粒模型3份,大腸桿菌模型3份)。
學生活動1:首先引導學生結合教材的例子,分析限制酶EcoR I是先特異性識別GAATTC,讓后在G和A之間將DNA切開。學生角色扮演,體驗EcoRI切割出目的基因的過程(圖4)。
學生活動2:學生扮演EcoRI,嘗試去切割質粒(圖5)。
教師設問,引導學生思考:為什么限制酶EcoRI除了可以切割出目的基因,還能切割質粒?從而引導學生思考分析質粒的本質(閉環(huán)狀DNA分子),歸納出基因工程的原理之一:都是DNA分子。
設計意圖:學生進行角色扮演,體驗限制酶作用過程:分別完成含人胰島素基因(目的基因)的DNA片段的識別和切割,獲取人胰島素基因(目的基因)和完成質粒的識別和切割過程。這樣使學生真正理解限制酶的作用原理,自發(fā)內化生成基因工程的原理,訓練了學生的動手能力,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實踐感悟:學生能夠記住限制酶作用原理是特異性識別并切割DNA分子,但未必能理解其內涵。例如給出具體DNA序列片段時,不少學生會遇到的問題:該限制酶是否能切割該DNA序列?如果可以,又該如何切割?教師利用限制酶切割出基因和質粒的模型教具,給學生展示正確的模型教具,概述構建的步驟:識別GAATTC序列,切割GA之間的鍵,鉛筆畫出切割路徑后用剪刀剪切。由此使學生真正理解限制酶的作用原理。
2.2構建DNA連接酶連接基因和質粒的模型教具學生活動3:實驗室中,大量地被限制酶切割出的目的基因與切割的質粒片段混合在一起,讓其隨機重組。4個學生為一個小組,將切割出的目的基因和切割的質粒放在一起,混勻。自己的雙手扮演DNA連接酶,隨機去取,合作完成重組過程。學生探究在3min內最多可以形成多少種組合(圖6)。做得最快、種類最多的小組進行展示,著重介紹重組的類型及連接方式,尤其是人胰島素基因(目的基因)與質粒重組的情況。教師進而引導思考:氫鍵是如何連接的?連接過程遵循什么原則?思考歸納出基因工程的原理之二:遵循堿基互補配對原則。
設計意圖:板書或幻燈片不能形象地將抽象的知識生動形象地表達,更難讓學生參與體驗。而構建模型教具不僅僅讓學生體驗DNA連接酶將人胰島素基因(目的基因)與質粒連接進行重組的過程,理解基因工程的原理;教師進一步引導學生思考重組的過程是隨機性的,使學生得出重組的類型會有多種情況,并成功構建出模型,利用形象思維促進抽象思維能力提升,突破教學難點。同時也為篩選過程埋下伏筆。
實踐感悟:DNA分子的斷裂涉及到堿基之間的氫鍵斷開,磷酸與脫氧核糖之間的化學鍵(磷酸二酯鍵)斷裂。反之,要將DNA連接,必須將這兩個化學鍵連接。DNA連接酶的功能就是將斷裂的DNA分子連接,但該酶作用在哪里,是連接堿基之間的氫鍵還是連接磷酸與脫氧核糖之間的化學鍵,學生不是十分清楚。教師通過構建DNA連接酶連接基因和質粒的模型教具,尤其是讓學生隨機構建多種重組類型的模型,并讓學生展示模型,說明如此構建的理由。學生不難思考得出只要黏性末端能夠遵循堿基互補配對原則,DNA連接酶就能將磷酸與脫氧核糖之間的化學鍵(磷酸二酯鍵)連接,即能夠成功連接(構建模型)。這樣,學生不僅理解DNA連接酶的作用原理,深入理解基因工程的原理,而且能有效訓練學生的理性思維,促進科學思維的發(fā)展。
2.3構建重組質粒導入大腸桿菌的模型教具
學生活動4:學生思考并展示多種組合的環(huán)形DNA“導入”大腸桿菌中的模型(圖7),并思考:哪種情況是屬于基因工程過程所需要的?如果需要將其與其他可能的情況進行分離,需要什么過程?
設計意圖:學生體驗完成重組質粒導入受體細胞的過程,理解導入過程可能出現(xiàn)的多種情況,只有重組質粒導入受體細胞才是基因工程所需要的結果,因此需要進一步操作。這樣為篩選步驟的學習埋下伏筆。
實踐感悟:人胰島素基因(目的基因)和質粒隨機的各種組合是否都能導入大腸桿菌(受體細胞)?如果可以,導入時可能出現(xiàn)的各種情況有哪些?學生容易忽略上述問題,更少學生能深入思考。教師通過構建重組質粒導入大腸桿菌的模型教具,生動形象地讓學生參與不同類型的重組質粒導入大腸桿菌的過程,主動思考導入的各種情況,深入分析需要篩選的原因,有效地促進學生科學思維的發(fā)展。
2.4應用構建的模型教具,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學生通過構建模型教具的過程,已經理解基因工程的過程和原理。那么,判斷基因工程成功的依據是什么?可利用教材抗蟲棉的例子,設問如何判斷抗蟲棉的轉基因技術是否成功?蟲子的存活與否就可以判斷。通過情境知識的遷移,學生能認識大腸桿菌合成人胰島素即為大腸桿菌轉基因技術的成功。教師進一步追問:大腸桿菌是原核生物,卻能合成人(真核生物)的胰島素蛋白,這說明了什么?此時,學生可能出現(xiàn)思維上的卡頓,教師需要給一定的“小臺階”,可再追問:回憶基因指導蛋白質合成的過程?引導學生思考答出轉錄和翻譯過程,回憶轉錄的產物和mRNA在翻譯過程的重要作用。最后,教師提問既然大腸桿菌能合成人的胰島素蛋白,說明了什么?學生自然就能分析出因為密碼子相同。教師引導學生分析歸納出基因工程的第三個原理:所有生物共用同一套密碼子。
教師提出問題:大腸桿菌合成的人胰島素蛋白能直接拿來用嗎?引導學生分析出因為大腸桿菌沒有內質網、高爾基體等復雜細胞器,無法完成蛋白質的加工。理解大腸桿菌合成人的胰島素蛋白存在需要進一步加工的缺點。教師追問:如何改進?引導學生分析推理出將大腸桿菌改用為酵母菌為受體細胞即可。
設計意圖:教師基于模型教具的應用,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推理分析出基因工程成功的標志及基因工程的原理。
實踐感悟:雖然學生對于篩選步驟的具體操作方法很感興趣,但因為本課時是合格性考試的復習課,所以詳細篩選的相關知識并不在此時介紹。但學生必須知道基因工程成功的依據,真正理解基因工程的第三個原理。教師利用構建的模型教具,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層層深入,逐步剖析,引導學生思考推理,尋找出答案。促進了學生科學思維的發(fā)展。
3教學反思
本節(jié)課以大腸桿菌合成人的胰島素為主體情景,摒棄傳統(tǒng)的講授式為主的課堂教學形式,適切地利用構建模型教具,引導學生在活動操作中體驗知識過程,促進科學思維的發(fā)展。小組合作、探究學習完成活動任務,學生參與活動的積極性很高。同時,在真實的教具剪切的體驗過程中,增強了學生對抽象的生命過程理解。但幾次教學實踐后,發(fā)現(xiàn)幾個問題,給出如下建議:
1課堂時間緊張,建議模型設計上進行優(yōu)化,例如將GAATTC序列設置好陰影背景,方便學生快速找到。教師指導學生構建模型時一定要步驟明確,設問注意指向明確等,以節(jié)省時間、提高效率。
2教師指導學生構建模型的策略可以多樣化,可以單獨分析,可以小組合作,可以鼓勵效率高能力強的學生幫助周圍的同學等,豐富課堂形式。
3評價學生的形式可以多樣化,除了教師對學生的點評,應該鼓勵學生展示自己的成果,評價自己的成果,也可以是學生評價學生的成果等,讓不同層
次的學生在課堂上得到發(fā)展。
參考文獻:
[1]普通高中生物學課程標準(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1.
[2]戴赟,黃建書,劉鍵.基于模型建構的“基因工程”一節(jié)的高三復習教學設計[J].生物學教學,2017,42(3):3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