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曉蔚
陳士榘,湖北荊門人,1909年生。1927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同年轉入中國共產黨。曾任紅一軍團師參謀長、陜北紅三十軍代軍長,八路軍第三四三旅參謀長、晉西支隊司令員、第一一五師參謀長、濱海軍區(qū)司令員,新四軍兼山東軍區(qū)、華東軍區(qū)和華東野戰(zhàn)軍參謀長,第八兵團司令員,華東軍政大學副校長、軍事學院教育長,工程兵司令員、特種工程指揮部司令員兼政治委員,中共中央軍委委員、顧問等職。參加了中央蘇區(qū)歷次反“圍剿”和長征,率部參加廣陽、贛榆、營縣、宿北、魯南、萊蕪、孟良崮、洛陽、開封、淮海、渡江等戰(zhàn)役戰(zhàn)斗。他胸懷全局,多謀善斷,果敢堅決,善于攻堅,為工程兵和國防工程、“兩彈”基地工程建設做出了巨大努力。1955年被授予上將軍銜。今年是陳士榘上將誕辰110周年,謹以此文紀念這位為新中國國防建設作出貢獻的開國將軍。
出任工程兵司令員
1952年9月18日,正在解放軍軍事科學院擔任教育長的陳士榘調任解放軍工兵司令員。陳士榘到任時,工兵領導機關剛剛建立,人員少,任務重,困難多,機關、部隊都有一些亟待處理的問題。他針對工兵領導機關新組建的情況,統(tǒng)籌安排各項工作,重點是盡快健全兵種機關,以領導全軍工兵部隊開展正規(guī)化、現(xiàn)代化建設。
12月26日至1953年1月7日,工兵召開第一次軍事訓練會議,陳士榘在會上作工兵建設報告。他強調全軍工兵部隊要認真貫徹軍委軍事訓練方針,改變戰(zhàn)爭年代的訓練狀況,實行統(tǒng)一的正規(guī)訓練,全面打好專業(yè)技術戰(zhàn)術基礎,提高部隊的戰(zhàn)斗工程保障能力。會議確定工兵軍事訓練以野戰(zhàn)工兵部(分)隊為主要對象,以專業(yè)技術戰(zhàn)術為重點,以提高戰(zhàn)役戰(zhàn)斗工程保障能力為主要目標。為適應正規(guī)訓練的需要,工兵司令部頒發(fā)了全軍工兵部(分)隊軍事訓練大綱,翻譯出版了《軍用道路》《爆破》《野戰(zhàn)筑城》等教范教令。建筑部隊和擔負施工任務的野戰(zhàn)工程兵部隊(包括隊屬工兵),貫徹施工結合訓練的原則,軍事訓練進入一個新的階段。
9月21日,陳士榘經過大量調查研究,并參照蘇軍工兵建設經驗,與副司令員李迎希、副政治委員黃志勇共同向中央軍委報告,提出將28個工兵團按照任務區(qū)分為工程工兵團、舟橋工兵團、建筑工兵團三種性質的部隊,工程工兵團擔負構筑指揮所、搶修道路橋梁、設置和排除障礙物的任務,舟橋工兵團擔負保障部隊克服江河障礙的任務,建筑工兵團擔負構筑技術復雜的坑道、永備工事和主要道路橋梁的任務。23日,中央軍委副主席彭德懷簽署同意并報請毛澤東批準。這一方案的實施,使工兵部隊的編制和分工更為科學,在提高全軍工兵部隊專業(yè)技術和戰(zhàn)術水平、有計劃地裝備和使用部隊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工兵領導機關成立初期,根據(jù)中央軍委關于開辦正規(guī)院校,為部隊現(xiàn)代化、正規(guī)化建設培養(yǎng)德、智、體全面發(fā)展的合格人才的指示精神,先后以中南軍區(qū)工兵學校(前身為東北工兵學校)及華北軍區(qū)工兵教導大隊為基礎,組建了長沙高級工兵學校;以華東軍區(qū)工兵第三團及特科學校工兵大隊為基礎,組建了南京工兵學校。長沙高級工兵學校,學員主要是部隊連營干部和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青年學生,著重學習合同戰(zhàn)術、專業(yè)基礎理論和工兵戰(zhàn)術、培養(yǎng)工兵中級指揮員及參謀、教員。南京工兵學校,重點培養(yǎng)具有專業(yè)水平的工兵初級指揮員。陳士榘曾擔任軍事院校領導,對教育訓練工作熟悉,他到工兵任職后,對工兵院校建設很重視,親自主持院校工作會議,審批教育訓練大綱,有時還到課堂聽教員講課,到現(xiàn)場指導演練。陳士榘認為,工兵初建急需大批有文化知識的人才,應通過建立更多的學校,培養(yǎng)提高廣大基層干部的文化素質。他和其他領導帶領工兵機關有關人員,深入調查研究,積極創(chuàng)造條件,并爭取軍委總部的同意和支持,積極進行建立新院校的工作。在他領導下,工兵(工程兵)在江蘇無錫開辦了工兵文化速成中學,將北京軍區(qū)第三文化學校改建為工程兵預備學校,將吉林工兵訓練基地擴建為工程兵技術學校,將昆明軍區(qū)第十速成中學改為工程兵第二預備學校。這些院校的建立,在為部隊培養(yǎng)人才方面發(fā)揮了重要作用。
1954年5月,中共中央軍委批準陳士榘關于工兵機關編成的報告,正式頒發(fā)工兵機關編制表。工兵機關設司令部、國防工程建筑部、干部部、器材部、政治委員辦公室和工兵雜志社。
1955年8月11日,中共中央軍委決定工兵改稱工程兵。陳士榘任工程兵司令員。1960年11月,總參謀部、總后勤部批準陳士榘和政治委員黃志勇的報告,成立工程兵后勤部。從此,工程兵領導機關三大部均告成立,各部領導干部先后配齊。
1964年6月10日,總參謀長羅瑞卿在接見工程兵參謀長譚善和時,要求工程兵做好軍事訓練的匯報表演,屆時毛澤東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將觀看表演。陳士榘等聽取譚善和的匯報后,決定立即組織力量,做好準備。在準備階段,陳士榘深入作業(yè)現(xiàn)場一絲不茍地檢查和指導,要求全體人員嚴格要求、嚴格把關,確保質量。
6月16日17時許,毛澤東、劉少奇、朱德、鄧小平、董必武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各中共中央局、各省市自治區(qū)黨委第一書記、中共中央軍委、三總部以及中央、國家各部委領導,在羅瑞卿、陳士榘陪同下,來到群山環(huán)抱的十三陵水庫表演現(xiàn)場觀看表演。
工程兵匯報表演有“對空拋射手榴彈”“水雷”“火障礙”等12個項目。“火障礙”表演開始,在檢閱臺正前方的水面上出現(xiàn)兩道烈焰騰空的火墻;接著“水雷”爆炸,數(shù)根水柱沖天而起;“對空拋射手榴彈”,空中頓時火光閃閃,像天女散花一般,出現(xiàn)無數(shù)白色和黑色的煙云。由此構成了立體的空中殺傷區(qū)。毛澤東、劉少奇等黨和國家領導人,仔細觀看每一個表演項目,連聲稱好。在觀看表演中,朱德高興地對陳士榘等工程兵領導說:工程兵這些年發(fā)展很快,工程兵能打空降,歷史上還沒有先例,國外也沒有,工程兵已經成為合成軍隊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現(xiàn)代戰(zhàn)爭不能缺少的兵種。朱德還勉勵陳士榘等工程兵領導,要努力把工程兵建設好。
組織國防工程和
“兩彈”基地工程建設
1952年8月,中共中央、中央軍委針對美國陳兵臺灣、入侵臺灣海峽,并在中國東南、西南周邊地區(qū)建立軍事基地,威脅中國安全,臺灣國民黨軍也經常竄犯騷擾東南沿海地區(qū)的嚴峻態(tài)勢,作出了大規(guī)模建筑國防工事的決定。10月,毛澤東簽發(fā)設防命令指出:在沿海的戰(zhàn)略要地和主要作戰(zhàn)方向,有計劃、有步驟地建筑永久性的國防工事,已成為國防建設的重要任務。1953年7月,中央軍委下達關于加強海邊防戰(zhàn)備的指示,要求華東、中南、西南各軍區(qū)的海邊防部隊提高警惕,加強戰(zhàn)備,在重要島嶼和海邊防要點修建堅固工事。從此,揭開了中國有史以來大規(guī)模國防建設的宏偉篇章。
工程兵承擔工程建設的組織計劃、勘察、設計、器材供應、施工和技術骨干的培訓任務。陳士榘懷著強烈的使命感,全身心地投入到國防工程建設中去。1952年以后,陳士榘曾多次陪同國防部部長彭德懷前往沿海實地踏勘。在勘察之前,陳士榘指派軍事建筑部勘察、計劃、設計部門的領導到預設防區(qū)調查研究,要求他們會同軍區(qū)作戰(zhàn)部人員到實地校正地圖(因軍用地圖大都是國民黨軍30年代繪制的,錯誤較多),供首長圖上作業(yè),較準確地標示設防地域;實地調查有無敵登陸的情況,如有,需搜集其登陸時間、地點和作戰(zhàn)規(guī)模等資料;勘察設防區(qū)域陸地、灘頭、海域等情況,提出設防區(qū)選點定位的初步設想。陳士榘掌握第一手資料后,根據(jù)不同地域的情況,及時提出了自己對沿海設防的看法和建議。
1953年上半年,陳士榘兼任部長的軍委軍事建筑部連續(xù)三次召開由各大軍區(qū)和志愿軍工兵指揮部等單位領導參加的國防工程會議。在第一次國防工程會議上,陳士榘主持會議并傳達了中央軍委關于建筑國防工程的指示和“重點設防”“重點守備”的設防方針。會議確定了“先重點、后次要,先前沿、后縱深”的設防程序,取得經驗,全面推廣,并提出了訓練部隊、培訓干部等具體要求。在第二次國防工程會議上,他進一步明確了以坑道為主,結合掘開式工事的建筑原則。這些設防方針、原則,使全軍工程兵部隊在思想上、組織上、技術上為開展大規(guī)模施工作了準備。
經過一年多的籌備,從1954年初開始,國防工程建設首先在沿海設防地區(qū)展開,主要是修筑防御陣地。2月,陳士榘主持軍事建筑部召開第四次國防工程會議,明確國防工程建設按國家經濟水平規(guī)劃與部署。8月,陳士榘審批簽署軍事建筑部向全軍施工部隊頒發(fā)的計劃統(tǒng)計工作的幾項規(guī)定。這些規(guī)定的實施,使國防工程建設逐步走向正規(guī),保證了施工有計劃有步驟地進行。
1955年2月21日至3月2日,陳士榘主持軍事建筑部召開全軍第五次國防工程會議。與會人員聽取了關于國防工程防原子、防化學問題的講課。總參謀長粟裕到會作重要講話,強調“國防工程建設應以防原子著眼,適當?shù)丶訌姾透纳乒な隆?。?jù)此,陳士榘和軍事建筑部副部長徐德操多次組織部隊研究試驗,重新設計,增加陣地工程防原子、防化學、防細菌的防護措施。經過十幾年的艱苦奮斗,全國主要設防地域均構成了較為完整的核心陣地與前沿支撐點相結合的環(huán)形防御體系,基本上達到了長期堅守、獨立作戰(zhàn)、有效殲敵的要求。
8月,人民解放軍首項大型指揮防護工程建設開工。中共中央、中央軍委對這項工程非常重視,專門組成了工程委員會,總參謀長粟裕任主任。為保證工程順利進行,陳士榘和徐德操及工程兵的蘇聯(lián)專家多次到實地勘察和研究工程的布局,陪同粟裕實地和空中勘察定點,當面向彭德懷匯報工程選址和工程內部設施及建設規(guī)模等情況。國務院總理周恩來批準工程建設方案后,陳士榘立即召集機關部、處領導,研究組建工區(qū)、抽調施工部隊和籌備施工所需的機械器材等事宜。施工期間,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彭真,中共中央軍委副主席彭德懷、賀龍、葉劍英等領導,多次視察工地、看望部隊,解決生活與施工中的實際問題。
在國家經濟最為困難和蘇聯(lián)單方撕毀合同、撤走專家的雙重壓力下,陳士榘和工程兵黨委要求施工部隊指戰(zhàn)員和科研人員艱苦奮斗、戰(zhàn)勝困難、刻苦攻關,走獨立自主搞科研設計的道路??蒲性O計人員破除迷信、解放思想,工程設計不但未曾中斷,反而不斷發(fā)展創(chuàng)新,工程總體結構完整,工程抗力和安全性能進一步提高。這項工程歷時7年,施工部隊不畏艱險,始終保持旺盛勞動熱情,勤儉施工,保質保量按時完成了任務,受到中央軍委的高度贊揚和國防部通令嘉獎。
1957年秋,中共中央根據(jù)導彈、原子彈研制的進展情況,決定籌建綜合導彈試驗場。1958年初,陳士榘先后和炮兵司令員陳錫聯(lián)、海軍訓練基地副司令員楊國宇等偕同蘇聯(lián)專家,分別對陸上和海上勘察選址。3月,國務院副總理聶榮臻召集副總參謀長黃克誠和陳士榘等人開會,明確導彈試驗場的設計、施工由工程兵承擔。4月,中央軍委決定籌建核試驗場。5月,又決定以第十九兵團機關、志愿軍工程兵指揮部和志愿軍后勤部第二分部為基礎,組成以陳士榘為司令員兼政治委員的特種工程指揮部,統(tǒng)一領導試驗靶場的設計和施工。
遵照中央軍委關于集中全力領導特種工程建設的指示,陳士榘把工程兵司令部的工作暫時交給副司令員徐德操代管。6月初,以陳士榘為首的選址委員會,率領由核試驗部隊、工程兵國防工程設計院、總后勤部營房管理部、通信兵等有關部門組成的勘察組,同蘇聯(lián)地質專家以及第二機械工業(yè)部、科學物理研究所、工程兵勘察設計部門的專家,共30多人飛向大西北的羅布泊上空。曠無人煙的沙漠,幾塊綠如瑪瑙的湖泊鑲嵌其中,他們認為這是十分理想的選點。
根據(jù)中共中央軍委的命令,從1958年3月起,先后有10萬指戰(zhàn)員開進茫茫戈壁參加工程建設。陳士榘關心施工部隊指戰(zhàn)員和科技人員,施工部隊吃不上蔬菜和禽蛋,他多次與后勤部門研究,想方設法改善部隊生活。在連隊,他見有的戰(zhàn)士須發(fā)長了,便拿理發(fā)工具為戰(zhàn)士理發(fā)。參加效應試驗的技術人員,初期沒有工作服,常年穿一套棉衣堅持工作,有的衣面破碎,棉絮裸露。陳士榘知道這一情況后,立即指示后勤部門解決了500套棉工作服。
在自然環(huán)境惡劣、勞動強度大的情況下,為加快施工進度、提高工程質量,陳士榘號召廣大指戰(zhàn)員開展發(fā)明創(chuàng)造和技術革新活動。從1958年5月到1959年1月,部隊的發(fā)明創(chuàng)造和技術革新達2950多項,提出科學建議5.2萬條,工程進度一再加快。在陳士榘等組織領導下,經過施工部隊的艱苦奮戰(zhàn),前期工程一項項地保質保量按時完成。1960年,總參謀部、國防科委組織質量檢驗,工程質量總評優(yōu)良。專家們評價:工程兵修建的綜合導彈試驗場工程,“不僅速度快,而且質量好”。由于提前完成了三年的工程任務,趕在了蘇聯(lián)撕毀合同之前,蘇方不得不按合同規(guī)定將全套設備交付中國。聶榮臻高興地對陳士榘說:“你們不僅搞出了質量和速度,也搶回了設備,意義重大!”
11月5日9時,中國仿制的第一顆近程地地導彈在發(fā)射架上騰空而起,準確地落到預定目標。喜訊傳來,專程趕來指揮發(fā)射的聶榮臻和副總參謀長張愛萍對工程質量給予充分肯定。陳士榘大聲喊道:“工程建設沒有問題,我們實現(xiàn)了周總理指示的‘穩(wěn)妥可靠、萬無一失!”
1958年4月,中央軍委決定籌建核武器試驗基地,陳士榘從聶榮臻處受領基地工程建設任務。千里戈壁,萬里征程,充滿艱辛和危險。1959年冬季,戈壁沙灘的氣溫達到零下30攝氏度,陳士榘率隊再度進人新疆的羅布泊現(xiàn)場勘察。吉普車從庫米什經甘草泉、烏什塔拉到馬蘭,在沒有道路和標志的沙漠中顛簸行駛一天,晚上他們和衣睡在帳篷里。沙漠的晚上天氣奇冷,陳士榘一夜都沒怎么睡覺。第二天,又接緊急通知讓他回北京開會。他又從馬蘭出發(fā),見司機很疲倦,便接過方向盤說:我開車,你休息一會兒。在沙漠里如果沒有太陽,很難辨別方向。由于天黑夜行,又沒有道路,本應向北開往烏魯木齊,卻開向西去的庫爾勒。一天的路程,他和隨行人員走了3天才到達烏魯木齊。
長期在戈壁跋涉、顛簸和高原缺氧,陳士榘積勞成疾。在一次勘察時,他的血壓驟然升高,眼底出血,情況十分危險,被緊急送往醫(yī)院。
核武器試驗基地所在地區(qū)平均海拔3200多米,年平均氣溫為零下4攝氏度,高寒缺氧,無霜期很短,再加之自然災害,糧食供給嚴重短缺。在極端艱苦、困難的條件下,陳士榘率領工程兵施工部隊,懷著對祖國的赤膽忠心,以苦為榮,以苦為樂,全力以赴,搶時間、爭速度,加快施工進度。到1962年底,核武器試驗基地建設初具規(guī)模,共修建道路546公里,建成營房和廠房10萬多平方米,還建成了簡易機場,架設通信線路1800余公里,圓滿完成了工程施工任務。1964年10月16日14時59分40秒,寂靜的羅布泊上空騰起一團巨大的火球,原子彈爆炸成功,工程兵防護所的專家們懷著喜悅的心情記錄下了中國首次核試驗的效應數(shù)據(jù)。
力排干擾抓工作
“文化大革命”期間,工程兵領導機關一度處于混亂狀態(tài)。陳士榘作為兵種主要領導,在極端困難的情況下,排除干擾,盡力抓好工作。
1967年5月,根據(jù)中共中央、國務院的指示精神,中國核工業(yè)建設調整了戰(zhàn)略布局,許多工廠決定建在西南地區(qū),并要求轉入地下,突擊搶建。陳士榘受領任務后,迅速召開黨委擴大會傳達中共中央、國務院的指示精神,提出貫徹措施,確定抽調工程兵建筑第五十三、第五十四師,第一、第四工區(qū)和技術總隊等分赴三線地區(qū),緊急執(zhí)行工程建設任務。這些工程大都位于偏遠山區(qū),交通不便,潮濕多雨,人煙稀少,生活艱苦。工程兵部隊經過7年的艱苦施工,先后完成了各項工程建設任務,為祖國的安寧與富強,作出了重要貢獻。
1968年7、8月間,“文化大革命”進入清理階級隊伍階段。受極“左”思潮影響,工程兵一批知識分子和工程技術人員被確定轉業(yè)。某科研所一次就上報40多名工程技術人員,其中有不少是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上海交通大學、同濟大學等名牌大學畢業(yè)生。陳士榘得知工程兵直屬院校和科研設計單位都有類似情況后,立即召集常委開會,進行專題研究。他說:毛主席、周總理等黨中央領導一向重視人才,制定了許多政策,并親自選人、用人。這是我們事業(yè)發(fā)展的關鍵,現(xiàn)代化戰(zhàn)爭要靠現(xiàn)代化武器裝備和人才。這些年來,我們工程兵工程裝備的研制、國防工程科研和設計,出了許多重要成果,都是靠他們取得的,他們是骨干啊!有些同志犯了錯誤,要立足教育,不能當成包袱甩掉,不能把多年培養(yǎng)的人才放跑了!在他提議下,工程兵黨委作出決定,各單位大學生復員要報工程兵黨委批準,對已報名單位要復議。某科研所一位領導對未批準他們上報的幾名犯有“錯誤”的科研人員復員有意見,陳士榘對其提出批評,要求這位領導從工程兵建設大局考慮問題,做好工作。他還找科技人員座談,鼓勵大家積極工作,充分發(fā)揮作用。陳士榘的做法,使知識分子和工程技術人員深受感動,激勵著他們在不同工作崗位上盡心盡力,為工程兵建設作貢獻。
1969年3月,珍寶島作戰(zhàn)結束后,中共中央軍委副主席葉劍英對陳士榘等工程兵領導說:今后作戰(zhàn)主要是打坦克,工程兵的裝備如何適應打坦克的要求?你們要很好地研究。陳士榘將葉劍英的指示及時向有關部門傳達并組織討論。從珍寶島作戰(zhàn)的經驗中,工程兵科研人員認識到原來仿制的防坦克地雷存在不少缺點,比如金屬殼易被探雷器探測到,引信一次受力就起爆,不易炸毀坦克履帶等,必須研制新的防坦克地雷。為此,陳士榘提出由副司令員胡奇才抓這項工作。6月10日,胡奇才召集工程兵技術裝備研究所的科技人員開會,對防坦克地雷怎樣實現(xiàn)國產化進行專門研究。會后,工程兵技術裝備研究所在提出設計方案后,加緊研制,經反復試驗終于獲得成功。在此基礎上,工程兵技術裝備研究所還設計了鐵殼防坦克地雷和耐爆防坦克地雷。
防坦克地雷研制成功后,改進布雷手段是亟待解決的問題。廣州軍區(qū)工程兵副主任李魁三、工程師李濃等人首先提出研制火箭布雷車方案。陳士榘指示機關科研部門要積極協(xié)助和大力支持。研制出火箭布雷車(彈)雛形后,陳士榘陪同葉劍英到靶場觀看匯報表演,葉劍英看后高興地說:火箭布雷搞出來了,這是秘密武器??!用地雷打坦克便宜,我看還是地雷打坦克好!此后,在提高射程、減輕重量、縮小體積、完善結構等方面又對火箭布雷車作了進一步改進,定型后批量生產,裝備部隊。
1969年8月,中央軍委決定修建水下公路隧道工程,周恩來書面向陳士榘交代任務,并提出先行試驗。陳士榘根據(jù)指示精神,組織有關工程技術人員認真研究,提出具體建議。工程兵黨委同意陳士榘的建議,決定工程科研設計由原子防護工程研究所和國防工程設計所承擔,工程施工由第二工區(qū)承擔。在地質結構復雜、水下施工風險大、缺乏水文資料的情況下,陳士榘組織科研、設計單位緊密配合,對技術難點和遇到的問題及時進行調查研究和反復試驗。經過三年團結奮戰(zhàn),按計劃完成了施工任務。
1983年7月,中央軍委擴大會議調整軍隊各大單位領導班子,同時決定陳士榘離職休養(yǎng)。陳士榘離休后,主要活動是到一些曾經戰(zhàn)斗、工作過的地方訪問,與老戰(zhàn)友、老部下座談,搜集資料撰寫回憶文稿。1995年7月22日,陳士榘在北京逝世,享年86歲。
責任編輯 / 馬永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