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三大法寶”的產生與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有著很深的淵源。如,孔子的“足食、足兵、民信”、孟子的“土地、人民、政事”和老子的“慈、儉、不敢為天下先”思想都對毛澤東的“三寶”產生過直接或間接的影響。
1939年10月,毛澤東在《〈共產黨人〉發(fā)刊詞》中說:“十八年的經驗,已使我們懂得:統(tǒng)一戰(zhàn)線、武裝斗爭、黨的建設,是中國共產黨在中國革命中戰(zhàn)勝敵人的三個法寶,三個主要的法寶?!敝袊伯a黨領導中國革命的三大法寶,就其特殊性內容來講,它是區(qū)別于前人的,是中國歷史上所沒有的。就其特殊性與普遍性的聯(lián)結而言,它是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與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相結合、與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相融合產生出來的。
統(tǒng)一戰(zhàn)線就其特殊性內容來講,基礎是工農聯(lián)盟,是中國無產階級同中國資產階級和其他階級的統(tǒng)一戰(zhàn)線。統(tǒng)一戰(zhàn)線就其普遍性原則來講,就是“得人”,就是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古人云“得人心者得天下”。毛澤東強調:“組織千千萬萬的民眾,調動浩浩蕩蕩的革命軍,是今天的革命向反革命進攻的需要?!边@些與中國歷史上的“得人”觀念是相通的。
武裝斗爭就其特殊性內容來講,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軍隊建設和人民戰(zhàn)爭。武裝斗爭就其普遍性原則來講,就是強軍或者說強兵,就是要達到保存自己、消滅敵人的目的。中國古人講的“知彼知己,百戰(zhàn)不殆”“避其銳氣,擊其惰歸”……這些都是為了保存自己、消滅敵人以取得勝利。在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武裝力量處于敵人武裝力量萬千重的包圍之中,為在敵強我弱的形勢下達到保存自己、消滅敵人的目的,毛澤東的辦法是實行游擊戰(zhàn)和持久戰(zhàn)。這與中國歷史上打勝仗的觀念是相通的。
黨的建設雖有其特殊性,但其治黨治軍治國與中國歷史上諸侯君主,各朝各代的治國理政,仍有著普遍性的聯(lián)系和相通之處。如:中國古人講“自強不息”“反求諸己”“皇天無親,惟德是輔”,這與中國共產黨強調加強自身建設,強調獨立自主、自我批評,強調打鐵必須自身硬是相通的。
毛澤東的“三大法寶”與古代一些思想大家的文化思想也有著很深的淵源。首先,看看孔子答政?!墩撜Z》很多內容是孔子回答學生和其他人問政的,也可以說是論治國理政之語?!墩撜Z·顏淵》篇中有這樣一段對話:“子貢問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迂曉唬骸夭坏靡讯?,于斯二者誰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p>
“足食”,要發(fā)展農業(yè)生產,讓人有飯吃。這也是“得人”這個統(tǒng)一戰(zhàn)線和“足兵”這個武裝斗爭的物質基礎。沒有飯吃,老百姓就要造反,就會出現民非其民、兵非其兵?!白惚保l(fā)展武裝部隊,能守土衛(wèi)國。“民信”,就是老百姓相信你(諸侯、君主)。黨的建設的目的就是要達到人民相信黨。人民相信黨,才會跟黨走,黨才能發(fā)揮領導作用。人民不相信黨,與黨離心離德,黨就不能生存下去,就要滅亡。
毛澤東將黨的建設看成“三大法寶”的核心,這與孔子將“民信”看成治國理政的根本,是完全相通的??梢姡珴蓶|的“三大法寶”與孔子“足食、足兵、民信”的思想相通是顯而易見的。
再次,看看孟子的“諸侯三寶”?!睹献印けM心下》中講:“諸侯之寶三:土地、人民、政事。寶珠玉者,殃必及身?!薄睹献印芬粫S多章節(jié)都能看出以“土地”為寶?!睹献印ち夯萃跎稀诽岢觥懊骶泼裰a”。這個“產”最根本的是土地。
以“人民”為寶的民本思想貫穿于《孟子》全書?!睹献印るx婁上》有一段對后世影響極大的話:“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p>
孟子所講的“政事”,就是治國理政的事情,就是要“尊賢使能,俊杰在位”,解決好土地與人民結合的問題。
毛澤東的“三寶”從一般意義上說與孟子的“三寶”有相通之處,不能說沒有一點兒思想影響。統(tǒng)一戰(zhàn)線就是要“得人”,就是站在人民的立場上廣交朋友,使我們的人越來越多,我們的敵人越來越少,使革命力量形成“千千萬萬”之眾、“浩浩蕩蕩”之勢。這與孟子“三寶”中的“人民”這一寶是相通的。武裝斗爭的主要參加者是農民,依托的是農民土地問題的解決,立足之處是根據地。這與孟子“三寶”中的“土地”這一寶是相通的?!包h的建設”這一寶,與孟子以處理土地、人民問題為主要內容的“政事”這一寶更是相通的。
最后,談談老子的“三寶”。老子也有“三寶”?!兜赖陆洝分姓f:“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慈,故能勇;儉,故能廣;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崩献拥摹叭龑殹睂γ珴蓶|的“三寶”,不像孔子與孟子影響那樣大、那樣直接,但影響也是有的。
從毛澤東武裝斗爭的角度認識“慈”:其一,對敵人是不能仁慈的,“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其二,對人民和人民軍隊之間是必須講仁慈的,官兵一致、軍民一致,“軍民團結如一人,試看天下誰能敵”;其三,國與國之間,要像老子說的“不以兵強天下”,要和平相處;強兵是為了防衛(wèi),靠窮兵黷武稱霸世界,是不會長久的。
從毛澤東黨的建設的角度認識“儉”:這個“儉”,就是儉樸、儉省,就是艱苦樸素、艱苦奮斗。毛澤東在黨的七屆二中全會上指出:“中國的革命是偉大的,但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長,工作更偉大,更艱苦。這一點現在就必須向黨內講明白,務必使同志們繼續(xù)地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務必使同志們繼續(xù)地保持艱苦奮斗的作風?!?/p>
從毛澤東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角度認識“不敢為天下先”:對同盟軍,能先讓一步,才能有統(tǒng)一;能獨立自主才能保持統(tǒng)一。在黨的七大上,毛澤東談如何處理與國民黨的關系時,講了三條:“第一條,就是老子的哲學,叫做‘不敢為天下先’。就是說,我們不打第一槍;第二條,就是《左傳》上講的‘退避三舍’;第三條,是《禮記》上講的‘禮尚往來’,就是說‘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