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
出身貧寒,讀書不敢不勤
于右任從小家境貧寒,生母趙氏在他2歲時不幸病逝。當時父親于新三還在四川打工,只能由二伯母房氏代為撫養(yǎng)。6歲入名儒毛班香的私塾就讀。
于右任在《懷恩記》中寫道:“伯母督課每夜必至三鼓,我偶有過失,或聽到我在學校嬉戲,常數(shù)日不歡。”每年清明節(jié),伯母都帶著他回鄉(xiāng)掃墓,在生母墓前哭著說,孩子幾歲了、讀了什么書。每當此時,于右任都“聞聲悲痛,讀書不敢不勤”。
于右任16歲以第一名考取秀才。19歲參加歲試,再以第一名成績補廩膳生,被譽為西北奇才。
初學趙體,書風堅韌
于右任書法,以臨寫趙體為師。選擇趙體為臨寫字帖,說起來還有一段小故事:于右任上私塾的時候,先生讓他寫字。于右任問怎么寫,寫什么?老師就告訴他隨意寫。于是于右任就隨手寫下幾個父親教會的字。先生一看其中天然筆法,有趙體的纏綿趣意,于是給于右任指趙體為帖。經(jīng)過練習,果然成就了一手好書法。
于右任練書法不但有很好的帖學功力,又有非常深厚的碑學深功。他把碑學筆法的瘦硬品質(zhì),直接擬進趙體書法,用堅韌替換了柔媚,一舉成功,讓他的書法存有趙體之殼,卻是碑學硬質(zhì)。
將魏碑與小草相結(jié)合,自成一家
于右任將篆、隸、草法入行楷,獨辟蹊徑;中年則專攻草書。他的草書是懷素小草的繼承和強化,參以魏碑筆意而自成一家。
早年,于右任常背一個褡褳袋,里面僅有兩個印章,倘有人求字,提筆就寫、拿章便蓋,從不收錢。于右任為人寫字,不看來者的職位與身份,標準是他喜不喜歡。宋子文很喜歡于右任的字,特置一把精貴的扇面,托人請于右任題墨。于右任拒絕。但他卻為南京夫子廟大集成酒館的女侍寫了一副:“玉壺賣春茅屋賞雨,座中佳士左右修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