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海燕,古次麗娜·托汗,努爾比亞·艾海提
(新疆喀什地區(qū)第二人民醫(yī)院神經內科,新疆 喀什 844000)
癡呆是一種神經系統(tǒng)退化疾病,患者發(fā)病后腦力、智力緩慢減退,可導致患者失去生活自理能力,無法正常生活。癡呆患者早期主要表現(xiàn)為情緒不穩(wěn)定、頭痛頭暈、睡眠障礙、記憶力下降等[1-2]。早期診斷癡呆并進行干預對于改善患者預后來說意義重大,并且可減少或延緩癡呆的發(fā)生。因此本院提出運用事件相關電位檢查進行人群癡呆患者認知功能的評估,研究相關性,期待早期發(fā)現(xiàn)癡呆,為癡呆的診斷、治療提供科學的依據(jù),從而進行干預、減少或延緩癡呆的發(fā)生。事件相關單位(ERP)與腦電圖(EEG)檢查近年來應用較為廣泛,基于此,本研究主要探討事件相關電位和腦電圖對癡呆認知功能的評價效果。
選取本院2015年5月至2017年5月接收的307例癡呆患者作為觀察組,其中,男154例,女153例,年齡61~74歲,平均(67.5±6.5)歲;另選取同期來本院進行健康體檢的113例正常健康人群作為對照組,其中,男64例,女49例,年齡64~73歲,平均年齡(68.5±4.5)歲。兩組一般資料比較P>0.05,可對比。
認知功能檢查:采用簡易智力狀態(tài)檢查量表(MMSE)[1]評價患者認知功能,總分30分,≥27分為正常,低于27分者均為認知功能障礙,其中21~26為輕度、10~20為中度、0~9為重度[3]。
(2)ERP檢查:采用美國Nicolet公司生產的肌電誘發(fā)電位儀進行聽覺ERP檢測,嚴格按照相關規(guī)定及流程進行檢測[4]。檢查前3天禁止服鎮(zhèn)靜藥和抗精神病藥物。檢查時記錄電極分別置于額正中點(Fz)、中央中點(Pz),參考電極置于乳突,接地電極置于額極正中點(FPz)。非靶刺激用500Hz的低音純音刺激,占80%;靶刺激為1kHz的高音純音刺激,占20%。頭皮阻抗<5kΩ,濾波頻寬為0.1~50Hz,分析時間為1000ms,疊加30次。囑受試者聽到靶刺激聲音即按空格鍵,儀器自動反應時間、命中率和錯誤個數(shù)。每位受試者均重復測試2輪,取平均值。檢查后根據(jù)1984國際誘發(fā)電位生理會議提出的診斷標準,以中央中線Cz點記錄的P300為基本波形,而Fz、Pz點所記錄的P300波形作為辨認波形的參考。
(3)EEG檢查:采用16通道視頻腦電圖儀進行檢測,嚴格按照相關規(guī)定及流程進行檢測。檢查前3天禁止服用鎮(zhèn)靜藥和抗精神病藥物。檢查時按照國際10-20系統(tǒng)安裝電極,高頻濾波70Hz,時間常數(shù)0.3,均在閉目安靜狀態(tài)下行常規(guī)腦電圖描記。
(1)EEG檢查活動異常情況:其中,輕度:ɑ節(jié)律欠規(guī)則,調幅調率差,較多中幅θ波,少量低幅&波;中度:廣泛性中高幅θ波,夾雜中幅&波;重度:陣發(fā)性高幅&波;界限值:ɑ節(jié)律欠規(guī)則,調幅調率可,少量中幅θ波[5]。
(2)ERP檢查異常情況:評價指標包括P300潛伏期、波幅。
(3)MMSE評分:對比兩組患者MMSE量表得分情況。
研究數(shù)據(jù)行SPSS 20.0分析,計數(shù)資料選擇χ2檢驗,計量資料選擇t檢驗,僅在P<0.05時代表差異顯著。
表1數(shù)據(jù)顯示,觀察組輕度、中度、重度異常檢出率較對照組均更高,且正常檢出率較對照組更低,比較P<0.05,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表2數(shù)據(jù)顯示,觀察組潛伏期較對照組更長,且波幅較對照組更低,比較P<0.05,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表1 EEG檢查活動異常情況對比[n(%)]
表2 ERP檢查異常情況對比(±s)
表2 ERP檢查異常情況對比(±s)
組別 潛伏期(ms) 波幅(μv)觀察組(n=307) 389.12±35.88 3.81±1.24對照組(n=113) 313.69±27.41 5.29±1.17 t 20.271 11.010 P 0.000 0.000
觀察組MMSE評分為(7.46±1.02)分,對照組為(20.59±1.38)分,比較t=105.809,P=0.000,P<0.05,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癡呆是老年群體的高發(fā)疾病之一,是繼中風、心臟病、惡性腫瘤之后的又一大老年人健康殺手[6]。國內外研究證實,遺傳因素是引發(fā)老年癡呆的主要因素,分析主要由于人體神經細胞的退化、神經遞質的改變,會對患者的記憶和認知功能造成影響,因此可誘發(fā)癡呆[7]。其次,代謝功能障礙、內分泌失調、免疫系統(tǒng)異常等也均可誘發(fā)癡呆[8]。癡呆是多種腦部相關疾病所致的認知障礙,表現(xiàn)為記憶力、計算力、思維判斷能力、語言表達能力等認知功能不同程度的下降,且呈進行性加重的趨勢。據(jù)調查研究顯示癡呆可以大幅度降低患者的生活質量,同時也給其家屬帶來了負擔,明顯影響患者病情和預后。對于癡呆患者來說,早診斷、早治療可有效延緩患者病情,改善患者預后。
近年來,臨床上常采用ERP、EEG診斷癡呆,取得了較為理想的效果。ERP與人的認知心理過程有關,與刺激的物理性質無關,反映了患者對信息的注意、感知、期待、評價、決斷等認知心理,所以被稱之為認知電位[9-10]。ERP的成分包括外源性成分及內源性成分,外源性成分主要代表大腦對信息的早期處理過程,而內源性成分涉及認知的功能[11]。P3又稱P300,P300的潛伏期代表大腦對外部刺激的分類、編碼、識別的速度,反映了神經活動與加工過程的速度,P300的波幅反應則是大腦信息加工時大腦活動有效資源動員的程度。張靜[12]等學者研究報道,當患者接受外來信息或刺激時,可以通過P300的潛伏期得到反映,因此將P300潛伏期作為反映認知功能的一項有價值的指標。P300受刺激物理參數(shù)的影響極少,與人腦的高級皮層心理活動的認知功能的加工過程密切相關,能及早反映癡呆患者認知功能損害的狀況[13]。本研究結果顯示,對于臨床沒有明顯癡呆癥狀的人,經過癡呆量表、影像學、神經心理學測評等檢查預診為可疑癡呆的患者,P300潛伏期明顯延長,同時P300潛伏期隨著癡呆癥狀的加重而逐漸延長,同樣P300的波幅與健康對照組相比明顯降低,說明在癡呆的早期階段,患者高級神經中樞的電生理也已經出現(xiàn)異常的改變,因此P300也可以作為早期癡呆的診斷指標。
EEG是癡呆中廣泛應用的腦電生理檢查,腦電圖對認知功能各方法的評價具有較高的敏感性。癡呆患者由于腦循環(huán)障礙,腦組織受損必然會出現(xiàn)腦神經生物電活動的改變,在臨床上可用EEG來判斷癡呆的嚴重程度。選用α波頻和波幅、θ波頻和波幅為主要參考指標,以均值變化來表示智能的改善。癡呆的病理表現(xiàn)主要是微血管病變、缺血、血氧及出血性病變,導致腦組織容積減少,神經元退行性壞死,認知功能區(qū)域乙酰膽堿濃度減低,影響腦功能。在神經電生理上表現(xiàn)為基本節(jié)律變慢、波幅減低、α波減少或泛化、α波消失、慢波增多等情況。采用腦電分析方法發(fā)現(xiàn),健康老年人群的腦電表現(xiàn)為α波頻率減慢,α波數(shù)量減少,低波幅的θ波數(shù)量增多。癡呆患者異常腦電圖較健康組多,異常腦電圖的改變較健康組的程度更加嚴重。表現(xiàn)為α波嚴重減慢低于8Hz以下,α波指數(shù)減少更加明顯表現(xiàn)為略優(yōu)勢或次優(yōu)勢,α波幅減低的程度更加明顯低于25μv以下,并有彌漫性或短陣低波幅或高波幅的θ波活動,腦電圖顯示出多節(jié)律性、中重度異常腦電圖比例更高。可見異常腦電圖可作為癡呆診斷的一種腦功能檢查的輔助手段,為癡呆患者腦功能狀態(tài)客觀提供依據(jù)。
腦電圖對認知功能各方法的評價具有較高的敏感性,而P300受刺激物理參數(shù)的影響極少,與人腦的高級皮層心理活動的認知功能的加工過程密切相關,反映了記憶、感知、理解、判斷、情感等多層次心理活動,能及早反映癡呆患者認知功能損害的狀況。因此視頻腦電圖及P300的檢測結果可以作為癡呆診斷的主要指標,對預測癡呆具有主要的臨床意義。兩者結合使用,有助于早期、及時、明確地發(fā)現(xiàn)潛在的癡呆。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輕度、中度、重度異常檢出率較對照組均更高,且正常檢出率較對照組更低,符合張雅捷[14]等學者研究結果。并且本研究中觀察組患者潛伏期較健康對照組更長,且波幅更低,說明癡呆患者P300潛伏期明顯延長,同時P300潛伏期隨著癡呆癥狀的加重而逐漸延長。而P300的波幅與健康對照組相比明顯降低,說明在癡呆的早期階段,患者高級神經中樞的電生理也已經出現(xiàn)異常的改變,因此P300也可以作為早期癡呆的診斷指標。本研究中觀察組MMSE評分較對照組更低,與鄭存慶[15]等學者研究結果一致。
綜上所述,事件相關電位檢查與腦電圖檢查可用于診斷癡呆,臨床使用價值較高,值得加以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