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子
青山說:醫(yī)院是個神奇的地方,尤其是重癥室,能輕松地“治療”一種叫矯情的“病”。當(dāng)你看到那些痛苦地躺在病床上的人,才會真的明白沒什么比健康更寶貴了。
急診大廳,沿著地面綠色的“心梗、腦卒中綠色通道”,走到直達12樓急救中心的電梯,出了電梯,就是神經(jīng)內(nèi)科腦卒中急救重癥室了。
下午3點不到,家屬探望的門口就聚滿了人,等候著第一道門的打開。我是第N次站到這個門口等待了。老母親突發(fā)腦梗,凌晨1點被送到這里,經(jīng)過急救,生命體征已經(jīng)正常,但是右半邊沒有知覺,不能正常說話,好在神志還算清楚,能吃東西,看了我們會微笑,醫(yī)生說要在重癥室治療觀察一段時間。
每天只有半個小時的探視時間,就是下午3點至3點半。每天3點不到,探望的家屬就從各處趕來,焦急地等候在門口了。這是全市的一個重點醫(yī)院,腦卒中急救室也比較大,里面住了十幾名在搶救的病人,每天來探望的家屬以二倍三倍的計算,就是三四十號人了。第一次探望的時候,往往家里人都來了,一個人只能進去四五分鐘,還要換白大褂、套鞋套、涂消毒液,緊張得像打仗一樣。
面對緊緊封閉的重癥室大門,在外面等待的人群肅穆無聲,互相展現(xiàn)的都是急盼、焦慮、憂郁的眼神,當(dāng)然也都是充滿希望的眼神。一位護士打開門出來,大家一擁而上,護士連忙說:“還沒到時間,請大家不要急?!睅滋煜聛?,我們都熟悉了,到了之后會互相親切地點點頭,時間寬裕也會互相問問病情。
印象最深的是一位80多歲的大爺,穿一件紅色羽絨衫,每天早早就站到大門邊,陪同他的是一個穿黃色短羽絨衫的漂亮女士,是他的女兒。我說:“大爺,看老伴?”女兒答:“是的,我爸每天都要來看。還說我們要穿鮮艷一點,要引起我媽的注意。”大爺說:“我82歲了,她才75歲,怎么她就先腦梗呢?我們結(jié)婚55年了,她現(xiàn)在不能說話了?!?/p>
還有幾位是外地來的家屬,住在附近的小旅館里,每天很早就坐在休息廳的椅子上,等候3點的到來。剛開始有人不太清楚這里的規(guī)矩,到了就敲門、喊醫(yī)生。門口一位50歲左右的男士連忙勸說,沒到時間呢,要到3點。我發(fā)現(xiàn)這位男士眼神黯然,話語不多。后來和他交流時才知道,他母親85歲,第二次腦梗,溶栓治療時出血了,現(xiàn)在昏迷不醒,從去年年底到現(xiàn)在,在重癥室里兩個多月了!如今肺部又有了感染,不知哪天才能出來。
走廊墻上的電子鐘的長針走到12,大門開了,一位胖胖的護工拿著消毒水站在門口,大家一擁而入,進入二道門換衣服。這半小時,進進出出,匆匆忙忙,有笑著出來的:今天不錯,講話了!有的眼淚汪汪,一句話也不說。穿黃羽絨衫的女士出來后,一邊幫他爸爸穿白大褂,一邊說:“媽媽今天有點發(fā)熱,你要叫她加油!要有信心!”
探視臨近結(jié)束時,過道里突然跑過來一位小姑娘和一位老大娘。老大娘戴一個藍色三角頭巾,明顯農(nóng)村人打扮,氣喘吁吁地問:“搶救室26號是在這里嗎?”好不容易問清姓名和病區(qū),已是3點29分了!大家說快進去,沒時間了!七手八腳幫大娘穿上白大褂,把她推進重癥室大門。我問小姑娘:“看誰?你是她女兒?”小姑娘說:“我是她鄰居,來看她兒子,才40歲,說得了癲癇病,在這里搶救。她家沒有人在,我就陪她來了,上午坐大巴從和縣來的。醫(yī)院太大了,找了一個小時,才問到這里。”
重癥室門口的3點鐘,我看到了滿滿的親情、愛情和友情!人類也許抗拒不了疾病的侵蝕,但人間的真情卻能溫暖珍貴的生命。
王傳生摘自《北京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