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洋
“故鄉(xiāng)不是以前的故鄉(xiāng)”
這幾年,每年除夕夜,李雋一都在自己的酒吧度過。
三年前,他從北京回到自己的家鄉(xiāng),一個存在感頗低的三線城市。北漂十年,李雋一原本認為自己已經離不開帝都的光怪陸離和繁華,但現實是他很快適應了家鄉(xiāng)的生活?;氐郊亦l(xiāng),處處都是在建的項目工地,無處不在的二維碼和外賣小哥,剛剛崛起的各大商圈中樓宇鱗次櫛比,地鐵站、藝術區(qū)、發(fā)達的餐飲業(yè)和霧霾更成為這座城市的標配?!暗赜蚋邢Я耍谐鞘械墓?jié)奏開始趨同”。李雋一說。
2015年春節(jié)前夕,李雋一將自己的北漂十年打包裝進行李箱,回到老家。每到年關前后,網上一個老段子總會流傳起來:“回家那幾天,就是Linda、Mary、Vivian、George、Michael、Justin變回秀蘭、翠花、桂芳、大強、二餅、狗剩們的時候了?!崩铍h一想:自己終于淪為了無法在首都立足的外鄉(xiāng)人,在某年的春節(jié)前帶著自己曾經的期待一同滾回老家。
在離開家鄉(xiāng)之前,李雋一們的身份是秀蘭、翠花、桂芳、大強、二餅、狗剩,他是家人眼中的“孩子”,是這座小城的“土著”,內心安寧有歸屬感,處處受到庇護。家人為他們遮風擋雨,對其唯一要求是認真學習;相熟的人會關心他們的生活,張嘴便是關切;還有親密無間的發(fā)小,一起玩耍、闖禍、長大——這些場景構成了李雋一們對家的最初回憶,同時也是鄉(xiāng)愁的最大來源。
在李雋一外出打拼的歲月里,他成為了別人眼中“來處不明”的Justin,很少有人關心他從哪里來,更多的是關心他在北京待了多少年。在最初的幾年中,當李雋一回到家鄉(xiāng)過年時,他開始發(fā)現春節(jié)于他發(fā)生了轉變。兒時含情脈脈的溫情都變成了“中國式盤問”:“一個月工資多少呀”“找著對象沒”“打算什么時候結婚啊”“買房的事定了嗎”……
費孝通在《鄉(xiāng)土中國》里說,鄉(xiāng)土中國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呈現出差序格局。重疊交錯的人際網絡是以個人為中心,以血緣或地緣關系為原則而延展出的同心圓體系,中心勢力越強,同心圓的層次和范圍就越廣,與其他同心圓的交錯重疊也越多,并由此形成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網絡。也就是說,鄉(xiāng)土社會強調的不是人與人之間的權利義務關系,而是約定俗成的“禮”,以及以血緣和地緣為核心的“人情”,所以鄉(xiāng)土社會就是一個人情社會。
春節(jié)中,這種“人情”被無限放大。這種“人情”,首先是一種溫情。相較于陌生人社會和無緣社會的相互隔離、原子化、老死不相往來,“人情”的存在讓人們感受到自己被關注、有人關懷、有人需要。對于兒時的我們來說,這種“人情”其實是難忘而美好的??伞叭饲椤睂τ诔赡耆司筒惶焉?。跟孩子不同,成年人需要更多的界限感、隱私和選擇空間,但“中國式盤問”的無孔不入,以及其背后裹挾的價值觀對人們的壓迫,讓很多人感到壓抑。
物質的豐富,讓李雋一感受不到新衣裳、年夜飯帶來的喜悅感,儀式的精簡,讓春節(jié)變成日歷上沉悶而面目模糊的某一天。距離消失了,但令李雋一感到困擾的是,回到家鄉(xiāng)后的春節(jié)卻再也不是他向往的了。“故鄉(xiāng)好像不再是以前的故鄉(xiāng),家也不再是以前的那個家了”。
微信紅包微信群
幸好,還有手機。在成年人對春節(jié)倍感壓力的時候,手機成為李雋一們暫時逃避現實的一種工具。隨著近幾年手機硬件和互聯網的飛速發(fā)展,手機在春節(jié)中扮演的角色也越來越重要。
手機將人們春節(jié)里的局促隱藏了起來。在家人無休止的追問中,手機陪伴我們度過尷尬的時刻;在無聊的同學聚會中,我們躲在手機屏幕后,避免參與老同學們故作熱絡的寒暄;甚至手機中的各種社交軟件代替了往日的登門拜年……
李雋一小時候,親朋好友之間相互祝福是春節(jié)的標志,挨家挨戶串門拜年是必不可少的固定節(jié)目。隨著時間流逝,人們開始用電話、短信拜年,2011年微信推出,微信拜年開始成為文字拜年的主要方式。如今,微信早已成為了拜年的絕對主力。文字信息、語音信息、微信群、視頻、語音聊天和發(fā)朋友圈等拜年方式大行其道。微信讓短信,甚至是QQ都被邊緣化?!靶r候,去別人家拜年,總要想些吉祥話,說的好了會換來大人們由衷的稱贊。后來短信拜年,也會搜集各種拜年辭,工工整整地編好給對方發(fā)過去。現在在微信上,各種‘套路的拜年話術被互相轉發(fā),有的甚至忘了改掉致辭人的姓名。”
過年是小孩子們“豐收”的季節(jié),新衣服、不被限制的糖果、壓歲錢都曾是李雋一的春節(jié)記憶?,F在,手機紅包變成了主流。手機紅包最流行的是微信紅包。這離不開微信的社交屬性。微信紅包主要形式是聯系人之間發(fā)紅包、微信群搶紅包和春節(jié)特殊紅包等。每年,除了微信、支付寶以外,各種平臺都推出了自己的春節(jié)紅包活動。各家眼花繚亂的紅包活動都是為了爭搶用戶注意,拉攏客戶群體。
李雋一常常看著朋友圈中有人曬出成疊的紅包,拍照手法千篇一律,將紅包依次錯開,以顯示其數量之多。也有的直接將嶄新的現金散落在床上,配文以炫耀自己今年收到了紅包。這樣的人,像是在宣示:人家還有一顆未泯的童心。這幾年,更多的曬紅包卻是微信的轉賬截圖了。
現代人的春節(jié),與手機有著莫大的關系。記錄與分享美好瞬間是春節(jié)親朋好友相聚時最開心的事。在這背后,手機拍照性能、社交網絡的普及和移動網絡的發(fā)展扮演著重要角色。舉個最簡單的例子:微信隨手拍個小視頻然后直接通過4G網絡分享到朋友圈。這一系列操作在20年前是不可想象的。
在李雋一看來,手機里的春節(jié)多少有些荒誕。年輕時,他總是認為某些時間節(jié)點被賦予重要的意義,他也曾在自己的社交媒體上長篇大論大發(fā)感慨,可是發(fā)現年年總結下來都一樣。去年過年,李雋一的朋友圈里到處都在曬五福,許久不聯系的朋友突然發(fā)來微信:請問你有敬業(yè)福嗎?李雋一開了一家小酒吧,“全年無休”是他的經營理念,連續(xù)三年的除夕,他都守在自己的店里。他發(fā)現,即便是跟自己最愛的人在一起,人們也拿著手機不撒手,即使是跨年的那一刻,也總有人一手舉著酒杯,一手拍著小視頻……
除夕夜的街道很冷清,李雋一的酒吧里卻很溫暖,倒計時之前,客人們刷著手機,舉杯、合影,倒計時最后十秒,大家開始共同倒數,在又一個春節(jié)里,邁向未來。手機里的新年,成為了人們手中轉瞬即逝的煙花,璀璨若何,卻幾無留存。這時,李雋一的手機往往一時間內接到很多消息,他在恍惚中,將所有的春節(jié)記憶串聯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