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華榮
語言是思維的工具,思維是語言的核心要素。英語要為思而教,思維品質已然成為英語學科四大核心素養(yǎng)之一。《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 年版)》中對思維品質目標的描述是:“能辨析語言和文化中的具體現象,梳理、概括信息,建構新概念,分析、推斷信息的邏輯關系,正確評判各種思想觀點,創(chuàng)造性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初步具備運用英語進行獨立思考、創(chuàng)新思維的能力?!保ń逃?018)這意味著思維品質,特別是評判性高階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將不再是特優(yōu)學生的發(fā)展目標,而是對基礎教育階段所有學生的普適性要求(張金秀2016)。
語篇是思維的載體,閱讀教學是高中英語教學的主要陣地。語言教學應該圍繞語篇進行。學生只有圍繞某一具體語篇,在某一特定語境的基礎上,獲取、梳理、整合語言知識,深化對語言的理解,才能促進語言的學習、技能的發(fā)展和思維品質的提升。
評判性思維(critical thinking)一詞源于希臘語kriticos,該詞暗指“有辨識能力的思維和判斷”,其基本能力包含解釋、分析、評估、推論、說明、自我校準等?;趯υu判性思維的認識,蘇格拉底提出了“助產術”,杜威提出了“反省性思維”,布隆姆也提出了著名的“高階思維”源自認知目標分類系統——“金字塔”,這個系統包括6 個連續(xù)的層級:記憶、理解、應用、分析、評估和創(chuàng)造,其中分析、評估和創(chuàng)造構成了高階思維,等同于評判性思維。
從評判性思維的演變來看,人們對評判性思維的特點逐漸達成了共識。評判性思維主要是對相信什么和干什么作出判斷,這種判斷需要有分析和評價。評判性思維的分析和評價需要做到清楚、準確、相關、有深度,并具有嚴格的邏輯性。在此基礎上,還要有嚴格的推理,這種推理具有合理的框架,推理過程具有明確的目的性。推理過程中使用的數據必須得到相應的解釋,概念、概念的內涵和外延都必須表述清楚。只有做到這些,才能夠稱得上是科學的評判性思維。
目前,高中英語閱讀教學主要存在以下不利于學生評判性思維發(fā)展的問題。
第一,側重對詞匯、句型等語言知識的理解和記憶,忽視詞匯在語境中的具體含義,缺乏通過上下文內容猜測詞義、理解詞匯的外延及通過詞匯來理解其所傳達的情感和態(tài)度、寫作意圖等信息。
第二,側重語言形式的教學,缺乏語言意義的建構。
第三,側重對文本淺層信息的解讀,缺乏對文本深層含義的分析。由于教師的文本解讀意識、解讀能力欠缺,大多數英語閱讀教學處于淺層閱讀狀態(tài),停留在對文本表面信息的獲取和梳理上,缺乏對文本深層隱含信息的挖掘和思考。
第四,側重教學活動形式的多樣性,忽視了語言學習的真正規(guī)律。目前,很多閱讀課看似很熱鬧,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運用略讀、掃讀、找課文大意、猜詞、組織對子活動和小組活動等教學策略,但很少思考這些活動是否符合語言學習規(guī)律、是否構建了文本的意義、是否點亮了學生的思維。
本文以人教版高中英語教材為例,結合教學實踐從以下幾個方面探討如何在語篇閱讀教學中提升學生的評判性思維品質。
詞匯學習不是單純的詞語記憶,也不是獨立的詞語操練,而是結合具體語境、在特定主題下開展的綜合性語言實踐活動。學習詞匯,不僅要理解具體詞語的功能、內涵和外延,還要結合具體語境理解使用者的意圖,即所傳達的隱含的人物態(tài)度傾向和因果關系。
案例1:
選修8 Unit 2 using language 部分The return of dinosaurs?是一篇典型的議論文,陳述了不可能克隆恐龍的觀點。教師針對“But in fact we are a long way from being able to clone extinct animals.”這句話提出問題:“Why is it still a long way for us to go?”引導學生從下文的信息中提取關鍵詞still experimenting,new,only began 等,并推斷作者的觀點——small possibility of cloning dinosaurs。
案例2:
必修3 Unit 1 using language 部分A sad love story 講述了兩個愛情故事。在講解“Well,he was not going to hold his breath for her to apologize.He would drown his sadness in coffee.It was obvious that the manager of the coffee shop was waiting for Li Fang to leave—he wiped the tables,then sat down and turned on the TV—just what Li Fang wanted!A sad Chinese story about lost love.”時,教師要求學生先通過上文猜測短語hold his breath/drown his sadness in coffee 的含義,再聯系下文just what Li Fang wanted 推測當時李方的復雜心情:worried,upset,sad。
問題鏈是指教學過程中系統性地提出的一連串問題。這些問題有中心,有序列,相互獨立又相互關聯。從形式上看,它們是一問接一問,一環(huán)扣一環(huán);從教學目標上看,它們是步步深入,由此及彼。學生在回答問題的過程中,對語篇的篇章、段落、句與句之間的邏輯關系逐步深入理解,思維訓練逐層推進,從而提升評判性思維。
案例3:
選修8 Unit 2 using language 部分The return of dinosaurs?中,作者在闡述恐龍無法克隆的一個理由時這樣描述:“All efforts of cloning an animal will be in vain if there is not enough diversity in the group to overcome illnesses.Diversity in a group means...The great drawback to cloning a group of animals is that they would all have the same arrangement of genes and so might die of the same illness...”為了引導學生深入理解diversity 對生物種群的意義,教師設計了以下問題鏈:“What’s the meaning of‘diversity’?What does‘diversity’refer to in this passage?What is its advantage?And what is the drawback of cloning without enough diversity?”通過回答一系列問題,學生不僅真正明白了diversity 在克隆工作中的作用,還了解了作者為支撐其觀點用了正反說明的方法。
案例4:
必修3 Unit 3 reading 部分The million pound bank note 中“The fact is that I earned my passage by working as an unpaid hand,which accounts for my appearance.”這句話中有三個新詞或短語(畫線部分)給學生的理解造成了一定困惑。教師首先通過構詞法讓學生猜測passage/unpaid 的含義,然后結合文本配的插圖提出以下問題:“What appearance did he have at that time?What kind of unpaid work might Henry do on the ship?Were there any difficulties for him on the ship?What good quality helped Henry survive on the sea?”通過這四個問題,學生根據圖片亨利(Henry)的形象分析他可能的遭遇,想象他從事的工作和困難,再評價有助于他成功抵達異國的性格方面的因素。這四個問題從理解到分析,最后到評估,思維的層次不斷推進。
針對語篇信息繁雜而零散的文本,教師可創(chuàng)設表格、網絡圖、流程圖、樹形圖、時間線等,化繁為簡,化零為整,在引導學生構建語篇結構圖示的過程中,通過分析、綜合、概括等思維活動,培養(yǎng)學生系統化和條理化的思維習慣(黃維強2017)。而且針對不同體裁的文本,思維導圖有不同的優(yōu)勢,如幫助學生理清記敘文故事邏輯,幫助學生抓住說明文主旨大意,幫助學生理清議論文邏輯順序并提取關鍵信息,幫助學生梳理散文人物情感變化等。
案例5:
必修3 Unit 2 workbook 部分reading task 是一篇議論文,圍繞是否要在小鎮(zhèn)建麥當勞闡述了正反兩方的觀點。但是理由的呈現并不是很清晰,需要學生從眾多信息中提取關鍵詞,篩選相關信息,這時思維導圖的條理性和邏輯性的優(yōu)勢就體現出來了。學生在思維導圖中用不同的顏色標注了關鍵詞,圍繞關鍵詞摘錄關鍵句,將主題關鍵詞與圖像、顏色等建立記憶鏈接,不僅方便讀后復述,還有利于類似體裁寫作。
案例6:
必修3 Unit 5 reading 部分的文本是一篇記敘文,講述了兩名大學生坐火車橫穿加拿大的故事,文本的后幾段花大筆墨描述了他們的行程和路上的所見所聞。為幫助學生梳理作者途經的每一個地點和見聞,教師設計了具有文本特色的流程圖,引導學生找出途經的城市,并用關鍵詞標注其特點或作者印象,然后讓學生在圖示的幫助下對作者的旅途作簡單介紹。在本環(huán)節(jié)中,學生的記憶、理解、概括、運用的思維能力得到了訓練和提升。
模擬情景是指把學生帶入真實生活情景中,讓學生扮演不同角色,解決當下的問題。在模擬情景中,學生需要了解問題的關鍵,假設各種可能的解決方法及其優(yōu)缺點,從而找到最合適的解決方案。
案例7:
必修2 Unit 5 reading 部分的練習中有一個很好的問題情景:在印度尼西亞(Indonesia)有一個野生公園被當地農民侵占用來種植咖啡,假設你是WWF(世界自然基金會)工作人員,你會如何解決這個問題。教師讓學生6 人一組討論,列出各種解決方案的優(yōu)缺點,并針對缺點深入思考,選出小組認為比較完美的解決方案并在全班闡述。闡述時,其他小組可以提出問題,由闡述者進行解答,最后全班評選出最合適的解決方案。這個模擬活動調動了學生分析問題、預設結果、比較方案、論證方案可行性等思維能力。在這一過程中,學生的參與熱情高漲,認為比較完美的解決方案是:農民退出公園種植,政府選擇一塊合適的土地讓部分農民繼續(xù)種植咖啡豆,啟動幫扶計劃,對其余農民進行免費技能培訓,幫助他們從事其他工作。同時,政府出臺條例保護公園野生動植物,對違規(guī)行為進行適當懲罰。另外,政府和WWF還要大力宣傳野生動植物的不可替代性及公園對當地的意義,提高農民保護野生動植物和環(huán)境的意識。整個模擬活動只有短短的15 分鐘,在組內討論和組間辯論中,提升了學生的評判性思維能力。
目前,高中英語閱讀教學忽視學生評判性思維培養(yǎng)的原因之一是“教師沒有認識到評判性思維與考試成績的相關性,對高中學生英語水平測試以英語知識和綜合運用能力為主,重視知識技能,而忽視評判性思維能力的考查”。但是,這種觀點與《高考考試大綱》對思維品質的要求相去甚遠。
例如,對2017 年高考英語全國I 卷閱讀理解部分的分析:語篇圍繞人與自我、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三大主題,涉及應用文、記敘文、說明文、議論文等多種體裁。閱讀理解涵蓋了《高考考試大綱》中所列的考生應具備的理解能力:(1)理解主旨要義(第31 題);(2)理解文中具體信息(第21、22、24、25 等題);(3)根據上下文推斷單詞和短語的含義(第33題);(4)根據所讀內容作出判斷和推理(第30、31等題);(5)理解作者的意圖、觀點和態(tài)度(第23、27題);(6)理解文章結構(第29 題)。
由此可見,高考閱讀理解中考查學生評判性思維的比重很大。不僅如此,在平時的階段性測試中,評判性思維也有所體現。以2018 年5 月17 日筆者所在學校周練卷為例,在閱讀部分,學生錯誤率最高的幾道題目分別為:
24.What’s the purpose of the Malala Fund?
26.What can be inferred from what Malala said while accepting the award?
29.What do Massachusetts lawmakers suggest?
31.What’s the best title for the text?
34.As for aisles,what do supermarket managers most care about?
35.What impression does a supermarket try to give shoppers by making each area different?
從這些題目不難看出,高考閱讀理解題考查判斷、推理、歸納、辨異等評判性思維能力。因此,評判性思維傾向與考試成績的相關性很大,而且往往是區(qū)別中等生和優(yōu)等生的關鍵能力。
結語
閱讀的終點并不是獲取語言知識,而是培養(yǎng)學生的評判性思維。在高中英語閱讀教學中,教師只有轉變觀念,提高自身的評判性思維能力,深度解讀文本,抓住激發(fā)思維的關鍵點,設計提升思維的教學活動,才能培養(yǎng)出具有評判性思維的學生,促進學生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達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