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曉佳
異化與歸化是兩種截然不同的翻譯策略。這兩種翻譯策略是相互補充的,共同存在于翻譯過程中。本文結(jié)合《暗戀》探討異化與歸化翻譯策略在中文現(xiàn)代詩歌英譯中的具體選擇與取舍。
1813 年,德國翻譯理論家施萊爾·馬赫在《論翻譯的方法》中提出:“翻譯的途徑只有兩種:一種是盡可能讓作者安居不動,而引導(dǎo)讀者去接近作者;另一種是盡可能讓讀者安居不動,而引導(dǎo)作者去接近讀者?!保ㄞD(zhuǎn)引自王東風(fēng),2002:26)美國翻譯家勞倫斯·韋努蒂(Venuti 1995:20)在其Translator’s Invisibility 一書中,將第一種方法稱作“異化法”(Foreignization Method),將第二種方法稱作“歸化法”(Domesticating Method)。異化就是在譯文中保留源語的文化觀念和價值觀,特別是保留原文的比喻、形象和民族地方色彩等。歸化就是在譯文中把源語的文化觀念和價值觀用目的語中的文化觀念和價值觀來替代,特別是把原文的比喻、形象和民族地方色彩等用相應(yīng)的目的語中的比喻、形象和民族色彩來替代。
在實際的翻譯過程中,翻譯策略的選擇要考慮很多因素,如原文文本類型、翻譯目的和目的語讀者的狀態(tài)等。
信息型文本的主要功能是傳遞信息,因此,翻譯信息型文本適合采用歸化翻譯策略,其目的在于把原文中心思想表達清楚。呼喚型文本的寫作目的是讓讀者讀懂文章內(nèi)容并按照原文內(nèi)容采取相應(yīng)的行動。因此,這類文本的譯者大多數(shù)時候也要采用歸化翻譯策略。在表意型文本中,作者使用語言來表達思想感情。詩歌的語言屬于表意型文本,源語詩歌中的意象、中心思想、語言特色和作者的個人風(fēng)格等是其魅力所在。因此,在詩歌翻譯過程中,譯者要盡量保留原文的文化色彩、獨特的文化元素、原文作者的獨特個人風(fēng)格等。這正是異化翻譯策略的功能和目的所在。因此在翻譯詩歌時,譯者要優(yōu)先考慮異化翻譯策略。
譯者在翻譯之前應(yīng)該研究目標(biāo)讀者的閱讀需求與目的,如他們閱讀譯文是為了體驗中國文化還是僅僅為了體閑娛樂;他們是具有一定中國文化文學(xué)修養(yǎng)的學(xué)者型讀者還是對中國文化文學(xué)不太了解的普通讀者。對于不同的讀者,譯者采取的翻譯策略是不同的:歸化策略滿足娛樂休閑型閱讀需求;異化策略滿足學(xué)者研究型閱讀需求。
在翻譯詩歌同時譯者要把源語文化和目的語文化放在考慮的范圍之內(nèi)。一方面,譯者應(yīng)該力求尊重作者,盡量把作者的語言風(fēng)格、思想內(nèi)涵和文化特色等原汁原味地轉(zhuǎn)譯出來;另一方面,譯者應(yīng)該結(jié)合目的語文化背景,考慮目的語讀者的接受能力。因此,譯者會根據(jù)不同的翻譯文本、不同的翻譯目的、不同的讀者群采用不同的翻譯策略。對于希望了解中國文化的讀者,傾向于用異化翻譯策略,讓讀者靠近作者,盡量體現(xiàn)原詩的語言文化特色;對于一般的只是為了休閑娛樂的讀者,傾向于采用歸化翻譯策略,讓作者去靠近讀者,盡量用讀者所熟悉的語言和文學(xué)意象,讓讀者能輕松明白原詩的大概意義。然而,在實際的翻譯過程中,極少存在絕對的歸化和異化翻譯策略。譯者就像是“帶著鐐銬的舞者”,在作者和讀者之間小心翼翼地進行翻譯工作,既要把源語文化時刻放在心里,又要考慮異域讀者的感受。所以,現(xiàn)實中,更常見的譯本是異化和歸化翻譯策略相互補充、相互妥協(xié)的結(jié)果。異化追求的是保留原作的語言文化特色,這樣既能拓寬讀者視野,又能滿足各民族文化交流的需要;歸化則打破原文語言形式的束縛,在異化不能清楚達意的情況下傳達原作精神,增強譯文的可讀性,也能貼近讀者??傊?,對于中文現(xiàn)代詩歌的英譯,異化與歸化翻譯策略是共同存在于文本的翻譯過程中的。
漢語是一種重意合的語言,而英文是一種重形合的語言;漢語以意馭形,而英語則以形制意。漢語重內(nèi)省感悟,不重邏輯,因而語言簡約、意義模糊,語言有時艱深晦澀,文學(xué)意象含蓄內(nèi)斂,是一種隱性而含蓄的語言。要讀懂中文詩歌,很多時候靠的是讀者的領(lǐng)悟力和一定的中國文化文學(xué)知識儲備。英語重語法、重搭配、重邏輯、重形式,是一種顯性而直白的語言。英文詩歌的語言表意明確,邏輯性強,文化意象相對比較明確直白。讀懂英文詩歌相對中文詩歌而言容易些。這樣,漢譯英,特別是中文詩歌翻譯成英文詩歌,就會遇到一個問題:如何把需要內(nèi)省的中文詩歌中的模糊意義和隱性意象用重邏輯、重語法和重形式的直白式英文表達出來?采用異化策略還是歸化策略?根據(jù)之前的論述,根據(jù)不同的文本、不同的翻譯目的、不同的讀者受眾,譯者可以相應(yīng)地采用不同的翻譯策略。
《暗戀》是詩人燃木的一首現(xiàn)代無韻自由詩,此詩翻譯的難點有三個:第一,譯者首先要讀懂這首詩。該詩有些意象的意義比較晦澀,如“遙望星空的一只眼睛”和“另一只眼”到底象征什么。作者解釋到,“遙望星空的一只眼睛”指不死不瞑的心靈;“另一只眼”是一個人經(jīng)歷的生活苦難。第二,一般來說,格律詩就翻譯成有韻腳的格律詩,自由詩就翻譯成沒有韻腳的自由詩。而《暗戀》雖為無韻自由詩,但仔細(xì)研究,詩行與詩行之間能捕捉到不經(jīng)意的押韻現(xiàn)象,韻腳大致可以歸納為abcdbacbbad。雖然不是嚴(yán)謹(jǐn)工整的韻律,但既然出現(xiàn)了韻腳,那該不該翻譯,怎么翻譯,如何在譯本中體現(xiàn)這種不經(jīng)意的韻律需要譯者進一步思考。第三,恰當(dāng)翻譯原詩中具有比較含蓄而意味深長的各種文學(xué)意象,如“湖泊枯萎”“遙望星空的一只眼睛”“路口長得相似”“像四季經(jīng)?;煜龢渑c花的名字”等。下面將通過分析《暗戀》三個英譯本,探討中文現(xiàn)代詩英譯過程中的異化與歸化。原詩和三個譯本見附錄。譯本一由史潘榮(Joseph Spring)譯;譯本二由張俊峰(Louis Zhang)譯;譯本三由羅曉佳和張俊峰譯。
譯本一主要采用異化翻譯策略,讓讀者盡量靠近作者,盡量傳達原文的意象,盡量和原文的語言形式保持一致,盡量保留原文的文化氣息和作者的個人色彩。這樣的譯本比較適合對中國文化與文字有一定基礎(chǔ)的英語讀者,特別是對中文詩歌有一定研究的英語讀者。這樣的譯本,其翻譯目的就在于尊重原文作者,讓中文詩歌走出去。譯本二的譯者認(rèn)為,這一首關(guān)于愛情的詩歌讓他立刻想起了蘇格蘭浪漫主義詩人羅伯特·彭斯(Robert Burns)的抒情愛情詩A Red,Red Rose?;蛟S是《暗戀》這首詩給譯者的情感沖擊類似于A Red,Red Rose 這首詩,于是譯者將兩者聯(lián)系起來,并且在譯本中多次借用A Red,Red Rose 里的一些表達方式。按照譯者的解釋,可以把《暗戀》所表達的情感體驗借用A Red,Red Rose 中的一些表達方式表達出來。因為A Red,Red Rose 在英語世界的讀者群中傳頌度很高。如果在《暗戀》這首詩里能讀到如gang dry,Oh等曾經(jīng)熟悉的字詞,相信英語世界的讀者應(yīng)該很快就能感受到原詩中想要表達的真摯情意。另外,譯本二中錯落有致的抑揚格也是譯者的匠心所致。譯者盡量采用有音律感的詩行去接近英語讀者,同時,從譯本二的字詞句式來看,基本可以判斷該譯者主要采用的是歸化策略,讓作者去靠近讀者,盡量用英語讀者所熟悉的語言和文學(xué)意象,讓讀者能輕松明白原詩的大概意義,達到休閑娛樂的目的。
然而,在現(xiàn)實的翻譯過程中,不存在絕對的歸化和異化翻譯策略,更多的情況是,譯者要在兩種翻譯策略的共同指導(dǎo)下,尋求兩者的最佳平衡。譯本三就體現(xiàn)了異化和歸化的巧妙結(jié)合。譯本三基本是按照原詩的句式逐行依序翻譯的,只是在某些字、詞、句的選擇上,選擇了一些比較地道的英文表達,同時該譯本也很注重韻腳的翻譯,既照顧了原詩中不經(jīng)意的押韻現(xiàn)象,又符合英文詩歌重押韻的表達習(xí)慣。這樣的譯本,讀者受群會更大眾化、普遍化,因為它既保留了原詩的基本韻味,讓英語讀者開闊眼界,了解異域文化,又增強了譯文的可讀性,貼近讀者。
另外,對于詩人筆名的翻譯,在幾個譯者之間也存在分歧?!叭寄尽边@個名字是一個具有文學(xué)意象的筆名,意為“燃燒的木頭”,引申為“燃燒的生命”之意,表達了詩人對生命的期待,期待自己如燃燒的木頭一般絢爛,熱愛生活,義無返顧,努力進取。譯本一采用異化策略,用拼音直譯為Ran Mu,這樣的翻譯的確有點讓英語讀者費解,其內(nèi)涵意義無法傳達出來。而譯本二和譯本三采用歸化策略,意譯為Flaming Wood,這樣的翻譯更好些,有助于英語讀者讀懂這個筆名的內(nèi)涵意義和引申意義。
作為兩種翻譯策略,異化與歸化是對立統(tǒng)一、相輔相成的。對于中文現(xiàn)代詩歌翻譯,異化、歸化都有各自的優(yōu)勢。如果以源語文化為歸宿,介紹源語世界的特有文化,就采用“異化”的方法;如果為了取悅目的語讀者,讓他們讀譯作來消遣,就以目的語文化為歸宿,采用“歸化”的方法。采用何種方法取決于詩歌的翻譯目標(biāo)和目的語讀者的狀態(tài)。而更多情況下,這兩種翻譯策略是相互補充、共同存在于詩歌翻譯過程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