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雒世全
新課標對語文性質(zhì)的界定“語文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已經(jīng)明示:我們必須要用語文的方式教語文,就是要按“語言文字運用的規(guī)律”引導學生把握文本,用語言活動(聽說讀寫)的方式理解文本,用語文的方式進行人文精神教育(因文解道,因道悟文)。要把散文教成散文,小說教成小說,詩歌教成詩歌,寓言教成寓言??傊?,一切為語文教學活動所確定的核心教學內(nèi)容的落腳點應在“語言文字運用”的訓練上?;诖苏J識,筆者試圖剖析《藤野先生》核心教學內(nèi)容的確定依據(jù)。
《藤野先生》是一篇寫人記事的散文,散文的一個重要特征就是其寫作重心在于表現(xiàn)“我”的思想感情。文中雖然也寫了人,寫了事,但這些人、事都是通過“我”的眼睛去看的,都打上了“我”的主觀感情色彩。所以散文教學除了要教文章里面呈現(xiàn)的內(nèi)容,更要引導學生去觸摸作者的靈魂,去體悟作者的思想情感——散文閱讀側(cè)重理解“我”的思想感情。用王榮生教授的話說,就是“我們閱讀散文,是在感受作者的所見所聞,分享作者的所感所思”[1]《藤野先生》中,作者以誠摯的感情描寫了對日本學者藤野先生的深切懷念,并敘述了自己對當時現(xiàn)實的觀感。無疑,引領(lǐng)學生通過“語言文字運用”所承載的“我”與藤野先生交往的幾件事的品讀,去領(lǐng)悟作者對藤野的懷念之情,應是本文的核心教學內(nèi)容之一。作者寫藤野先生,不是泛泛而談,而是由表及里地進行刻畫。首先是外表的摹寫:“一個黑瘦的先生,八字須,戴著眼鏡,挾著一疊大大小小的書”,并且用“緩慢而很有頓挫的聲調(diào)”,進行自我介紹,繼之又通過“領(lǐng)結(jié)”這一細節(jié),表現(xiàn)了藤野不注重服飾,生活作風十分簡樸。但作者在作品里更著重對藤野精神氣質(zhì)的挖掘,他選擇了五個典型例子,用白描手法予以描繪,一是批改課間的筆記,每周一次,一直繼續(xù)到教完他所擔任的課,表現(xiàn)了藤野負責認真的精神;二是糾正作者繪圖的錯誤,指出“解剖圖不是美術(shù)”,顯示了他一絲不茍的科學態(tài)度;三是對作者敢于解剖尸體給以鼓勵,表明了他對弱國青年的喜悅情懷;四是詢問作者中國女人裹腳的情形,呈現(xiàn)了他注重實地調(diào)查研究的精神;五是當作者向他辭行時,他特贈一張照片,并在后面寫上“惜別”兩字,顯現(xiàn)了他對異國青年殷切的情懷。幾個實例猶如聚光燈一樣,顯現(xiàn)了藤野的光輝胸襟。作者寫得具體、實在,由外到里地進行刻畫,因而這一形象十分鮮明,正由于藤野先生具有如此高貴的品質(zhì),因此才博得“我”深深的懷念。應該注意的是,這里不僅要引導學生明白“寫了什么”,還要弄清楚是“怎么寫的”,要明白藤野“品質(zhì)”與我“懷念”之間的因果關(guān)系:“品質(zhì)”是因,“懷念”是果;只有寫好“因”,“果”才有依托之地;寫“因”,正是在寫“我”的懷念之情。
本文除了表現(xiàn)對藤野的懷念之情,還有一個重要感情,那就是滲透于文章始末的作者的愛國情愫。這種情愫不是作者有意表現(xiàn)的,卻特別感人。年輕的魯迅本是在南京礦路學堂學習,由于認識到洋務派那一套“斷不足以興國家”,于是棄路礦而到日本學醫(yī)。文中四個環(huán)節(jié),集中顯現(xiàn)他探求救國真理的情愫。先是通過他對當時留日學生的厭惡,表現(xiàn)他不同于眾,探索救國道路的情懷。其次是通過寫自己棄東京而就仙臺的路途之中,目觸“日暮里”和“水戶”兩個地名而撥動情思,使我們讀者感受到作者時時處處不忘“風雨飄搖”“日暮途窮”的國情和他對希望國人有朱舜水先生民族氣節(jié)的呼喚。再次是通過看電影,讓他看到丑惡的形景,聽到刺耳的聲音,表露他心情的“變化”,想“不學醫(yī)學”,“離開仙臺”。最后也是最主要的是,緊扣對藤野先生的懷念,完成了“我”這一形象的刻畫。藤野先生沒有狹隘的民族偏見,對“我”熱誠摯情,他認真地講課,做實驗,改筆記,“我”也知道他對自己抱著“熱心的希望”,“就是希望新的醫(yī)學傳到中國去”,而他“在我眼里和心里是偉大的”。但當“我”知道醫(yī)學不能救國時,乃決意棄醫(yī)從文,不能繼續(xù)走藤野先生希望他走的路,離開了仙臺。但此后,藤野的精神始終融注在他心中,成了鼓勵他不斷前進的動力。十分明顯,在藤野熱心的映襯下,“我”的反動勢力斗爭的決心更明顯了,躍然于全文的是“我”對祖國無限熱愛的襟懷。引領(lǐng)學生深入文本,體會作者的這種愛過情愫,理應是本文的核心教學內(nèi)容。
文章所蘊含的兩種感情形成這篇散文別樣的特點:雙線結(jié)構(gòu),一明一暗兩條線索貫穿文章始末。明線:全文以“東京印象——仙臺交往——國內(nèi)懷念”為線索(“仙臺交往”部分以“初識——改講義——學解剖——‘匿名信事件’——‘看電影事件’——告別”為線索)。暗線:滿懷家國重負跨海求學——東京見到迂腐、無聊的清國留學生心緒糟糕決計離開——往仙臺途中見“日暮里”“水戶”加重憂國之思——仙臺“改講義”“學解剖”得到正直的藤野的特殊關(guān)心與撫慰——講“謊話”,得“照相”,凄然惜別——離別后(未通信、丟講義)見“照相”增加勇氣。這兩條線索或并行,或交織,成為本文行文組材的突出特點。李華平教授認為:“從功能和價值來說,語文教學內(nèi)容可以分為核心教學內(nèi)容與輔助性教學內(nèi)容?!诵慕虒W內(nèi)容有兩個方面:一是文本最獨特的表達方式,二是走進文本的路徑與方法?!盵2]毫無疑問,本文雙線組材的結(jié)構(gòu)方式正是文本“獨特的表達方式”,應該作為核心教學內(nèi)容。
《藤野先生》“獨特的表達方式”還表現(xiàn)在魯迅出色的語言表達能力。郁達夫說過:“現(xiàn)代散文之最大特征,是每一個作家的每一篇散文里所表現(xiàn)的個性,比以前的任何散文都來得強?!盵3]對于散文個性化的語言,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細細地去品味。讀散文一定要透過個性化的語言,去體察作者的情感。幽默諷刺、含蓄深蘊是魯迅語言的主要特色。比如,比喻的運用十分生動得當,開頭用“形成一座富士山”來形容清國留學生,“頭頂上盤著大辮子,頂?shù)脤W生制帽的頂上高高聳起”,富士山是日本最高的山峰,海拔3700多米。用它來比況,實在很形象而富有諷刺意味。用北京的“膠菜”和福建的“龍舌蘭”來比喻自己初到仙臺后所受到的“優(yōu)待”,說明了“物以稀為貴”的復雜道理,表明了作者復雜而心酸的感受。這樣的比喻勝過千言萬語,藝術(shù)效果非常明顯。再比如反語的運用。稱日俄戰(zhàn)爭時的日本學生為“愛國青年”,說自己國內(nèi)的論敵為“正人君子”,都是利用反語進行嘲諷。又如說日本對醫(yī)學的翻譯“并不比中國早”,說日本青年雖抗議托爾斯泰新近引用過《新約》的話,但他們卻“暗地里早受了他的影響了”,都是話里有話,含義無窮的。第一段中,對留學生“裝扮”的描繪,諷刺意味十分強烈。這群“清國留學生”,“頭頂上盤著大辮子,頂?shù)脤W生制帽的頂上高高聳起,形成一座富士山。”青年魯迅留學東京是在1904年,清朝統(tǒng)治者已是將傾之大廈,欲頹之夕日,搖搖欲墜,岌岌可危。稍通歷史的人都知道,此前約20年,少年孫中山已將封建倫理的象征物——拖在腦后的辮子一刀剪掉。20年過去了,這群“清國留學生”卻依然頑固地保留著表示忠于封建王朝的“大辮子”,足見其腦髓里活躍著的滿是守舊、奴性、忠君的細胞。盡管如此,此態(tài)終究與異國他鄉(xiāng)之風情習俗格格不入。于是,絞盡腦汁,改頭變妝,花樣翻新,無奇不有。有的干脆給它“盤”起來——兼顧中日之風情,高高聳成“富士山”;有的索性給它解散盤平——苦心孤詣巧經(jīng)營,曲線救“辮”不一般;更有甚者,“……除下帽來,油光可鑒,宛如小姑娘的發(fā)髻一般,還要將脖子扭幾扭?!薄硖幩麌?,當然要“與時俱進”,模仿異域資產(chǎn)階級生活方式,特意打扮,上足“頭油”,致使“油光可鑒”,奪人眼目;“宛如小姑娘的發(fā)髻一般”——裝嫩賣俏,流里流氣,不男不女,不倫不類;“還要將脖子扭幾扭”——自作多情,扭姿弄態(tài),俗不可耐,令人作嘔!這特意“經(jīng)營”、涂發(fā)抹辮的行為,還讓我們曲徑通幽地洞悉了這群“清國留學生”內(nèi)里蠕動著的“崇洋媚外”的骨髓。此情此態(tài),終于讓作者忍無可忍,一句“實在標致極了”,仿佛是壓抑不住的火山爆發(fā),極盡諷刺之能事,酣發(fā)鄙夷、憎惡之胸臆。
綜上所述,魯迅對藤野先生真摯的感激懷念之情,魯迅的愛國主義思想情愫,明暗兩條線索貫穿全文的行文特點,幽默諷刺意蘊深邃的語言特色,應是《藤野先生》的核心教學內(nèi)容。
注釋:
[1]王榮生.散文教學教什么[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
[2]李華平.語文課要教成語文課[J].語文教學通訊B刊,2017(01).
[3]郁達夫.中國新文學大系·散文二集[M].上海:文藝出版社,2003(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