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曉剛
(內蒙古呼倫貝爾市農業(yè)科學研究所,內蒙古呼倫貝爾 162650)
馬鈴薯,又稱土豆,屬茄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原產于南美洲,馬鈴薯的塊莖可供食用,是全球范圍內第四大重要的糧食作物。馬鈴薯性喜冷涼,在低溫環(huán)境下可以有效生長,對其他環(huán)境因素適應性較強,已在世界各國推廣種植。馬鈴薯產量高、易管理、營養(yǎng)豐富,我國于2015年啟動馬鈴薯主糧化戰(zhàn)略,逐步將馬鈴薯作為面食、米粉等主食加工產物的主要原材料。
馬鈴薯高壟栽培是一種壟溝基底施肥、壟腰點種、種肥分層、深翻淺種的栽培技術,較傳統(tǒng)種植馬鈴薯的方法更利于馬鈴薯的生長,有效保證了馬鈴薯生長所需的陽光、水分、通風和肥料,提高馬鈴薯種植效率和質量,提高馬鈴薯單位面積產量,是重要的馬鈴薯栽培技術。
2.1 增熵 增熵,即提高地溫,是提高發(fā)芽率、提升幼苗茁壯程度的重要方式,使農作物的種植時間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前和擴展,如早播和冬播。高壟栽培壟面高度15~20 cm,寬度80~90 cm,可以使高壟內接受充足的陽光照射,提高土壤溫度,提高土壤干燥程度。馬鈴薯作為塊莖種植的農作物,可以在-1~0 ℃保持活力,土溫超過5 ℃時開始萌發(fā)幼芽,土溫為7~8 ℃時幼芽開始生長,土溫為10~12 ℃時幼芽將進入茁壯生長期[1]。因此,當高壟栽培實現對土壤增熵時,可以有效提前馬鈴薯的發(fā)芽時間。
2.2 排濕 對馬鈴薯進行高壟栽培可以有效排出壟內水分,降低馬鈴薯莖塊附近的濕度,有利于馬鈴薯幼苗的萌發(fā)和生長,減少細菌、病毒、害蟲的生長環(huán)境,提高馬鈴薯幼芽的抗病能力,使結出的馬鈴薯莖塊大、結實早、產量提高,具有更高的經濟價值和營養(yǎng)價值。
3.1 整地 馬鈴薯不可與其他同科作物連作,但可以與豆類、玉米、小麥等作物進行輪作,因此需要慎重選擇高壟栽培的土地。在進行馬鈴薯種植前,農戶需要對土地進行疏松、平整,備足基肥底墑,為馬鈴薯塊莖準備20~25 cm的耕層作為根系生長的空間。
3.2 肥料準備 馬鈴薯在前期生長階段對于肥料的需求量較大,農戶需要準備好充足的基肥,以每667 m2準備35~50 kg氮元素、25~30 kg五氧化二磷、35~45 kg氧化鉀、3 t有機肥為宜,保證馬鈴薯根系伸展、幼芽萌發(fā)和生長所需[2]。
3.3 精選馬鈴薯品種 農戶在進行馬鈴薯莖塊播種前,需根據當地綜合生長條件選擇適宜的馬鈴薯品種,通常需選擇高產、抗病、抗蟲害品種,能夠有效適應早播、冬播的馬鈴薯品種更適宜我國北方地區(qū)播種。農戶在篩選馬鈴薯莖塊進行播種前,需要排除掉薯塊不完整、表皮較厚、表皮粗糙、芽眼不新鮮的馬鈴薯,保證每個播種下的馬鈴薯塊上有2個正常的芽眼,并用藥劑進行拌種,有效提高馬鈴薯的發(fā)芽率、成活率,提高馬鈴薯單位面積產量。
3.4 合理密植 要想提高馬鈴薯單位面積產量,還需要農戶對馬鈴薯進行合理密植和地膜覆蓋,加強對馬鈴薯幼芽的保護,提高馬鈴薯成活率,提高土地、肥力利用效率。通常,馬鈴薯的密植可以保持行距60~90 cm,株距20 cm,不同生產條件下的土地,農戶可以進行相應的株距、行距調節(jié),保證馬鈴薯生長所需的陽光、通風、水分充足的基礎上提高土地、肥力的利用效率,進而提高馬鈴薯單位面積產量。
3.5 田間管理 馬鈴薯播種后的管理水平關系到馬鈴薯幼芽、植株的生長情況,直接關系到馬鈴薯的產量,是農戶種植過程中必須注意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首先,農戶要注意田間巡查,及時發(fā)現沒有順利發(fā)芽的馬鈴薯,及時進行補栽和追肥,提高馬鈴薯種植的成功率,提高馬鈴薯產量。其次,農戶要正確發(fā)揮肥料的作用,及時對馬鈴薯幼芽、植株進行追肥,幫助馬鈴薯塊莖順利生根、發(fā)芽。通常,農戶可以為偏小、偏弱的植株施加氮肥,如施加尿素35~50 kg/667 m2[3]。
馬鈴薯是我國重要的農作物,目前高壟栽培技術已被證實是可以有效提高馬鈴薯產量的技術,農戶在種植馬鈴薯過程中要按照馬鈴薯的生長需求和高壟栽培技術標準進行操作,最大限度地提高馬鈴薯產量和質量,從而提高馬鈴薯的種植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