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小姐
臨近過年,翻了自己寫的游記,居然從來沒有寫過自己的家鄉(xiāng),每次在國外待了超過十天,就有點想家鄉(xiāng)的味道,想家鄉(xiāng)濕濕的空氣,想家鄉(xiāng)咸鮮的大黃魚,想蟹黃鮮嫩的大閘蟹。作為一個旅行博主,被問到最多的問題就是,你最喜歡哪個城市,最喜歡哪個國家呀?
雖然有點俗氣,但是內(nèi)心還是有個小聲音想說,最喜歡的還是我的家鄉(xiāng)——寧波呀!
也許你看過很多篇關(guān)于寧波的游記攻略,也許你也來過寧波,來過天一閣、保國寺,逛過南塘老街,吃過大名鼎鼎的缸鴨狗,也許對寧波的印象是海鮮很鮮,這個城市很悠閑,作為土生土長的寧波人,想推薦一個不一樣的寧波給你們。
很多人說起CBD,可能會聯(lián)想到西裝革履的小哥哥,高跟鞋“噠噠噠”的小姐姐們,一個個面無表情地從身邊穿過,匆匆走進一棟棟鋼筋水泥毫無生氣的大樓。而寧波的南部商務區(qū),作為寧波的CBD,是連陳凱歌大導演都蓋過章像小曼哈頓的地方。
那部高圓圓和趙又廷定情的電影《搜索》,就是在南部商務區(qū)取的景。電影里,趙又廷在廣場上舉著牌子尋找被偷走的手機,結(jié)果跟小偷打了起來,這一幕正好被準備上班的高圓圓看到。高圓圓把他招來做“保鏢”,于是才有了接下來的戀愛故事。
影片中出現(xiàn)標志性的噴泉和街景,壯觀的樓宇,雖然是商業(yè)街,但不失現(xiàn)代感和時尚感。因為商區(qū)里都是年輕人,每過一段時間,商區(qū)里的某一個角落,就會靜悄悄地開一家時尚餐廳。定期來這里尋找好吃的東西,也是我每周都會來做的事兒:yes or no 泰國餐廳;唔咁心茶餐廳(港式茶餐廳);墨憩酒店廿陸餐廳(廣式餐廳);hakko,一個我最愛的手工面包店;阿明土豬包子鋪,包子里的豬肉香到流油!
要想找到寧波的“最時尚”的地方,還得算是創(chuàng)意廣場。和豐創(chuàng)意廣場在寧波的東邊,廣場最令人矚目的莫過于“玉米樓”,廣州有小蠻腰,蘇州有大褲衩,每一個城市都有屬于自己獨特地標的高樓,它們的官方名稱總是非常的高大上,而被大家所熟知的,卻常常是它們的外號。而寧波的高樓地標,必須是玉米樓了。
財富中心 的“ 玉米樓”。
玉米樓的學名是寧波財富中心,優(yōu)秀的寧波人民很快取了一個更接地氣的名字,那就是玉米樓,原因當然是它外面酷似一枚飽含豐碩顆粒的成熟玉米。玉米樓在外灘大橋東邊,高度188米,是目前寧波三江口建筑群中最高的建筑,也是欣賞寧波夜景的最佳位置。當夜幕降臨,玉米樓的燈光亮起,無論是城市的夜歸人還是等待華燈的游客,都聚集在這里,親身體驗處于現(xiàn)代的繁華。
如果想一睹三江口的景色,推薦和豐創(chuàng)意廣場上的月影軒茶館,開闊的平臺,絕對是觀賞日落和夜景的最佳位置。共賞三江美景、同品江南美食、暢聽甬城故事。白天,美麗的三江水如同長廊畫卷徐徐展開,夜晚,兩側(cè)絢麗的燈光與水波交相輝映。一時間,有種說不清、道不盡的情愫。
來了和豐創(chuàng)意廣場,一定不要錯過一個重要的地方,那就是慶安會館。
作為靠海的港口城市,寧波歷來有著悠久的海洋文化。海風推著潮水,腥咸的空氣撲面而來,令人欲醉。這是一片由海水滋養(yǎng)的土地,天生有著如海的廣闊與豪邁。河姆渡文化為寧波走向海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chǔ),貫穿南北的大運河使寧波獲得了廣闊的內(nèi)陸腹地。從唐朝起就是通向渤海,日本、菲律賓等地的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起點、驛站。日本的佛教文化,最早就是從這里輸出去的?!澳蟿t閩廣,東則倭人,北則高句麗,商舶往來,物貨豐衍”,文獻記載非常準確地反映了寧波在“海上絲綢之路”中的獨特地位。
這個向海而生、因港而興的城市,在這幾千年間,發(fā)生了無數(shù)生動、深情的故事,總有人試著講述,卻總道不盡其中的韻味。
媽祖,是歷代船工、海員、旅客、商人和漁民共同信奉的神。古人在海上航行經(jīng)常受到風浪的襲擊而船沉人亡,他們把希望寄托于神靈的保佑。在船舶啟航前要先祭天妃,祈求保佑順風和安全。而慶安會館是寧波古人祭祀天后媽祖的殿堂,后來成為商人聚會的場所,逐漸成了一個會館,而慶安會館也是國內(nèi)僅存的宮館合一的實例,是“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文化遺存。
甬江水川流不息,鋼筋水泥搭建的南部商務區(qū),幾條小巷子,混合著現(xiàn)代和過往。
整個會館裝飾采用磚雕、石雕和朱金木雕等寧波傳統(tǒng)工藝,天后宮內(nèi)前后分別為祭祀媽祖和行業(yè)聚會時演戲用的兩戲臺,看著精致的戲臺,足見當時的熱鬧和輝煌。最吸引眼球的,莫過于祠里的戲臺正殿的幾根青石雕刻的龍鳳柱,關(guān)于這四根柱子,還有一段故事;據(jù)說這四根石柱是特地請福建興化的名師巧匠雕鑿,差不多一年才完工,要運回這每根高4米多、重數(shù)噸的石柱 ,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船工便把它們懸裝在帆船的船舷外側(cè),左右各置一柱,用繩索固定,四根柱子分別裝兩艘船。當運至浙江洋面,突遇臺風,海上不少船被狂風刮翻船沉人溺,而兩艘裝有石柱的木船因為船上掛著石柱,重力均衡,船體穩(wěn)定,竟安然無恙,平安到達寧波。舶商、船工認為是天后圣母佑靈,于是在會望門前,搭起戲臺,足足慶祝了三天三夜。
灰色的磚墻透出博物館古樸典雅的氣質(zhì)。
充滿質(zhì)感的臺階就可以看出設(shè)計師“新鄉(xiāng)土主義”的風格。
城市博物館是一個城市歷史和文化的象征,也是了解一座城市前世今生的一個渠道,是一座城市的“靈魂”。在南部商務區(qū)的邊上,就是非常有名的寧波博物館,也是《搜索》里的取景地。
這座博物館2008年建成,至今十多年了,每次經(jīng)過看到,都覺得特別的有味道,怎么都看不厭。畢竟,它出自曾獲得過建筑界的諾貝爾獎——“普里茲科建筑獎”的設(shè)計者王澍之手。建筑本身就是一件“展品”,很多人甚至就是沖著看建筑來的。
如其他城市的博物館一般,這座博物館也是高大雄偉,灰白色的博物館給人一種寧波傳統(tǒng)民居黛瓦灰墻的感覺。獨特的建筑風格讓這座博物館在街上非常顯眼。
博物館的墻面由上百萬塊明清乃至漢晉時期的舊磚瓦、陶片砌成,可以說是一個渾身貼滿古董的博物館,這些磚頭舊瓦都是從舊房子里拆下來的,連磚頭上殘留的白灰都未曾刮除。甚至有些磚頭上還有著獨特的圖案和銘文。因為鄞州這片地方曾經(jīng)分布著幾十座古老的村莊。由于城市的發(fā)展,這些村莊陸續(xù)被拆除,而拆下的瓦礫也就成了博物館外墻的材料。根據(jù)統(tǒng)計,每平方米需要一百塊左右的舊磚舊瓦,整個博物館的瓦片墻的面積是1.3萬平方米左右,足足需要上百萬塊的舊磚瓦。
館內(nèi)用一種山體類型學疊加在上面,公共空間永遠是多路徑的,它從地面開始,向上分杈,仿佛是樹根一樣的迷宮結(jié)構(gòu)。迷宮中包含步行登高路線和由電梯、自動扶梯組成的兩類路線。一樓定期會有不同主題的展覽內(nèi)容,二樓和三樓的固定展區(qū)全面地展現(xiàn)了關(guān)于寧波的歷史、民俗,講述了寧波自遠古時期至確立州城,再到成為國際港口和東南都會的歷史。還有蠟像復原的河姆渡生活場景、越窯的出土瓷器,以及江廈街景、通商場景的復原。即使是土生土長的寧波人,都覺得特別的驚奇。三層是寧波民俗的專題陳列。置身展廳內(nèi),就像走在復原的老寧波街巷中,看街邊林立的老字號、老城墻,一些傳統(tǒng)工藝品,足以一窺整座城市的歷史。
善園,如其名,是寧波的一個慈善機構(gòu),可能有人會問,一個慈善機構(gòu)有什么好逛的呢?這不是一個普通的慈善機構(gòu),善園所在之地,是寧波文保單位嚴氏建筑群,其主人為寧波幫代表人物之一嚴康懋。
嚴康懋是鄞州區(qū)鐘公廟銅盆浦村嚴家匯頭人,年輕時到上海創(chuàng)業(yè),經(jīng)營過木行、參行,后來介入金融業(yè),開辦了第一家中國民族資本銀行“中國通商銀行”。他在上海、南京、金華、寧波等地擁有多家銀行、錢莊,是上世紀20年代甬上最具實力的巨紳之一。當時,寧波有句順口溜:“一言堂百貨多,二(嚴)康懋鈔票多”。嚴康懋一生樂善好施,創(chuàng)辦康懋學校,興辦嚴氏義學、義莊、義倉、義診所、使族里的人老有所養(yǎng),幼有所學。寧波靈橋、中山公園的興建,他都出錢出力,還資捐過武漢大學。
慶安會館即天后宮,咸豐三年(公元1853年)建成,為甬埠北洋船商捐資創(chuàng)建,系我國八大天后宮和七大會館之一,又是江南現(xiàn)存兩處融天后宮與會館于一體的古建筑群之一。
“寧波是一條船,我們是船上的槳”。慶安會館的船史展講述著幾千年的故事。
建筑群完整保留了清末民初的建筑風格,亭臺樓閣,小橋流水,江南園林的氣息。是迄今發(fā)現(xiàn)的種類最為豐富的寧波幫慈善建筑群。
走進善園,一股清新雅致之氣撲面而來。舊墻磚瓦,原先的義倉成為志愿公益孵化小院,面積最大的義學成為傳統(tǒng)文化公益教學展示場所。穿過大大的牌坊,像走進了一個清末民初的年代劇的劇組,牌坊、照壁、影壁、橋、廊、亭、院,每到夏天荷花盛開,總是吸引一堆長槍短炮的老法師來取景,絕對是個拍古風的好地方。
江南盛產(chǎn)古鎮(zhèn):烏鎮(zhèn)、西塘、同里……那寧波有古鎮(zhèn)嗎?作為東海邊的城市,很多人總以為寧波只是一個港口城市,其實,寧波也有小而美的古鎮(zhèn),比如幽靜的東吳古鎮(zhèn)。
名叫東吳,相信你也大概猜出了地名的由來:三國時期,東吳孫權(quán)義子俞韶,在三國統(tǒng)一歸晉后,因不愿事晉,在東吳隱居,因其不忘故國,故取名東吳,一直沿用至今。
如果提到東吳鎮(zhèn),估計大部分人都沒聽說過,而如果提到寧波天童寺,可能更為令人熟悉。
作為一個寧波人,總要向外地人科普一個地理知識,普陀山不屬于寧波,普陀山也不在寧波,其實普陀山在舟山。而在寧波本土,有一個不亞于普陀山的寺院,那就是天童寺。有著“東南佛國”之稱的,1700多年歷史的寧波天童寺,就坐落在東吳古鎮(zhèn)。天童寺始建于晉朝惠康之年,距今已1700余年,據(jù)說當時有僧人義興云游到此,用茅草蓋成小屋,在茅舍中,他日夜虔誦經(jīng)書,久而久之感動二帝,玉帝命太白金星化作童子,為他侍奉,所以得名“天童”。歷史上天童寺有過很多至高的殊榮,唐肅宗賜名天童玲瓏寺,宋真宗賜名“天童景德禪寺”,明太祖朱元璋冊封天下名寺,賜天童寺為禪宗五山之第二山,到了清朝,雍正皇帝賜“慈云密布”匾額。而天童寺也是歷代高僧輩出的地方。不僅僅拜佛祈福,天童寺?lián)碛腥A東地區(qū)面積最大的佛教建筑群,錯落有致的寺廟,幽靜地坐落在太白山后,一如這個寺院本身一樣的低調(diào)。
即使不是佛教徒,也可以選擇住在安靜的天童寺里面。早晨四點,僧人就已經(jīng)開始上早課了,靜靜聆聽著虔誠的唱念,梵音繚繞,似乎有一種無形的魔力,一掃清晨早起的困意。吃完寺院里的齋飯,慢慢地在幾個大殿間穿行,在小道間游走,路過藏經(jīng)閣、羅漢殿、還有各種隱藏的建筑。
一步一跪朝著臺階往上走的信徒,也有幾乎看不出年齡的老僧人,挑水的老漢,來祈福的游客。游走在他們中間,內(nèi)心舒服、安寧和從容。在這個浮躁的社會,來幽靜的寺院待上幾個小時,半天甚至是一整天,何嘗不是一種內(nèi)心的避暑和修行呢。
東吳古鎮(zhèn)不僅有幽靜的千年寺院,也有郁郁蔥蔥的天童森林公園,還有古樸的天童老街。
李榮浩的《老街》里唱到:回頭望一眼,已經(jīng)很多年時間,透過手指看著天,我又回到這老街。
與其說是走在老街,更像是走進了一段舊時光。至今已1000多年歷史的天童老街,舊時是通往天童寺的必經(jīng)之路,老街像一條玉帶,一頭系著天童寺,一頭連著小白嶺。老街分上、中、下三段。自宋代起,天童街就有遠近聞名的街市;上世紀四五十年代是“東鄉(xiāng)十八街”之一。而現(xiàn)在則是尋常人家的棲身之地。
看多了古鎮(zhèn)老街,賣著千篇一律的奶茶燒烤,充斥著商業(yè)氣息。而走在天童老街,感受到的,是依舊淳樸的古風和民俗。老屋、古井、保存完好的太白廟、快消失的“剃頭店”、鐘表店、木匠研習社、一段特殊歷史的知情樓。一段段小時候的記憶隨著老街映入腦海。
一幢寫著紅色大字的“知青樓”和極具時代氣息的大頭彩繪,讓曾經(jīng)居住著知青的大樓渲染出年代感,而曲水流觴式獨特設(shè)計的木工研習社讓人看到了百年的工匠精神。即使沒有經(jīng)歷過特定的年代,看著老街的建筑,好像穿越了一樣。
天童寺位于浙江省寧波市東25公里的太白山麓,始建于西晉永康元年(公元300年) , 佛教禪宗五大名山之一, 號稱“ 東南佛國”。
隨著年齡增長,越來越喜歡懷舊。尋找小時候的零食,看小時候的電影,走小時候走過的路,走在天童老街,在路邊的雜貨鋪,買到了小時候才有的鹽水棒冰,想起小時候一根棒冰,一個大西瓜,全家人在門口一排開來乘涼聊天,就是所有的夏日記憶。像回到了20年前,青磚灰瓦,門口坐在竹椅上閉目休息的老人家,一瞬間,仿佛看到了小時候喊我回家吃飯的外婆。
短短兩個小時大概能逛完的老街,在那個下午,我一直來回地徘徊,似乎是想把美好的舊時光都鎖在這條老街上。
來到古鎮(zhèn),還有一個隱秘的地方可以打卡:全國唯一可以體驗腳踩雪菜的博物館。
寧波的特產(chǎn)除了湯圓、年糕,還有雪菜。當然,對寧波人來說,叫咸齏(ji)。
這個博物館不是政府修建的,而是一家制造雪菜的工廠修建的,一定是對雪菜有著深刻的感情,才會修建這樣一個應該是全國唯一的雪菜博物館。
從昔日的大缸腌制、提桶小賣,到現(xiàn)在的流水線工作,寧波五百多年的雪菜生產(chǎn)歷史,在雪菜博物館里一一呈現(xiàn)。
除了參觀,還可以在博物館親自體驗一把雪菜制作的過程,割稻子、腳踩雪菜、腌制、最后吃上一碗最最地道的寧波正宗的雪菜年糕湯,大概是最甜的年糕湯了。預約制作雪菜過程可在網(wǎng)絡上預定,如果有小朋友的,一定要帶著小朋友來體驗一下,畢竟,這是全國唯一可以親自踩雪菜,做年糕,吃年糕的博物館呀!
晚上在古鎮(zhèn)留宿也是件有趣的事兒:今晚留堂,住進小學改建的民宿——大樂之野。民宿建在山腰上,背靠竹林,面朝民居,門前還有一個小游泳池,也是避暑休閑的好地方。
這是一家小學改建的民宿,走進房間,熟悉的黑板掛在墻面上,門口掛著班牌,好像回到了20年前的小學。仿佛隨時耳邊都會響起“叮鈴鈴,上課了”的聲音!
如果說博物館述說的是一個城市的歷史,那么城市展覽館,展現(xiàn)的就是一個城市的現(xiàn)狀和未來。
寧波城市展覽館是寧波最新的一個地標,因為代表著未來和創(chuàng)新,萬眾矚目的展覽館在試展覽的時候就吸引了大批寧波市民前往。更了不起的是,它在建造時就紅到了國外,入選了《世界建筑》。
受寧波悠久的青瓷文化啟發(fā),建筑的表皮材料選用青綠色的地產(chǎn)釉面陶板。這既是青瓷材料原型的本色表達,也是自然環(huán)境的基本色,在一眾灰溜溜的建筑中格外耀眼,也和周圍的綠色植物融為一體。
一共四層的展覽館,按照從上往下的流程設(shè)計參觀路線。四層講述寧波的歷史文化,有獨特寧波、未來寧波、未來影院三個展廳,講述寧波城市發(fā)展歷程。
而走進展覽館,一定會被它大氣的四層白色流線型的樓梯所驚嘆,仿佛走進的不是一個展覽館,而是一個時裝設(shè)計館,充滿了現(xiàn)代氣息。三層為品質(zhì)生活、綠色家園、智創(chuàng)城市展廳。最好玩的也莫過于三層,小朋友可以在這里像玩大富翁一樣在大屏幕上建醫(yī)院、學校,規(guī)劃屬于自己的城市,也可以創(chuàng)造自己的小動物,在大屏幕上和別人一起賽跑,還能像個船長一樣,掌舵開船。大人們可以體驗能量自行車,觀看數(shù)字電影,玩累了還能在一層的咖啡廳休息。中庭展區(qū)經(jīng)常會設(shè)置一些臨時展,這次展出的是寧波繪客廳。這些色彩明艷,形象逼真的畫作都來自寧波中學師生的共同創(chuàng)作。風格迥異的畫作卻有著明亮和諧的色調(diào),為整個大廳增添了幾分生機與活力。
綠植的展板,酷炫的屏幕,展廳里的角角落落,到處都用高科技展現(xiàn)著寧波這座城市的發(fā)展歷程,展現(xiàn)著寧波因水而生、因港而興的城市特性,也將一代又一代寧波人的文化氣息與商幫精神展現(xiàn)得淋漓盡致。寧波城市變遷的一幕幕歷史,在我眼前上演。不經(jīng)意間就會勾起我對這座城市的無限回憶。
從展館出來,意猶未盡的我順著南塘老街往前逛。海曙區(qū)南門外,南北走向的街區(qū),一條石板路貫穿其中,兩邊是掛著老字號招牌的各家商鋪,各種美食用它們獨特的味道誘惑著人們。我們走走停停,一路吃過去,八磨坊毛豆腐、莼湖米豆腐、南塘臭豆腐、燴年糕、艾青餃、南塘油贊子、缸鴨狗湯圓……一路回味著屬于寧波的味道。
(責編:昭陽)